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明時節話甜草

清明時節話甜草

作者:張國嫻

我的印象中,藥草苦味居多,即便不苦,味道也不易讓味蕾愉悅地接受,比如狀似桑葚的地榆,在婁煩縣雲頂山景區的叢林中嘗過,苦中帶澀;再比如古交狐爺山景區產的黃精根莖,具有補脾潤肺功效,做葯膳燉了雞湯,連湯都帶了一股藥味兒。甜草則是個例外,尤其是春天剛從泥土裡挖出的甜草,不那麼乾燥,水氣很足,送入口中輕嚼,一股特別的清甜瀰漫齒頰。

清明節前,登古交森林公園,探尋春之氣息,意外看到了公園後山坡有三三兩兩的人群,他們在挖甜草,冷峭的山風將隱隱的人聲傳到很遠。此際,田野里一切農事未動,唯獨山坡荒地有了人與自然互動場景,給岑寂了一冬的山野平添些許生意。

去年這個時節,也是在森林公園,曾遇到幾個身穿校服的小學生,他們拿著鐵鏟挖甜草,身邊的黃土堆成了小山,小臉上冒著汗珠。挖甜草是苦力活,很詫異這些嬌生慣養孩子們,竟然也吃得了這份苦!由於圍觀「有功」,孩子們大氣地送我一截甜草,還教我怎樣從枯黃的草叢中辨識甜草。

早年課堂學習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當時羨慕孩童時期的魯迅,在學習之餘有自己的一片樂園,時至今日猶記書中內容,樹葉里的鳴蟬,菜花上的黃蜂,從草叢裡竄向雲霄的叫天子……森林公園的後山坡對於這幾個孩子,該是像魯迅一樣的百草園吧。

今年的春天,我吃到了剛出土的新鮮甜草,同事市場調研歸來,手中拿著一截小拇指粗的甜草,用水稍作沖洗,切成數段,順紋理撕開,分給大伙兒泡茶。抿一口清澈微黃的茶湯,甜滋滋直沁心脾,這是普洱與明前綠茶不能給予的茶中野趣。

還未過清明節,城市桃園小區外面的小廣場,已有好幾處賣甜草的攤點,粗細不等的甜草分類捆綁,整齊擺放,待價而沽。甜草藥性最好的時節是每年的3—4月份,而清明節這一天挖的甜草,被視為上品,這個說法沒有考究過,但古交人就認這麼個理。

這個小廣場除了文友武建維筆下閻師傅的算命攤點,還有賣土雞蛋、麻油、梨膏糖的,攤主們各佔一片,挨挨擠擠地在人行道上排開,有生意時做生意,沒生意時家長里短地打發時間。步入小廣場這條街,繁華的市井之象一覽無遺。在所有的攤點中,這幾日甜草攤點最為火爆,圍觀的人也很多。

我看上了足有小拇指粗的紅褐色的甜草,長度足有1米,要買,攤主卻漫天要價,一根50元。問他為什麼那麼貴?回答說這紅褐色的甜草是從紅膠泥的土質中挖出來的,甜草表皮大概也染了紅膠泥的顏色,並指著旁邊黃褐色的那堆甜草告訴我,這一堆是從黃土中挖出來的,如果要,可以便宜賣。

紅膠泥土質屬於粘土,在呂梁老家,這紅膠泥土是孩子們用來捏泥人玩的一種土,也是早些年家家戶戶混合著煤屑打煤糕的土,我老家也只有一個地方有紅膠泥,我記得在紅膠泥的土地壟上,生長著一種叫羊奶茶的植物,挖紅膠泥時,要路過一段斜坡,擔心滑倒,總是順手拽住羊奶茶的藤蔓,有時拽斷藤條,斷面處流出像奶一樣乳白色的汁液,粘粘地沾了滿手。

小攤主也不易,挖甜草是苦力活,挖一根完整的甜草,有時得刨很深的土,而且一不小心就鏟斷了,斷了的甜草就貶值了。我稍作砍價,果斷買了數根小拇指粗的甜草。攤點上,還有一根大拇指粗的甜草,甜草越粗越好,這一根可以算是「甜草王」了,不知哪位有緣人有幸得之。據攤主說,他這根大拇指粗的甘草被稱為「榔頭」,最值錢,長了至少有四到五年以上,是他的「鎮攤之寶」,要價特高,別人買不買沒關係。

宋代詩人梅堯臣有一首詩——《司馬君實遺甘草杖》,詩中有一句:葯中稱國老,我懶豈能醫。那個叫司馬君的人饋贈梅詩人一根可以當拐杖的甜草,可當拐杖的甜草,大概屬甜草界的千古傳奇。詩中提到的「國老」即甜草,其實甜草名稱很多,李時珍在《本草綱木》中給予了甜草多個名字,蜜甘、蜜草、美草、靈通、國老。如果不曉得甜草根有這麼多名字,在讀關於甜草的古詩詞時,理解上不免謬以千里。

許多植物由於地區與方言等因素,多人吹小號,各有各的調,叫法不一,換了馬甲不認識。甜草就是個例子,甜草從《詩經》中輕輕走來,路過唐詩宋詞,在《爾雅》與《夢溪筆談》中也曾飛鴻照影。比起「國老」這個名字,我還是喜歡「美草」,悠悠千載,迤邐獨行。

甜草是鄉間大地上與狗尾草、茵陳蒿一樣隨意生長的植物,屬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且分枝,葉片對生,小紫花開在頂端,深秋,莢果裂開,籽粒隨風播散,天然繁殖。見識過初春的甜草,很好奇開花的甜草長什麼樣,因此,數次往返森林公園。身邊不知道名稱的植物太多,我喜歡看植物圖冊,看過後按圖索驥,沒事時開車到野外,漫山遍野對著圖辨識植物,為不知名的花草正名,是人在草木間的一種樂趣。

甜草除了藥用,還可配茶。每年春天,我都要在窗外種數盆薄荷草,配以甜草泡茶,或自飲或待客。盛夏,聚幾個文友,取一截甜草,推窗從花盆中掐幾片薄荷葉,燒水泡茶,泡出的茶湯黃綠相間,色澤溫潤,輕啜一口,甜草的甘,薄荷的涼,最為解暑,然後在關於文字的話題中擺開甜草薄荷茶的龍門陣,看窗外的太陽慢慢隱沒在蒼茫的暮雲里。

這個春天,泡茶的甜草已備足,我正等待花盆的薄荷出土。

張國嫻:山西省交城縣人,供職於古交市煙草專賣局。山西省作協會員,古交市作協副主席,《古交文苑》特約編審。多年來,一直以文學棲息精神,滋養心靈,從2003年開始發表作品,作品散見於行業《東方煙草報》、《牡丹》、《六盤人家》、《山西煙草》、《金周刊》、《山西市場導報》、《太原日報》、《太原晚報》等報刊雜誌。


推薦閱讀:

告之,別之——記《朗讀者:告別》現場錄製體驗
如何用王家衛的方式寫一段關於冬天的故事?
太原作家優秀作品展示 春雨如煙又若絲
我的爸爸
外星人:「角落中的春光!」

TAG: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