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1783年的事記:美利堅的誕生

(1)早期殖民帝國

在喬瓦尼·卡博托(John Cabot)發現北美大陸的時候,新大陸的富裕已經聞名歐洲世界。在1588年英國擊敗無敵艦隊之後,於是英格蘭商人開始在新大陸尋求一些有利可圖的項目。1606年,倫敦弗吉尼亞公司得到了一份執照,賦予它在所謂的「弗吉尼亞」地區建立一塊殖民地,次年詹姆斯敦定居點就誕生了,也就是美國歷史的起點。

詹姆斯敦的建立並不太成功。在最開始的時候,殖民地的經濟和政治控制權都集中於公司任命的長官手中,但是北美的實際情況和一夜暴富的預期遠遠不符。所以在殖民地建立兩年後就做了修正,將全力都下放給了冒險家,是為了從需求激勵勞動力,逐漸將殖民地從海盜的巢穴轉變成為種植園。

雖然詹姆斯敦的殖民事業緩慢開始了,但是很多最初的冒險家都退出了,現有條件過於惡劣又嚇跑了潛在的冒險家。同時殖民者的七年契約紛紛結束了,轉變成了自由人,到了1619年公司的集體種植的種植園逐漸消失了。自由人將自己私人產業用於種植煙草——1613年以後弗吉尼亞人發現煙草有很大的市場價值。然而投入煙草收入越多則投入糧食生產的勞動力越少,所以殖民地太過於依賴於英國的糧食——這是飛地經濟體的起源,這個主題一直影響了美國之後兩個半世紀的歷史。

所以1618年殖民地再次做了一次修正,還是因為殖民地的效益低於公司、冒險家的預期,土地用途的轉變必須做出大的改變。殖民地居民對於經濟和政治的抱怨也使得改革勢在必行,需要對土地、財產權、軍事管制進行改革,很快誕生了一個弗吉尼亞議會。在第一次議會中通過了限制了煙草生產的法律,同時希望獲得貿易盈餘和其他可以自給自足的產品。這種期望並沒有實現,卻也吸引了很多新的居民,在1619 年有600名新的殖民者被送來了——1616年殖民地有350人、1618年400人。

1622年的時候,公司表示希望弗吉尼亞人可以找到獲利的大宗商品,不過牟利的過程被印第安人的屠殺打斷了。英國政府在次年開展了一次皇家調查,最後導致1642年弗吉尼亞殖民地被收回皇家治理,這是北美第一次靠政府插手才解決的事件。從當時來看,如果沒有政府援助的話,恐怕弗吉尼亞是很難生存下來的。

相比之下,1620年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要成功一點,也就是五月花號到達的那個殖民地,在三四年間就實現了自給自足。不過由於沒有盈利,依舊沒有成功。

真正獲得成功的殖民地是1630年建立的馬塞諸塞,這一批出發者擁有大量的資源和周密的準備,也是逃亡的富裕清教徒為主。僅僅在第一年,馬薩諸塞殖民地就建立了7個城鎮,其中最重要的是Shawmut——在今天被稱為波士頓。由於波士頓擁有一座良港,使得幾年內波士頓就成為了英格蘭和殖民地貿易的中心,進一步的成為了整個殖民地的政治和經濟中心。17世紀末波士頓成為了新英格蘭的中心,這個重要的地位使得獨立戰爭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從這裡發源。

當時的英國政府並不希望北美大陸出現一個聯盟,即使是在皇家控制下,建立殖民地聯邦或者聯合殖民地的計劃都失敗了。大部分殖民者又是不受英國政府所歡迎的人,不僅僅有新英格蘭的清教徒,還有其他派別的新教移民、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罪犯,英國政府喜歡分而治之,通過維持這些人的分裂狀態加強統治。所以直到了七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北美依舊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每一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獨立的議程和特許狀。本·富蘭克林1754年提出要統一殖民地的管理機構,但是被英國政府不明智的拒絕了。

等到1763年以後,英國和法國的戰爭結束了。這個時候殖民地的政府能力已經很完善了,殖民地自己任命官員、徵收稅收、劃分西部土地。殖民地相對於英國政府來說有著高度的獨立性,英國的官僚機構在此之前也並沒有建立起統治,所以聯繫並不太緊密。那個時候候英國的政治體制是:議會統治著大不列顛的四個國家,海外殖民地雖然有一些代表,但是並不能成為議會成員,也就是沒有代表權的狀態。這個無代表狀態,一直被殖民地當做攻擊的理由。

當時來看,英國對殖民地的管理是過於落後的。等到了1763年法國退出美洲大陸的時候,英國試圖改變自己的管理模式,不過十幾年的時間,美洲就叛變了。

(2)獨立戰爭前殖民地和英國的矛盾

當法國人於1608年在加拿大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的時候,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鬥爭也就同時開始了。最初是經年不決的邊境糾紛,然後就是正式開戰。最後決定勝負的實際上是兩國的殖民方式,法國殖民者大部分屬於傳教性質的,而英國人則更傾向於驅使異教徒發展它的商業企業。結果就是英國的殖民方式使得其人口快速超過了法國殖民地,此外,英國的清教徒也大批逃亡美洲,也使得殖民地人口大增。

在1748年的《亞琛和約》(Treaty of Aix-la-Chapelle)簽訂的時候——美洲的七年戰爭爆發的時間,法國在加拿大的人口大概增加到了8萬多,而美國的殖民地則接近120萬人。依照1748年的條約,雖然英國將攻克的路易堡歸還給了法國人,然而很快加拿大總督就就決定採取侵略策略,派遣了遠征軍兼并俄亥俄地區,目的是把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連成一片,並且將英國人排除在北美東部的一小片地區。作為對抗,弗吉尼亞總督派遣了一個名叫華盛頓的青年建立要塞,不幸的是,第二年這位國父就因寡不敵眾而在作戰中向法軍投降了 。

這個事件大為刺激了英國國會,要採取激烈行動,於是英法兩國很快就宣戰了。到了1757年,這時候英國實際的政治領袖是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他認識到了英國和法國之間的這些爭執不可能在歐洲解決而要在北美決勝,所以就要徹底驅逐法國人在美洲的勢力。如果說,路易十六於1777年批准法美同盟無異於簽署自己死刑執行令,那麼老皮特的戰略是為北美殖民地的叛變敲響了喪鐘。

在亞伯拉罕平原會戰中,英國大獲全勝而進入魁北克首府魁北克城;當年年底霍克將軍(Adm.Sir Edward Hawke)又在Quiberon Bay大敗法國海軍,英國人遂在大西洋獲得了完全的控制權。第二年,英國從三面入侵加拿大,蒙特利爾也投降了。與之同時,英國在印度也獲得了一個完全的勝利,英國終於成為有史以來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帝國和殖民帝國。

總而言之,在北美地區,英國人勝利了,法國人失敗了。但是這也使得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在心理上解除了對法國的恐懼,威脅解除又使得北美殖民地減少了對英國的依賴程度。英國人認它們可以輕鬆地大幅度改變過去的政策;同時,殖民地也認為自己不再受法國人的威脅,如果他們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對抗變革。於是我們看到,這兩件事立刻就發生了,英國人開啟了變革,美國人在變革中改變了歷史。

而法國人的勢力被逐出北美之後,英國人的殖民地責任加重了,要在這個沒有對手的時代改變策略,所以帝國控制問題也提上了議程。在過去的時候,北美殖民地只是一個商業性的企業,殖民主義就是按照商業的原則運營,所以殖民地僅僅對帝國的財富有所貢獻,是英國政府在海外的投資。但是七年戰爭使得英國人獲得了更加廣大的法國殖民地。英國不僅要對英屬的、法屬的領土進行處理,又要處理茫茫未知的大片領土,所以就要英國人從殖民主義者轉變為領土意義上的帝國主義者。由於當時的北美殖民地中,95%的人民是生活於農村的,所以土地問題是當時頭等大事。

除了土地問題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稅務問題。當格倫威爾(George Grenville)內閣於1763年上台後,國債總額已經比7年之前翻了一倍,達到了1.3億磅。而北美方面的軍事費用則比1748年英法開始大規模對抗的時候翻了5倍,達到了35萬磅。所以,英國政府認為有必要從北美殖民地徵稅,用來維持英國對北美的開支,於是推出了《印花稅法案》等一系列稅務改革。雖然印花稅法案大概只能獲得6萬磅左右,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也是公正且必要的,卻被殖民地人民認為是「無代表納稅」,遂引起了殖民地的報復,要抵制所有增加稅收而輸入的產品。這使得英國對殖民地的出口下跌了大概60萬磅,佔了當時對殖民地出口的2/3,倫敦的商人大受打擊,反對勢力的壓力迫使內閣垮台。新內閣讓步了,暫時廢除了《印花稅法案》。

這不意味著英國放棄對殖民地的徵稅權力,憤怒的英國議會很快就通過了《宣言法案》(Declaratory Act),這項法案肯定了議會對所有殖民地事務有徵稅和立法的權力。稅務衝突一步步又升級了。到了獨立戰爭的前夜,稅務問題也成為幾個重要矛盾之一。

繼土地問題和稅務問題後,最後一個重要矛盾就是貿易問題。在當時,貿易問題和稅收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問題,由於關稅是當時最重要的稅種,抵制進口商品就是抗議英國的「稅務壓迫」。而從殖民地的性質來說,貿易問題又超過了稅務問題的內涵,與當時英國奉行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在當時英國的貿易政策是重商主義的一部分。早在克倫威爾時代,英國政府就通過了《航海法》(Navigation Act),要通過法律手段限制帝國內部的貿易外流到其他國家,也就是限制金銀等金屬外流並且確保貿易分配給忠於英國政府的商人。克倫威爾死後是查爾斯二世繼承王位,所以克倫威爾所頒布的法律本應該無效,但是國會連忙通過相同性質的法律以保護商人利益,以後這種重商主義的貿易政策維持了接近200年之久。

在這種貿易政策,帝國從歐洲進口商品的行為遭到嚴重打壓,從而鼓勵英國本土的製造業。這種法律很難得到完全的遵守, 所以會導致走私。尤其是考慮考慮到當時的新英格蘭和加勒比地區的雙邊貿易十分重要,大量的殖民地商人從事走私貿易來對抗英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在1733年的《蜜糖法案》(Molasses Act 1733)中,為了保護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利益,對法屬西印度的糖類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結果遭到了殖民地明目張胆的抵制。

根據James Shepherd和Gary Walton的研究,當時的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更加依賴於對加勒比地區出口,而南方則更依賴於英國。其中,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從英國的進口佔了整個地區全部進口的66%和76%,上南方和下南方則分別為89%和86%。出口方面差距則更大,新英格蘭對英出口只佔了全部出口的18%、對加勒比地區則佔了64%;中部殖民地對英國出口大概佔了23%,對歐洲佔了33%,對加勒比地區佔了44%。而依賴於英國的上南方和下南方對英出口所佔的比例則分別為83%和72%。

這些不同的貿易模式不僅影響了當時殖民地對英的態度,一直影響到了美國獨立後的早期政治鬥爭。新英格蘭最大的出口地是加勒比地區,它的木材、漁業和製造業很有市場;中部殖民地出口的則是農產品,包括穀物、皮革、牲畜等等;南方則是種植園生產的煙草

到了獨立之後,新英格蘭為主要組成部分的北方地區就逐漸以工業為主了,而南方則依舊是種植園經濟,西部——繼承了獨立前中部殖民地的地位,成為了一個農業為主的政治區域,直到南北戰爭為止,美國都是這三種經濟結構的政治區域的博弈。獨立之前的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往往採取相同的步驟,英國法律的通過在這些地區往往會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需要擴張海外市場,竭力繞過《航海法》尋找英國之外的市場,而南部殖民地和英國的商業矛盾則遠遠不如它們那麼大

貿易問題是獨立前夜英國和殖民地一系列衝突的深層原因,殖民地維持了大量逆差,而其中3/4則是來源於英國貿易,而最高的順差則是來源於歐洲。很可信的猜測是因為《航海法》嚴厲打擊對歐洲的貿易,相當一部分商品從英國轉運也增加了額外的成本,所以英國將殖民地在國際貿易上置於了逆差的地位,主要受損的是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雖然如此,然而根據Shepherd和Walton的計算,考慮到軍費和商業傭金、航海收入等,殖民地遠遠沒有普遍認為那麼嚴重,甚至於幾乎沒有受到損失。

(3)衝突升級

雖然貿易問題是當時英國和殖民地的深層衝突,但是當時的美國還是一個農業社會,當時大概只有5%的人住在城鎮之中(1790年普查中,3929000人中大概只有202000人住在城鎮中),從事農業的人大概在80%-85%之間,所以貿易商和製造商只是殖民地中極少數的一部分人。

在1760年,整個美國地區的殖民地中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只佔當時55%的人口,剩下佔了45%的南方殖民地並不熱衷於反抗於英國。即使是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地也並非所有殖民地都反對英國政策,像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從來沒有對《貿易法案》(Trade Act of 1772)表示不滿,即使他們是受打擊最嚴重的地區。

所以最後加加減減,獨立派的勢力也就沒有多少了。雖然當時的貿易問題是美洲殖民地發展的最重要的問題,但與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沒有關係。在當時來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土地問題。從經濟角度來論述,土地問題不僅僅美國革命最直接的因素,即使是獨立之後,也是到南北戰爭為止美國政治最重要的問題。

早在1763年法國人的勢力被驅逐出美洲之前,英國就對西進擴張有很大興趣。早在18世紀40年代,弗吉尼亞人就對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領土產生的興趣,在當時西進運動的阻礙不僅僅是對收益的未知,還有印第安人。在當時雖然很多人對西部土地有興趣,但是很少有歐洲人到西部地區居住,直到隨著人口增加大西洋沿岸的土地逐漸變得稀少,這才產生了足夠的刺激。從50年代開始,探險家逐漸發現了翻過阿巴拉契亞山的多個通道,通向西部的道路逐漸被打開了。幾乎與此同時,美國革命也開始了,兩個事件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了一起,因為西部的土地是革命的主要原因。

到了1763年,法國人在美洲的領土被英國接管,信奉天主教的魁北克也被納入了英國人的統治之下。這個時候英國人獲得了大片土地,不僅要重新規劃相應土地所賦予的責任,也要重新整頓財政,所以倉促間頒布了《1763年界限公告》(Proclamation Line of 1763),將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聲明為皇家領土,用以出售牟利。雖然在當時阻止西進擴張的主要因素並非是英國人的公告,而是之前印第安人和殖民地的武裝衝突,但是確實限制了人們獲得皇家土地的所有權。限制西進運動又不保護了哈德遜灣公司的皮毛貿易的利益,並且維持和印第安人的和平,有利於恢復英國政府的財政,但是損害了殖民地皮毛貿易商的利益。

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Quebec Act of 1774)又將俄亥俄以西的土地劃分到了魁北克省中,以達到利用天主教徒制衡新教徒的作用。但是這讓殖民地人難以忍受。由於在此之前,英國政府對於北美大陸並不了解,所以承諾了大片紙上的土地,而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被認為是剝奪了這些殖民者在一個半世紀前被承諾的權益。單單弗吉尼亞就被奪走了數百萬畝「土地」,擁有大量西部土地的華盛頓聲稱自己要出資建立一支一千人規模的軍隊對抗英國人,後來他做了更多的事情。

土地分配矛盾激化的同時,另一條線上矛盾也在逐漸積累。1764年的《通貨法案》(Currency Act of 1764)要建立穩定的償債制度,此前殖民地往往過度發放紙幣導致貨幣貶值,遂導致了惡性通脹並迫使英國債務主承擔損失。通貨法案的意圖是希望限制紙幣發放,在金融上是健康的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卻導致殖民地經濟困難。而1764年的食糖法案(Sugar Act)和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Stamp Act)被認為是「無代議納稅」,導致殖民地抵制英國商品,並迫使內閣垮台。新內閣雖然廢除了印花稅法案,但是通過了《宣言法案》,對抗性的宣布了對殖民地的權益,之後的格局逐漸一發不可收拾。

從倫敦的角度來看,當時議會制的演變尚未完成,1760年繼位的國王是25歲的喬治三世,他發誓要自己親自執政。通過干預議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最終如願以償,隨之而來的是英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時期。在他的壓力下,老皮特終於於1761年辭去了首相的職務,不過他依舊任職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和上議員,是內閣的真正主人,不幸的是他又為病魔所困,所以大權旁落。1766年的時候,新內閣由格拉夫頓公爵(Duke of Grafton)所領導,可惜他是個無能之人,並未掌握權柄,致使其落到了同樣無能的財政部長湯申德(Charles Townshend)手中。

當湯申德於1767年提出預算案的時候,他主張降低土地稅,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就主要對紙張、茶葉和玻璃徵稅,並在美洲殖民地建立一個海關署。到了1768年,這些舉措產生了嚴重的混亂,英國派出本土部隊協助徵稅,之後協助其他徵稅法案又引起了紛擾。一系列混亂導致了新的抵制英國商品的運動,並於1770年爆發了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

格拉夫頓公爵當年辭職後,代替他的是諾斯勛爵(Lord North),他的無能有過之而無不及,終於領導英國從一個失敗陷入到了又一個失敗。諾斯勛爵暫時採取了妥協政策,但是根本方針不變。所以於1772年推動了《貿易法案》(Trade Act of 1772),又引發了一次暴動;1773年的《茶葉法案》(Tea Act of 1773),這個法案要東印度公司可以直接向殖民地出售茶葉,繞過了一系列批發商和零售商,使得他們生路斷絕,結果導致了波士頓的茶黨事件(Boston Tea Party)。

這個事件在英國產生了激烈的爭論,被激怒的諾斯勛爵決定派遣軍隊以確保殖民地對英國的依賴性,之後又推出了過於殘暴的《波士頓港口法案》(Boston Port Act),要賠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強迫執行法案就是封鎖波士頓,波士頓被迫向其他殖民地求援,最終這一系列事件使得殖民地人民在心靈上團結了起來,而採取了決定性的步驟。

在1773年的秋天,亞當斯發起了創建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的運動。之後的《魁北克法案》等法案最終導致殖民地決意切斷和英國的政治聯繫,結果於1774年9月5日的費城,召開了大陸會議。

(4)美利堅的誕生

雖然現在看來獨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當時看來確實是非常困難的。當時的殖民地可以分為三派:獨立派、保守派和中立派。雖然獨立派聲勢浩大,但是人數實際上並非為殖民地的多數派。

獨立派主要是由受到英國貿易政策所影響的北方的商人、製造商和南方的種植園主,而保守派則是北方的大地主和公務員和神職人員,不僅僅獨立派人數少於保守派,而且大多數人都是中立派。到了獨立戰爭前,一系列刺激導致政局情況略有改變,獨立派的勢力大為增長,大概能和保守派相當。所以這個時候三個派別的人數基本上是相當的,獨立派依舊只是所有人中的少數派。

即使有了足夠的支持,在軍事上獲勝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殖民地不僅缺乏中央政府和軍隊,也缺乏經濟上支持,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籌集資金。當時的美國政府既不能夠徵稅,也沒法借債(還記得之前殖民地一直貶值的紙幣嗎?),所以最後還是得要靠印刷紙幣。美國政府瘋狂的印刷「大陸幣」來運轉經濟,以至於1781年的時候跌到了最低點——跌了100倍。大部分人不支持獨立戰爭,所以大部分人其實都不願意接收「大陸幣」。最後迫使美國政府使出最後的辦法,也就是搶劫——通常來說是搶劫同情英國人的保守派。

當英國政府決定採用武力的時候,英軍於萊剋星頓遭遇衝突,所以戰爭發生了。很快華盛頓被任命為了總司令,同時一個非常人物出現了,他就是阿諾德(Benedict Arnold)。他是獨立戰爭中最偉大的將軍之一,卻因為自己貧寒的出身不受士紳出身的軍官歡迎,最終背叛了大陸叛軍,這使他受盡了唾罵。

當他知道蒙特利爾的卡爾頓將軍只有兩個營的兵力的時候,決定征服整個加拿大。不幸的是,他曾派一個印第安人給Schuyler將軍送信,卻被卡爾頓獲得了,於是英軍加強了防禦,幾乎讓美軍全軍覆沒。所以對加拿大的第一次征服算是失敗了,本來如果卡爾頓沒有獲得這封信或者沒有寫出的話,可能獲得成功,從而將加拿大和十三州合併為一個國家。

在薩拉托加圍攻之中,英國人最終僅僅佔領了費城一座空城,預示著英國人難以從軍事上征服殖民地。更重要的事件是法國人開始援助美國,並且1777年底,路易十六批准了法美同盟,遂改變了戰爭的走向,終於致使美國獲得了獨立。後來西班牙和荷蘭也加入了,使得這場戰爭的性質不單單是向英國國王的專政發起挑戰,也是向整個西方世界的專制主義挑戰。幾十年的時間裡,法國的國王就被處死了,西班牙的殖民帝國也基本獨立了。

而戰後的新政府表現得效率十分低下,沒有能力和歐洲諸國打交道。雖然美國等國父聲名赫赫,但是不足以處理美國當年遇到的諸多問題。當美國拒絕按照合約的要求,歸還從同情英國的保守派所搶劫的土地的時候,英國也沒有給與新美國貿易優惠,並且把軍隊留在了美洲——這導致了三十年後英美的第二次戰爭。

雖然獨立戰爭獲得了勝利,獨立的美利堅誕生了,殖民地人民不再是英國的二等公民,並不意味著引起獨立戰爭的各個因素就被消滅了。道理很簡單,政府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英政府解決問題失敗了,被消滅了,但是解決問題的人被消滅了當然不意味著問題就沒了。

由於殖民地發動的獨立戰爭對經濟造成了巨大打擊、政府又債台高築、戰後大量保守派逃到了加拿大以及獨立美國從經濟上來說也未必有留在英帝國之中划算,當時經濟水平不亞於英國的美國從經濟角度來看沒有獲得什麼好處。

首先,獨立的美國面臨的直接問題是財政問題。美國人在戰後不得不向自己徵稅,實際上徵稅要比英國人多得多。除了徵稅之外,美國政府也得出售土地,所以還是回到了最大的土地問題上,美國人將俄亥俄谷以北的土地以現金銷售,反而比英國人在《魁北克法案》中的土地政策還要嚴格。

由於美國北方成了工業為代表的政治區域,南方成了種植園代表的政治區域,所以關稅問題還是遺留下來了。早年北方和南方對於英國貿易政策的不同態度,終於導致兩個政治區對於關稅的不同態度。北方希望增加關稅保護民族工業,南方則希望低關稅來出口棉花,又因為當時關稅是聯邦的主要收入,所以實際上是種植園供養了聯邦政府,來讓所有人維持低稅率。兩個政治區在19世紀20年代開始了第一次對抗,最終是北方徹底摧毀了南方,大幅度提高了關稅。

在土地問題方面,不僅美國人要面臨的是至少和以前一樣嚴格的土地政策,而且土地又重新收回到了聯邦手中。在獨立之後,第一等大事就是處理西部土地問題,這個問題在1785和1787年的《土地法令》(Land Ordiinance)被托馬斯·傑斐遜等人天才般得解決了,《土地法令》和之後一系列改革創造了 一種有序的西進運動的方式。然而隨著美國的發展,西進獲得的大片土地反而成了內部分裂的最重要因素,處理土地就是為這個土地「定性」——就是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對抗。一旦對抗失去平衡,就會導致內鬥,所以最後結果就是美國於1860年解體,北方徹底摧毀了南方,將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土地都納入了聯邦之中。

最後一個引起獨立戰爭的主要因素就是貿易問題,貿易問題就是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在獨立之後,北方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南方繼續走自己的種植園經濟。種植園經濟就是依賴母國的「飛地經濟」,雖然獨立戰爭切斷了和英國的政治聯繫,但是南方和英國的經濟聯繫卻一直維持下來了。由於軋棉機的發明,這種紐帶聯繫反而增加了。到了50年代以後,西進運動和美墨戰爭結束了。處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土地成了頭等大事,處理土地就是處理奴隸制,所以政治危機進一步變成了兩種經濟結構的對抗。對抗的結果就是,北方徹底摧毀了南方,不僅僅將南方對英國的經濟依賴消滅了。

所以總結來看,當時殖民地和英國的主要衝突——貿易、稅務和土地問題,有一些獲得了一些解決(像西進運動),有一些則隨著時間而更加惡化了。不管問題處理如何,共同之處是所有的問題都遺留下來了,一直困擾著新生的美國,最後用一場戰爭來解決。

而從獨立戰爭之前十幾年英國所作所為來看,英國的政策並非全無合理之處。所以很多人形成了一種矛盾的心態,雖然要爭取不做英國的二等公民,但是英國的所作所為卻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還是要效仿英國。這一批人的代表就是漢密爾頓等聯邦黨人,建設聯邦就是類比於英國政府,設立總統就是效仿英王。英國當年要做的是把商業性質的殖民地轉化為真正的帝國,所以英國人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從「殖民主義者」轉變成「帝國主義者」,而聯邦黨人也要繼續當這個「帝國主義者」。

相當一部分人是對英國持有非常多的負面觀點,這一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是傑斐遜。這樣一批人的解決當時政治問題的見解是:自己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命運,要小國寡民,甚至於傑斐遜認為美國都不用設置總統。到了合眾國建立之後,這種思想就放大為每個州都有控制自己命運的許可權,這種思想是無法維持國家的團結的,所以兩種思想就要對抗。

從內心來看,林肯是一個「帝國主義者」,而戴維斯卻是一個「殖民主義者」。傑斐遜的理想最終被「極端派漢密爾頓式」(林肯的槍炮加上舍曼的大火)做法所摧毀了,努力效仿英國制度的派別獲得了勝利,美國獲得了一個先進的體系,田園般的夢想也被遺忘了。

不管美國政府會遇到多少的困難,西方世界中還是多了一個大國,十三州有了無限的權力,可以向西面發展了。

一個新的大國誕生了,其所擁有的勢能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一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它就置身於世界上最大強權之位,再過半個世紀,它的威能更是獨步世界。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發掘了?
有哪些名不符其實的旅遊景點?當去了後發現一點都不好玩?
如何評價被斷頭的瑪麗王后?
孫悟空在斜月三星洞學藝的同學都有誰?
每日小情書,不會表達情感的人,只能走很長很長的路

TAG:美國政治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