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真是為藝術貼金的嗎?
「學術」真是為藝術貼金的嗎?
□杜洪毅
當今藝術界對「學術性」的痴迷已到幾近癲狂的地步,從官方系統到民營機構再到底層藝術家,無不爭搶「學術」之名,唯恐落於人後。
隨便一個展覽,作品質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請到個有點名望的學術主持。不少藝術家,也不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做理論的實力,勉強弄幾篇所謂「學術」文章來,要不儘是生澀術語堆砌,要不就東抄西湊。這類大作讀起來貌似高深不可測,細看卻是空洞無一物。過去經常見某華人藝術家在網上發表理論大作,可令人驚訝的是後來其博客就不更新了,是專心致力於創作不搞「學術」了嗎?算我孤陋寡聞,偶爾讀到一位作者揭露其抄襲的文章,才發現原來這位藝術家兼大理論家寫的「學術」文章,都是東扒一點西扒一點拼湊出來的,有如軟文界流行的「偽原創」。也難怪我說讀此人的文章怎麼那麼痛苦,表面上看似乎夠專業、很有「學術」味,但其實是滿篇廢話。
真不明白,當今藝術界為何如此地痴情於「學術」,作品值不值錢完全得靠其「學術性」說了算。自古以來,搞創作都是拿作品說話,沒有人刻意去強調什麼「學術」。古代也有不少藝術家出於興趣、感想、探索技藝而著書立說,卻從沒有人刻意套上個「學術」枷鎖。歷史上也有不少理論家,從自身文化情感出發,做一些美學理論梳理工作,但沒有誰會強調自己在搞學術。試想想,達芬奇在記錄繪畫觀點時,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學術地位么?
最近幾個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自然科學領域,由於知識體系已積累到相當複雜的程度,需要以非常專業的論文與同行交流。這些文獻本身不是面對普通大眾的,故其晦澀不易被接受。可藝術本是面向大眾的人文科學,並不需要用讓普通人看不懂的術語去武裝。與一切人文科學理論一樣,其本質是服務於全人類,讓普通人能夠理解接受才對。就拿人文科學的基礎學科哲學來說,其本質任務是解決人生社會諸多現實問題,假如你的哲學理論變成了誰都看不懂的為哲學而哲學,那要其還有何用?同理,藝術理論也一樣,其本質任務是啟發、推動藝術與文化的發展進步,不是為學術而學術,更不是為製造貌似高深的術語,來當作推銷作品的廣告詞。
況且,現在藝術圈內流行的「學術」語言,並非只為與極少數內部人員交流,而是拿來向公眾展示的。那麼,這種「學術」,就只剩用讓人看不懂的理由來虛張聲勢了。如此,越是莫名其妙,越有「學術」性,當然其「藝術品位」也就越高了。
這就出現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藝術追求的難道不是美學精神創造,智慧與文明高峰的攀登嗎?如今卻追求貼金的「學術」,這不成了街頭叫賣的狗皮膏藥么?
發表於2018年3月13日《書法報·書畫天地》
推薦閱讀:
※想發表頂級期刊論文,你認識編輯嗎?
※最近學術界的四車連環相撞
※「美學」這門學科究竟學什麼?
※華美牙科2018年全口種植種立得研討會圓滿落幕
※驚人凈利潤率超蘋果!全球學術出版五巨頭已成壟斷之勢,著名「學術侵權機構」如何反擊?
TAG:學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