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假畫陰霾下的書畫市場困局

杜洪毅

持續低迷的藝術市場,經歷去年秋拍良好成交表現剛剛有所振作,不想又因一場特大書畫造假案告破而蒙上幾分新的陰霾。從以往經驗來看,節後這個時間段,書畫市場本該重新活躍起來,可近期不少業內人士卻早早的感觸到幾分寒意。

說來,造假集團遭到打擊對恢復市場秩序來說應該是好事。但該案所曝出的不堪內幕,卻讓原本有意入市的潛在買家望而生畏。犯罪團伙一條龍的組織流程幾乎涉及從仿造、鑒定、出版、拍賣等所有環節,行業權威人士加盟參與更讓假畫變得「無懈可擊」。如此一來,即便經驗豐富專業人士種書畫作者家人也可以被輕易矇騙,更何況那些本身缺少藝術鑒賞能力的普通買家。

相對油畫和其它藝術門類,書畫作品本身具有偽造容易、鑒定難度更大的特點。就中國畫獨特的水墨表達方式來說,誰要想超脫於原有程式,創造獨具個性風采的筆墨語言並非易事。但一個稍微有那麼點小聰明的普通人,只要肯堅持苦練,把某位名家作品臨仿得惟妙惟肖並不算太難。即便如此,仿得再像,也終歸是贗品,除擾亂市場秩序外,於文化於藝術有百害而無益。一位從藝者要想成為名家大師,並不只是需技藝上的打磨,其道路艱辛而漫長,能到達頂點者鳳毛麟角。而造假只是在利益驅使下,以單純的技藝訓練求取捷徑,用較小代價獲取高額回報,盜用他人艱辛努力換來的成功。

據相關數據,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多位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贗品率均超過五成。比例之高,並不讓人驚訝,讓人不解的是這種狀態已維持了很長時間,業內外人士除對其表示無奈外,很少會有人會去認真反省。造假者不但得不到譴責,反而會覺得理直氣壯認為誰讓自己一身「才華」得不到承認呢?近代歷史上張大千的造假行為,就一直在圈內被傳為美談佳話,更是讓不法之徒平添了不少底氣。

事實上,書畫造假售假在行業內原本是半公開的,知假買假和知假售假在一部人那裡早達成心照不宣的認同:拍賣行可以利用《拍賣法》相關條文作為擋箭牌,公開宣稱不對出售假貨負責;琉璃廠、潘家園的店鋪,可以上街攬客推銷仿冒之作……但事實上,本沒有任何法律支持出售假畫,只不過是商家利用國內法制環境尚不夠成熟,故意歪曲事實推託責任罷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假畫對市場造成的衝擊,是由拍賣行為代表的商業機構造成,正是因為他們為獲取及時利益,長期放縱包庇,扮演著市場掘墓人角色。

一張假畫,本形於同廢紙,但經一番包裝洗白後,卻可以賣出百十萬甚至幾千萬的天價,最終受傷的是誰?受害者絕不會是冤大頭的買方,而是整個市場誠信機制。因買到假畫對藝術市場徹底喪失信心的事件並非孤例,被搞得傾家蕩產者也大有人在。更多情況是,當某人得知受騙後,由於藝術品交易不保真的「行規」維權無道,為了挽回損失,只好去尋找新的新的受騙者。如此重複流通,假畫最後也能成「真」了。特別是一些由知名拍賣行售出的假貨,由於先前已有了上拍記錄,於是便因「流傳有序」而變得「真實可信」了。如此這般,黑白巔倒,又怎能讓人心存哪怕不多的幾分信任呢?

現在警方打擊了造假集團,假畫和涉案經費都被沒收,但市場就真的安寧了么?其實,誰都明白,相對龐大的造假售假產業鏈來說,被查處的只是冰山一角。只要有利可圖,造假大軍必然就會前仆後繼。這其中就包括不少美術院校國畫專業畢業生,自認為「藝術造詣」很了不起,卻苦於不能成名,只好去干制假的手藝活。例外,市場上現存的大量贗品該怎麼辦?很多人原本就是報著投機獲利的心理去購買書畫作品,當他們得知自己的藏品是假貨時,真能心甘情願的蒙受損失么?而對那些本來有意進軍收藏業的人來說,在沒有可靠鑒定機制保障下,又敢對充斥著無盡陷阱的書畫市場有多少信任呢?

書畫真偽鑒定一直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權威專家,也有走眼的時候。但是,隨著高科技手段的運用和司法部門打擊售假造假的力度加大,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贗品被打現原形。特別是文化部2016年發布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已明確規定藝術品經銷機構不得銷售仿冒之作、不得提供任何虛假鑒定證明材料,從法規上否定了售假行為。因此可見,假畫大行其道的現象有望被逐步被改變。

但是,贗品盛行對當前和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的書畫市場將繼續構成嚴重困擾,要想真正改變這種困局,還需執法部門和業界人士共同努力才行。只有每一個從業人員都能提高自身法治修養,藝術品經營機構嚴格遵守國家法規和基本的商業契約精神,自覺抵制任何造假售假違法行為,才有可能徹底改變假畫對書畫市場秩序造成的破壞!

本文2018年3月31日發表於《大河美術》

推薦閱讀:

當代書畫名家——沈明
宋元時期名家童戲圖
當代美女書畫家焦芳 筆墨橫姿 畫中有詩

TAG: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