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如學詩—017劉長卿《聽彈琴》

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注釋】

1、聽彈琴:此詩題一作「彈琴」,《劉隨州集》與《全唐詩》均為「聽彈琴」。從詩中「靜聽」二字細味,題目以有「聽」字為妥。

2、泠(líng)泠:本指流水聲。借指清幽的聲音。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七弦: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相傳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3、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凄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宋郭茂倩注曰:「晉嵇康所作也」。

4、古調:古時的曲調。

【韻腳】

本詩韻腳是平水韻上平十四寒部。寒,彈押án 韻。

【譯文】

七弦琴上傳出清幽的音樂,靜靜傾聽像松林中的寒風。

雖然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彈奏。

【背景】

劉長卿還有一首《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幽琴》: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liú)青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史載:「長卿有吏干,剛而犯上,兩遭遷謫」。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寫詩人靜聽彈琴,表現彈琴人技藝高超,並借古調受冷遇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和稀有知音的遺憾。全詩從對琴聲的讚美,轉而對遭遇的慨嘆,流露出詩人孤高自賞、不同凡俗的情操。

「泠泠七弦上」,七弦,代指琴。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歷來被視為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泠泠」形容琴聲的清越悠揚。首句就點明了琴聲的基調。「靜聽松風寒」,「靜聽」描摹出詩人入神的情態,可見琴聲的優美,另一方面也暗指聽者不多。「松風寒」,古調有《風入松》,相傳是晉代嵇康所作。皎然有雜言樂府《風入松歌》:「西嶺松聲落日秋,千枝萬葉風颼颼。美人援琴弄成曲,寫得松間聲斷續。聲斷續,清我魂,流波壞陵安足論。美人夜坐月明裡,含少商兮照清徵。風何凄兮飄鳳脊,攪寒松兮又夜起。夜未央,曲何長,金徽更促聲泱泱。何人此時不得意,意苦弦悲聞客堂。」「松風寒」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的凄清。這兩句描寫的是音樂的境界,展現的是一幅隱逸悠閑圖畫。

「古調雖自愛」,強調了自己對琴曲的偏愛,是古人那種清越悠揚的琴聲。「今人多不彈」,詩人所指的古調,應該是魏晉南北朝時的琴曲,當時以嵇康為代表的音樂家,推崇超脫塵俗,志高趣遠。而當時卻是流行得或是離愁哀怨的《大胡笳》或者是威武雄壯的《風雷引》等琴曲。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讚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這兩句是詩人由琴聲引起的抒情。詩人所處的時代是一段多亂的時期,再加上仕途的失意。他想像並憧憬寄身山林,逍遙自適的隱逸生活。唐代之前的隱逸,或逃避權欲名利保全節操,或全身遠禍。初盛唐的隱逸演化成取得功名的終南捷徑,真的隱士很少。

「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琴聲清越,風入松林,幽清肅穆。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如今卻成了古調,又有幾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呢?言下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詩詠聽琴,只不過是藉此寄託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而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而詩中所表現出的清越幽靜豈非詩人性格的生動寫照?


推薦閱讀:

TAG:唐詩三百首書籍 | 唐詩 | 彈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