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怎麼提高信息的敏感度?

多看多想多實踐。

想要提高對信息的敏感度?這是我的實踐經驗。

信息敏感

產品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每年流行的說法都不一樣。今年流行「洞察力」款。

怎麼提升洞察力?有人說這是先天性的,有人說後天培養的。還有人說先天性決定你的天花板,你後天的努力決定了你的高度?但大多數人離天花板遠著呢。

為什麼說這個?看到pmcaff有人提問這個比較在意。我不是社會學研究者,所以我更關心的是,能不能通過訓練來提升洞察力?幾年前就開始了刻意的練習。回頭來看,對自己有比較大的幫助。

信息處理

隨著不斷地訓練,慢慢意識到敏感度在於主動的處理信息,與你的處理方法有關。

做個實驗,環顧下四周10秒鐘,看看周圍都有什麼東西?現在回憶一下,哪些東西是灰色的?你多半不會記得,因為你根本沒有留意這塊。

相反,如果你關注了這一塊,結果就會不一樣。

舉個例子,你買了雙新鞋,顏色和款式都是你喜歡的。走在路上,你可能會刻意地關注別人穿的鞋。如果在一天里,你看到5個人跟你穿著一模一樣的鞋,你多半覺得自己老土了,不願再穿那雙鞋了。實際上,除之你之外,沒有人去關注這件事。

對應到信息處理上,敏感度外在的表現有兩方面:廣度和深度。信息處理就是不斷地獲取和解構的過程。

多看

多看,是為了拓展寬度,獲取更多的信息。保持好奇心,多願意去嘗試。看的時候,注意方法。

選擇著看。不是什麼都看,看到別人做得好的就學,不加選擇。到處找書單,收藏資源。看別人英語講得地道,想要學。看別人PPT做得好,想要學。看別人代碼寫得好,想要學。看的信息來源要篩選,好的出處雜訊小,節約時間和精力。

對比著看。同一信息不同出處,可能解讀的內容都不一樣。綜合不同視角,可以幫助掃除盲區。比如說,同一個策劃方案,市場運營關注傳播性,產品策劃關注用戶體驗性,研發關注實現及穩定性。好的內容總是會引起廣泛的討論,看東西有個小技巧:多留意評論,往往一個不經意的留言能夠給你啟發,引起你的思考。這塊可以關注即刻的「產品經理日常」小組。

實踐。把產品相關內容按照統計,遵循的原則:

  1. 相關性。看的主題必須要與我現在做的東西相關,能夠幫助到我,不是純碎為了學習而學習。這樣,我能有持續的動力做下去。像之前講關注用戶活躍時段分布,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活躍,來選擇合適的推送時間。
  2. 實踐性。實踐是為了學有所用。如果看的東西無法實踐,只是積累方法論,容易養成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壞習慣。

下面是我在產品相關的信息來源。分類是為了清晰聚焦看的內容,變於後期歸整。來源是為了控制信息質量,佔比是為了合理分配時間資源。

註:產品數據塊可參考文章 產品常見數據指標及來源有哪些?

除了上面提到的消息源,偶爾也會看一些流行的,標題黨,雞湯文,保持對市場的有效性。如果你想看清河流的方向,就到站到岸上,而不是成為水的一部分。如果你想知道河流的急緩,就要跳下去親自感受,而不是站到岸邊觀察。做產品就是這麼矛盾。

看的同時還需要記錄,我主要用以下工具:

  1. Pocket。用於短期保存需要看的內容,不會存放太長時間。
  2. Evernote。用於永久保存類的信息。寫的博客內容,後期會反覆查看,Pocket里經過整理和消化的信息,都會轉存到這裡來。

另外,每天會對看過的內容做一個粗略統計,了解實際輸入的情況,監控質量。結合實際情況和預期,調整輸入,形成反饋,整個通路如下。

多想

多想。想是為了解構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

思考的原則上力求獨立自主和不唯上。

獨立自主。只有獨立意識的思考才能驅動你不斷向下鑽取,得到有價值的內容。做產品想清楚每一個點,不能是其它的產品都有這個功能,你也去做。想不透要做的原因,最好不要做。

不唯上。隨眾的產品經理好當,開拓引導的難做。套著方法論,按圖索驥是臨摹帖子,拿掉字帖,上不了賽場。需求不論來自於老闆還是市場,都要搞明白其中的核心要點。

思考的方式抓住兩點:本質和結構化思維。

本質就是事務的核心點,離開了這個點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每一件事情都要問自己其中的核心是什麼?關鍵要點有哪些?比如,直播為什麼這麼火,核心邏輯是打破了網上交友看不到真人疑問,刺激荷爾蒙的釋放。滿足了哪些需求呢:大部分男粉絲通過極小成本與主播進行互動,女主播通過展示得到點贊,滿足了秀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能夠藉此變現。

結構化思維。結構化的目的在於將複雜的事物或問題簡單化,幫助我們高效,系統化地思考問題。結構就是我們思維問題的框架,搭建框架有兩種常見方式:自上而下找結構和自下而上提煉結構。

自上而下去是套結構,把你的想法和方案往結構里套。比如說,用戶生命周期管理,應用到運營工作中,把工作按AARRR模式來分類。

  1. 獲取用戶。考慮從哪些渠道做拉新,評估不同渠道(微信,微博,論壇),不同運營策略的效果。
  2. 提高活躍度。獲取的新用戶後,怎樣讓用戶活躍起來?老用戶怎麼喚醒他們?推送感興趣內容?
  3. 提高留存率。用戶過來後,怎麼讓他們留存下來,怎麼從產品角度為他們提供價值?
  4. 獲取收入。在產品滿足用戶基本需求之後,還可以滿足他們什麼需求?他們願不願意為此買單?有多少人願意買單?
  5. 自傳播。除了為用戶提供價值,能不能驅動用戶幫你傳播產品,利用裂變幫你獲取用戶,實現社交傳播。

除了上面,常見的結構很多,平時注意積累有很多:

交互設計五要素:用戶-行為-目標-場景-媒介

用戶體驗五要素: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

需求分析PSP方法:角色-場景-路徑

用戶生命周期管理:AARRR。獲取用戶-提高活躍度-提高留存率-獲取收入-自傳播

商業模式畫布圖:

自下而上需要歸納來提煉結構。當你面對一個陌生領域,找不到可以套的結構時,可以用歸納法來處理。整個方法只需兩步:

  1. 列舉。使用發散思維來列出你想到每一個點。
  2. 分組。使用聚合思維將前面想到點抽象歸類。

不斷重複前面兩個步驟,優化你的結果,直到窮盡為止。

產品工作內容雜,想要輸出成果,要時刻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事情。我對產品的理解是,滿足用戶需求,為公司創造商業價值。這是核心。所以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圍繞這個核心點來做:新功能能否解決用戶問題,為公司帶來價值?產品日常工作可以我分為四大類:

  1. 需求分析。了解你的用戶,分析他們的需求。
  2. 產品設計。根據用戶需求和業務模式,設計產品。
  3. 項目管理。管控項目進度,處理風險,保證產品按期交付上線。
  4. 商業模式。理解商業如何運轉的,怎麼能賺錢。

    這樣,圍繞一個核心,按四個要點來處理工作,就能讓日常工作變得清晰。

多實踐

實踐。看的再多,想得再多,不落到實處,產生不了大的價值。著迷於尋找完美方法論,會被方法論困住。相信走野路子求創新,容易亂了節奏。

不管是方法論,還是野路子,不如試一試。有現成的輪子,可以借鑒。沒有輪子,想辦法找個圓圈,滾起來再說。產品本身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做產品應知行合一。

實踐是最容易做的部分,使用代入法即可。簡單地說就是,把自己代入到市場去看產品,你會怎麼做?比如說,你負責一款資訊產品,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是老闆或者投資人的話,你會不會做這個產品或投這個產品?你是否看好這個產品?做這個產品最好的切入角度是怎麼樣的?花5分鐘想一想,從這個角度出發,跟你現在做產品有什麼不同?拿著別人的錢做事,跟花自己的錢做事心態不一樣。用戶數據跑上來了,老闆說要準備投放廣告了。你是否看好,看好的話,會不會自己掏出真金白銀去做個代理。就像基金經理一樣,發行基金,自己先認購幾百萬。

實戰。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場景太多了。

  1. 附近一家飯店一年裡換了好幾次。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在那裡開店。要是你開店的話,你怎麼選址,會考慮哪些因素?這個位置適合做哪一類生意?開業的時候去裡面吃一頓飯,看看裡面人流量怎麼樣,平時從旁邊經過時,留意下生意怎麼樣?預測一下3個月或者6個月後生意怎麼樣?不看好的話,猜一猜多長時間會倒閉?我就親身實踐過,很有意思。
  2. 數據增長。去年看了吳軍的《智能時代》一書,對數據化驅動產生了興趣。工作中沒有大數據可實踐,但是數據化思維是可以應用到產品當中。每周都會一篇產品文章,大部分發在公眾號上,適合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也會投過去。第二周會統計文章的閱讀效果,做標籤分類,來從不同維度了分析文章:一方面了解用戶閱讀偏好,另一方面優化寫作方式。有時間再展開解釋如何量化分析文章的。

小練習

拋幾個小問題,可以動腦訓練一下,這些問題是我曾經思考的,你也可以點擊鏈接,看看我當時的想法是什麼樣的。

  1. 資訊產品日活躍用戶天花板是多少?
  2. 深圳通推出的180元坐3次的紀念卡,是針對誰的?
  3. 嗒嗒巴士,嘟嘟巴士怎麼都買新能源汽車了?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野獸說(monster_talks),歡迎關注

產品經理怎麼提高信息敏感度??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互聯網產品經理分類(最全的回答)
需求如何管理,聊聊我的需求管理方法論(一)
身為產品一面面試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貓奴必備!-「一日貓APP」體驗報告
別了,產品經理的能力模型

TAG:互聯網數據分析 | 產品經理 | 產品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