中興被台灣限售,華為被美國調查,相似遭遇華為為何底氣更足?
最近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的硝煙可謂是一場瀰漫,特別是在通訊領域,中興、華為兩大中國通訊業巨頭紛紛中招躺槍,面對著通訊業巨頭的難題,兩大集團卻有著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兩大通訊業巨頭中招
進入4月份,美國司法部直接宣布對中興進行限售,4月27日晚間,台灣地區經濟主管部門在官網發布消息,該部門已將中興通訊列入台灣地區戰略性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對象。凡台灣地區出口貨品至中興通訊,均須事先取得戰略性高科技貨品輸出許可證後,再向有關部門報運出口。中興更是回應說,由於這種特殊情況中興已經進入了休克狀態。
與此同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回答如何看待美國商業環境的變化時,表示「有些事情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與其你沒法左右,還不如不去理他。這樣我們會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服務好我們的客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打造更好的產品,去滿足我們客戶的需求。有些事情,放下了,反而輕鬆」。
面對同樣的困境,為啥會有如此不同的表態呢?讓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問題何在?
二、華為的應對底氣到底在哪裡?
很多人咋一看華為和中興的回復,真心有一種境界水平高下立判的感覺,但是仔細想想都是通訊業的巨頭,雙方的業務差距也不大,但是為啥華為敢於直面危機,甚至表達出不以為意的感覺呢?
一是美國業務是中興的重要業務,卻是華為的邊緣業務。根據中興通訊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市場是中興通訊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中興通訊在美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在2017年年中達到了11.5%,僅次於三星、蘋果和LG之後,所以此次禁售對於中興來說不啻於滅頂之災,而再反觀華為呢?在華為6036億元人民幣的銷售總收入中,美洲的收入為392.85億元,其佔比只有6.5%,而中國業務達到了3050.92億元,佔比高達50.55%,第二大業務市場歐洲中東非洲業務達到了1638.54億元,佔比高達27.15%,華為的美洲業務佔比實在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華為也基本上沒有把美國市場作為其最重要的市場,所以華為才會應對的這麼談笑風生。
二是中興和華為當年在美國不同的市場地位。中興通訊算是中國最早進入美國通訊企業之一,中興通訊曾經自己撰文宣稱自己在美國用三年走完了很多企業三十年的路程,可見美國市場對於中興通訊的巨大意義,中興通訊的官網顯示「進入美國的通信設備市場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沒有十年八年的磨合,很難獲得突破,比如韓國的三星電子,很早就涉足美國市場,在手機方面做得較為成功了,但網路設備遲遲沒有進展。」但是,當年的優勢卻在現在變成了劣勢。但是,對於華為來說卻沒有這樣的事情。2008年華為正式進軍美國以來,美國政府叫停了華為的四次重大收購交易,否決了全美最大的運營商Sprint給華為的60億美元網路設備訂單,採取重重政策限制禁止美國電信運營商與華為的合作,所以美國的第二大運營商AT&T放棄了與華為的合作,著名電子產品銷售巨頭百思買也放棄了銷售華為手機,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上周也通過決議,禁止美國小運營商採購華為設備。美國電信設備市場每年規模高達300億美元,愛立信和諾基亞這兩大北歐通訊巨頭各自佔據48%的股份,而華為的市場份額不到1%,所以既然如此,華為也就不會畏懼美國再加碼,在應對美國的調查層面,華為早就爐火純青。
三是中興一直都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華為卻有自主晶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興通訊算是一個組裝廠商,甚至連組裝廠商都不算,中興的產品核心零部件特別是晶元零部件都是來源於海外供應,然後由組裝廠商進行組裝,而華為則是有著自己的麒麟海思晶元,從2014年麒麟910到2016年麒麟955,海思麒麟晶元出貨量突破一億顆,即使美國像對中興一樣對華為禁售,華為至少在晶元領域有著自己的優勢,這就是華為手中的「糧」。
如今,一旦台灣的MTK也向中興禁用了晶元的話,那麼中興很快就將面對著嚴重的生產困局,甚至會出現業務停滯的狀態,而華為呢?肯定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是畢竟會好的多,這就是兩家企業的不同之處吧。然而,無論是哪裡不同,投資學告訴過我們一個真理「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個道理在生產領域同樣適用,只是中興這場生死劫還不知道如何才能熬過去。
推薦閱讀:
※辛普森殺妻案:一出美國式悲劇
※數據對比澳加美新日
※日本引進的美國F-35A戰鬥機和中國殲20對戰誰更牛?
※【第209期·白麓論壇】黃亞生解析特朗普時代:美國經濟、政治和民主的反思
※川普,推特治國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