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焦慮」的時代,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 | 心理諮詢視角看「毒雞湯」

作者|小丸子

本文首發於「簡單心理Uni」(jdxl-uni),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我們這代人,被焦慮追逐,

又在焦慮中清醒。

隨著最近韓寒發文懟《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及原作者回應,「焦慮」這個詞又一次被推到大眾的視野當中。

韓寒用「販賣焦慮」、「製造恐慌」這樣的字眼來批判原作者,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

成功的定義是多樣的,時代里不同人有不同的分工和命運,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安於現狀或不甘如此都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意願,他人不可強求。

喝不下原文作者「再不努力,你的同齡人,正在無聲無息的拋棄你」的毒雞湯的人為韓寒拍手叫好,可不要忘記,作為有10W+閱讀量的這篇文章,「販賣焦慮」是大有人買單的。

今天這篇文章,帶你從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談談為什麼總有人為「販賣焦慮」買單以及如何在「販賣焦慮」時代,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

以下內容整理自「心理諮詢基礎課程」 階課程中《人本主義相關學派理論和技術》、《認知行為理論和技術》和高階課程中《焦慮議題的主要干預技術》的課程內容。

1

焦慮擊中了我們內心共同的一根弦

為什麼大家會為「販賣焦慮」買單?

焦慮是共同的體驗,

但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真實的

我們為焦慮買單,是因為焦慮引發了共同的體驗。心理諮詢認為:焦慮是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ps:此處所指的焦慮區別於臨床上的焦慮障礙,指普遍的焦慮情緒)

人類普遍存在以下幾種與焦慮有關的體驗:

分離/失去:

無論是人際上的分離還是物質上的失去都會給人帶來焦慮。

經典精神分析和客體關係理論均把與重要他人(比如母親)之間的分離看作是重大的焦慮來源。

而現代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也發現,人們對損失存在著天生的恐懼,為了避免損失或挽回損失,人們甘冒風險。

孤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指出,人類通過與他人建立聯繫獲得成為自己的最初體驗的,當無人陪伴時,會因為害怕失去這種成為自身的體驗而焦慮,被社會接受、被他人喜歡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力量,是因為可以阻止孤獨的靠近。

死亡:

人類是所有動物中能夠清楚意識到自己會死亡的生物,存在主義認為對於死亡的焦慮是人的普遍焦慮。

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會讓我們有一種不安全感。存在主義認為,對當前、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引發焦慮、阻礙幸福的原因之一。

「販賣焦慮」的陷阱,並非所有的焦慮都是真實的。真實的焦慮是面對真實壓力或危險時,產生的一些諸如擔心、害怕、坐立不安的體驗。但是,但我們每天面對的則更多是人為的「虛幻」的焦慮。

1.本我與自我的衝突:「別人眼中的成功」還是「自己心中的舒坦」

精神分析-動力學認為:自我沒法調節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時,這種矛盾感引發焦慮體驗。超我的標準主要來自父母和社會標準,比如高考選專業時「好找工作」vs「感興趣」,畢業後找工作「名企高薪」vs「 真的喜歡」……

2.被強化的焦慮:年薪30W以下的人在北上廣活得下去么?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指個體在環境的影響下,即使在沒有威脅的情況下,也呈現一定程度的焦慮。比如:社交媒體通過反覆渲染「90後CEO一年收入100萬」、「年薪30W以下在北京活不下去」等極端案例讓打算一步一個腳印做下去的年輕人膽戰心驚。

3.非理性認知:30歲沒結婚會孤獨終老么?

認知行為理論(CBT)認為,認知扭曲、非理性思考也可能產生焦慮。比如周圍人、社交媒體傳達的「30歲的女人沒人要、比如你的身材體現你的階層……更是讓許多女性陷入自我懷疑的怪圈。

2

焦慮,能讓人成功么?

看清焦慮的正反面

焦慮可以是動力,也可能壓得你無力喘息。

心理動力學派和存在主義的部分理論將焦慮視為一種成長的動力。中年危機、社會孤立、死亡焦慮都有它有價值的部分。

比如榮格認為中年危機能讓一個人有機會去整合內外資源,成為一個真正像自己的人。人到中年很多責任完成到一定程度,可以把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好像從沒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焦慮的感覺浮現,這種危機感也就油然而生。

(點擊閱讀:有些人中年危機,有些人開始做自己)

阿德勒認為社會孤立的焦慮感能讓個體發揮更多的社會興趣,投入到更多的社會關係當中,成為一個對關係投入的人。比如很多體驗或學習心理諮詢的同學都是因為自己的重要社會關係上遇到一些問題,促使他們學習和發生改變。從這種意義上講,焦慮可以成為轉變的契機。

存在主義視焦慮為一種生存的狀態使人為生活負責等。因為死亡是必然的,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引發的存在焦慮,能夠讓個體意識到需要把握好自己有限地實踐去做對個體而言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有些人在生病或者從意外中獲救之後放棄追逐事業去陪伴家人或者是幫助別人,通過這種方式創造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焦慮都會轉化為動力,持續地暴露在壓力或者焦慮的環境中不僅無助於成功,更會損害個體身心健康。

Hans Selye 是一位醫生,發現雖然他的門診病人都處於長時間壓力之下,但是一部分人能夠在壓力當中如魚得水、自得其樂,展現相當多的才能;而另一部分人則在壓力之下出現一種無力感,疲憊不堪的反應。

如果長期暴露在持續焦慮或者越來越重的焦慮中,人會有耗竭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身體被掏空」的感覺。這可能使人放棄努力,也有可能使人出現臨床上的焦慮症,產生失眠、頭疼、胃痛等身心癥狀。

3

「販賣焦慮」的時代

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

在這個不斷製造、販賣焦慮的環境中,別人家的孩子、創業成功、年薪30w以上……都只是少數,而且光環背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焦慮,追趕別人是一條沒有盡頭也沒有出口的路。

對每個人來說,如何過好不用追趕別人的一生呢?簡老師從課程中為大家總結出以下幾條建議:

1.探索焦慮的背後的衝突,去做真實的自己。

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治療鼓勵個體有能力去體驗焦慮,使焦慮作為一種訊號去探討產生焦慮的內在衝突,一旦內在衝突得到解決,個體的焦慮感便會消失。

是「大城市的一張床還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本身都沒有對錯,與其日日焦慮,不同弄清背後的原因,做真實的自己。

存在主義認為,自我覺察(self awareness)是生命的基石,我們要尋找的是自己定義的自己,而不是總是看別人會怎麼允許自己、評判自己。相信自主自尊是來自我們自己的,而不是別人對我們的期待。

自我覺察的過程可以藉助心理諮詢或者諮詢的學習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2.尊重個體差異、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後精神分析學派代表霍妮認為焦慮是一種「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一種慢慢增加、廣泛滲透的寂寞與無助」。哈佛大學持續75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決定我們幸福的是健康的人際關係而非名譽、金錢、社會地位這些所謂的成功標準。

還記得高考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么?成績好的學生暗中較勁,如果成功的標準和考試一樣單一,那麼人和人之前的交往也會帶有敵意,緊張的人際關係會加重孤獨所帶來的焦慮和無助。

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遠不只能用成功或者失敗來劃分,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帶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能力。當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時,成功的內涵就會變的豐富,當我們能夠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時,人際關係也能變的真實。

3.開放視野、積極打破不合理信念

認知行為療法(CBT)認為我們之所以焦慮、痛苦是因為存在引發這些情緒的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說很多姑娘明明不胖卻因為體重焦慮是因為她們認為「好女不過百」,而很多人也會因為「30歲還沒有做到管理層就沒前途了」的觀念而憂心忡忡。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深入了解,不難發現過了100斤的好姑娘大有人在,沒做到管理層的人可以很成功,謊言說了一百遍就會成真,生活中我們仍然不免受到這些不合理信念的影響。

對於這些不合理信念,認知行為療法會通過認知重建的方式,通過識別這些影響我們的潛藏信念、發現它們的不合理之處、修正它們來緩解、治療焦慮。

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當外界傳達給我們這些觀念時,問一下「這個觀點是真的么?」、「這個觀點合理么?」「這個觀點能代表所有人么?」當你把視野打開,不再受限於那一兩個極端,你就會發現很多讓你焦慮的觀點是那麼可笑。

4.活在當下,只有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人本主義認為,焦慮是對當前發生的事情和今後要發生的事情的一種不確定性的恐懼。通過自我覺察來關注當下能幫助我們擺脫焦慮。

5.承擔自由和選擇的責任,勇敢地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種成功。

存在主義認為自由和選擇的衝突也是焦慮的來源,我們之所以會被外界的觀念影響那麼多,是因為我們害怕做出選擇和承擔選擇的後果。

正如存在主義所說的,對於每個人來說生命都只有一次,能夠承擔和設計當下的生活的只有你自己。

推薦閱讀:

被同齡人拋棄?你也就配做個標題黨了
我受夠了「提升自己」這種雞湯
想讓老闆理解你?餿雞湯趕緊倒了吧!
別讓毒雞湯,澆滅了你追夢的動力!
承認吧,你的生活糟糕透了。

TAG:抑鬱 | 焦慮 | 毒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