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綁刀氏之子經

如是我聞:有一次,世尊住在那蘭達的巴瓦利咖芒果林。

當時,村長綁刀氏之子來到世尊的地方,來到之後,禮敬世尊,然後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村長綁刀氏之子對世尊這樣說:

「尊者,在西部地區的婆羅門[帶上]水罐、[佩戴]水草鬘、浸入水中,奉祀聖火。他們被稱為能使死者、命終者上生者,稱為能指引、進入天界者。尊者,世尊是阿拉漢、全自覺者,若希望的話應該能使一切世間的身壞命終者往生善趣、天界吧?」

「村長,我就這個問題反問你,請按你的意思回答。村長,你認為如何,若這裡有個人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嗔心、邪見者。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讚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村長,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讚頌,或因為巡迴禮拜,他在身壞命終後就能往生到善趣、天界呢?」

「這不可能!尊者。」

「村長,就好像有人將一塊大石頭投入深湖中,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它祈禱、讚頌、巡迴禮拜:『浮出來吧!親愛的石頭。浮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浮到陸地上來吧!親愛的石頭。』村長,你認為如何,這塊石頭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讚頌,或因為巡迴禮拜,就能浮出來、浮上來、浮到陸地上來呢?」

「這不可能!尊者。」

「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貪婪、嗔心、邪見者。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讚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善趣、天界!』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

村長,你認為如何,若這裡有個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讚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村長,你認為如何,這個人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讚頌,或因為巡迴禮拜,他在身壞命終後就能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呢?」

「這不可能!尊者。」

「村長,就好像有人將酥油瓶或油瓶沉入深湖後打破,其中若有沙子或小石則向下沉,但是酥油或油卻會向上浮。然後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它祈禱、讚頌、巡迴禮拜:『沉下去吧!親愛的酥油、油。沉沒吧!親愛的酥油、油。向下落吧!親愛的酥油、油。』村長,你認為如何,這酥油、油是否因為一大群人的祈禱,因為讚頌,或因為巡迴禮拜,就能沉下去、沉沒、向下落呢?」

「這不可能!尊者。」

「正是如此,村長,若有人遠離殺生、遠離不與取、遠離欲邪行、遠離虛妄語、遠離離間語、遠離粗惡語、遠離雜穢語、不貪婪、不嗔心、有正見。即使有一大群人集會、聚會,為他祈禱、讚頌、巡迴禮拜:『願這個人身壞命終後往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但是這個人在身壞命終後還是會往生到善趣、天界。」

說了這些,綁刀氏之子對世尊這樣說:

「奇哉!尊者,奇哉!尊者。尊者,猶如扶起跌倒的東西,顯露遮蔽的東西,為迷路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來燈光,讓明眼人能夠看見顏色。正是如此,世尊用種種方式開示法。尊者,我歸依世尊、法以及比庫僧,願世尊接受我為近事男,從今日起直至命終都歸依!」

本經譯自《相應部·六處品》第六相應第6經。

有一天,村長綁刀氏之子(Asibandhakaputta)前往謁見世尊,談到了當時古印度的一種宗教習俗:在西部地區的婆羅門祭司據稱能夠超度亡靈,使死者往生天界;佛陀是阿拉漢、全自覺者,如果希望的話,必定也能超度整個世界的人往生到天界。

佛陀當然不會相信所謂的「超度亡靈」。佛陀回答說:一個為非作歹的人,即使大眾為他求神祈禱,祈願他能往生天界,但他死後仍然會墮落到苦界、惡趣。就像把一塊大石頭沉入水中,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大石仍然不會浮上水面。

一個行善積德的人,即使大眾為他求神祈禱,祈願他將墮落惡趣,但他死後仍然會往生到善趣、天界。就像在水中打破油瓶,無論人們如何祈禱、祭拜,油仍然還是會浮上水面來。

透過本經,我們知道所謂的「超度亡靈」其實是古代婆羅門教(外道)的信仰。佛陀並不承認他能夠「超度亡靈」,甚至還用譬喻來揶揄這種迷信的荒誕不經!佛陀否定神權,也否定迷信!佛陀不是救世主,也不能主宰他人的命運。唯有人們自己所造作的業,才能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升沉——善業能導致往生到善趣,惡業導致墮落到惡趣。佛教強調的是智慧。真正的佛弟子不應該將自己的命運拱手給神佛菩薩,不應該將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唱念祈禱。未來的幸福快樂取決於自己現在所做的身語意善業,而跟自我麻醉式的祭祀、齋醮或儀式無關。

在整套巴利三藏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有關佛陀或聖弟子為他人「超度亡靈」的例子。《長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在佛陀即將般涅槃之前,他甚至不要弟子們為處理他的後事以及供奉佛舍利操心。當時,侍者阿難尊者問:「我們要如何處理如來的遺體呢?」佛陀回答說:「阿難,你們不要操心如何供奉如來的遺體,你們只應專心禪修、精進不放逸。阿難,有些剎帝利、婆羅門、居士之智者對如來有信心,他們將會供奉如來的遺體(舍利)。」

推薦閱讀:

祝聖寺迎來第一場鵝毛大雪
南懷瑾只活了94歲,是否說明他不是得道高人?
在不換工作的情況下, 生物研究員要怎樣懺悔拿生物做實驗的惡業?
唐三藏為何口口聲聲說要取「真經」?那個時代同時存在很多混淆視聽的「偽經」么?
以解脫為目的而言,有必要學習阿毗達摩嗎?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