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看不見的教育,看得見的焦慮

「今天你焦慮了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十位家長,相信所有人都會下意識地點頭。中產階級與焦慮聯繫在一起,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自己的一個失誤,對孩子的稍許放縱,就有可能使得家庭墮入下一個階級,而再想從上往上爬,就猶如蟾蜍爬滑石,原地踏步而已。基於這些,補習班的門口們站滿了年輕的家長,不是為了往上爬,而是為了防止向下降,這可能是焦慮的起源。

作者 |張釋文

來源 | 埃爾特訂閱號(ID:Arete_edu)

1、應試技巧,中國軟實力輸出

我是一個受過中國教育體制蹂躪,也體驗過歐美教育的人,進入教育領域以來,對中國家長的焦慮有了很多切身的體會,我經常想,為什麼中國家長這麼焦慮?歐美學生的家長到底焦慮不焦慮呢?

後來我發現,焦慮是一件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可以說,有標準化考試的地方,就有焦慮。

比如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如果你希望申請美國排名前一百的學校,SAT分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錄取標準。

這樣的標準化考試,正是我們的應試技巧大展拳腳的領域。近年來中國學生SAT考試成績不斷飆升,而美國學生的成績卻不斷下滑,以至於美國的大學必須不斷調整亞裔學生和非亞裔學生的錄取分數線。

比如今年斯坦福大學,錄取亞裔學生的SAT分數比非亞裔學生高出94分,康奈爾大學高出90分,哥倫比亞大學高出78分,幾乎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學,對亞裔學生的SAT分數要求都要比非亞裔學生高出很多。

但這依然阻止不了我們中國學生在SAT上越來越強的競爭力。那麼,美國學生和家長焦慮不焦慮?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美國家長也焦慮。

證據就是,近年來在美國,有一種特殊的教育形態異軍突起,這個東西的名字叫—補習班。

大家看一組數據: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201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課後補習班在美國遍地開花,以紐約為例,紐約目前有411家補習班,而且超過1/4都是過去四年間冒出來的,幾乎都位於皇后區和布魯克林區,為什麼在這兩個區?因為這裡是:亞裔聚居地。

這些補習班,開辦者幾乎都是中國人。原先還只是亞裔學生參加,現在已經開始有美國學生了。

我有一個朋友,生活在大連,他是大連市面上價格最高的英語老師,最擅長的就是SAT培訓。每年他最忙的時候,就是寒暑假,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個小時。有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中國學生寒暑假都扎推來學SAT呢?

他跟我說,寒暑假的學生其實大半都是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趁著寒暑假回中國來補習美國高考,而且,已經出現了美國學生跟著中國留學生一起來中國,參加補習的現象。

一個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補習美國高中考試,這是什麼精神,也算國際主義精神了吧。

國際主義精神的代表:白求恩

我們一直在強調輸出軟實力,其實我們的應試技巧,已經變成了我們最強大的軟實力了。

2、我們的家長和孩子

正在被畸形的焦慮包圍

回到我們國內來看:根據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課外輔導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這個數字,幾乎是每2個月,京東就搞一次雙11。

我國中小學階段在校生總數穩定在1.8億左右,2016年中國參加課外補習班的中小學生人數為1.38億,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中小學生,都參加了課外輔導,而且,這還只是一個平均值。實際上,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參加輔導班的學生比例更是超過了80%。其中參加了兩個以上輔導班的孩子,佔了48.8%。

並且,「00後」上課外輔導班的總時間,是「90後」的3倍。

如果簡單算,這1.38億中小學生背後,至少站著2.7億的爹媽。這還不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

3、製造標準

把身在其中的人變成殘次品

我曾經走訪了很多焦慮的家長,他們來自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階層,家長焦慮的,無外乎是心裡有一把用考試成績衡量的尺子。

這經常會讓我想起鮑德里亞的「擬像理論」:標準化考試通過一整套嚴密的體系,向我們傳播關於學霸、聰明和成功的定義和標準,而這無疑是一種壓迫,因為這種標準的不斷強化,實際上是在宣布每一個受眾在某種向度上是殘次品。所有人,在與這個強勢標準的對比中,產生惶恐和焦慮。

於是,人們以在行為舉止和選擇方式上的趨同為手段,向「標準化考試」這一強勢文化表達臣服。

我們臣服於這種標準,認同自己的不完美,同時,在與其他殘次品的對比中,不斷錨定自己的存在。就這樣,我們的「主體性」轉化為「主體間性」,就好比「價值」這一屬性僅存在於交易過程中一樣,我們的自我,僅僅存在於我們與他人的比對過程中。

你家孩子上奧數了,我家孩子也得上,你家孩子學鋼琴了,我家也得學。甚至我們只要發現自己的處境和行為與別人一致,就能得到安全感。

這讓我想起一個段子,說有四位老太在打麻將的時候突然地震了,其中一位老太說:樓怎麼在晃啊,我們別打了,快跑吧。另一位跑到窗口看了一眼,回來說:沒事沒事,繼續出牌—別的樓也晃。

4、學校變成競技場

教育變成考試的工具

這種對比,必然會異化教育本身。教育,從讓孩子獲得健全的人格,變成了一場同類之間的競技性運動。考試原本是教育的工具,現在,教育變成了考試的工具。

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異、以及那些有助於孩子獲得健全人格的多樣性興趣愛好,因為不處於考試製度評價的範圍內,就被系統性地邊緣化了。學習的目的指向明確而又純粹—上學就是為了在規定的範圍內不斷擊敗其他人,慢慢完成社會的分層。幾十年的學習在名校畢業的瞬間完成它的價值和意義,學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證明自己有能力擊敗其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考試已經從一種單純的考試變成了一項專業的技巧訓練,並且日益精密。一個孩子已經很難憑藉個人的努力和才華,在這種殘酷的競爭中嶄露頭角,他們對有組織化的訓練越來越依賴。

舉個例子,我曾經旁觀過遼寧省某重點中學的一堂英文課,老師的在講台上說:alike這個詞,在我們過去的考試中,一共出現了六次,每次都選它,所以同學們記住,只要看到這個詞,什麼都不用想,直接選它,肯定沒錯!

還有各種應試的口訣:三長一短選一短,三短一長選一長,四個一樣就選C.......

這樣的教育方式、這樣的老師,是深受學生和家長愛戴的,因為他把考試專業化做到了極致。可以說,我們整個K12教育,都是一場考試的熱身運動。這也直接餵養了8000億里,莫名其妙就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那些培訓班,養活了千千萬萬個所謂的職業學習教練。

5、優質教育資源的圈地運動

不僅如此,隨著城市的越來越大,這種焦慮也是越來越深,所謂的優質學習資源,他的地域化集中和階層化集中也越來越明顯,無論是985還是211,這些名牌大學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來自於各個地區的重點中學、以及核心城市的核心學校。

這就導致了日益暴漲的學區房價格、核心地區孩子競爭的白熱化以及邊緣地帶的資源匱乏,這些無疑更加助推了家長的焦慮。

以高考為標杆,標準化考試也下沉到中考甚至小升初。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最初處於哪個階段,最終也在哪個階段。所以對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既然職業化的競爭在所難免,那就不如早做打算:一開始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小學,甚至最好的幼兒園裡去,早早接受訓練。所以,我們看到的現實情況就是,家長的焦慮正在逐年下沉,從高考一直下沉到了幼兒園。

6、面對標準化考試帶來的焦慮

我們應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應該有清楚的認知,標準化考試,由於判捲成本的原因,它註定只能反映的是孩子的死記硬背以及完成低水平規律匹配的能力,這些低級能力在下一個時代根本用不上,現在我們也已經見證了人工智慧在這類考試中超過人類的事實。那麼我們看看,別人是怎麼解決這個系統性問題的。

今年有一部教育紀錄片,名字叫《極有可能成功》,在中國的教育領域受到了空前的關注,被譽為最值得看的教育電影,也使得PBL-項目式教學,變成了今年教育領域的熱點。

紀錄片講的是一個叫High Tech High的美國特許高中,讓學生們以完成項目的方式組成團隊,進行全科學習的過程。

由於這種項目式學習的結果無法用傳統方式來評價,所以學校採用了新的評價方式,這些全新的評價方式,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以內生的標準代替了傳統的外界強加的統一標準。而且新的教學、評價方式,是向下兼容的—High Tech High這所學校的大學升學率,高達98%,在傳統評價標準下也是遠超美國高中的平均成績。

除了在學校里打破統一標準的評價外,類似的變化已經發生在這個世界的很多地方,比如2011年Mozilla推出的開放徽章計劃,把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方式不同內容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通過數字徽章的方式顯現出來,打破考試製度對學習成果評定的壟斷,到今年美國加入開放徽章的機構已經超過了三千家,其中不乏德勤、NASA這樣的全球知名機構。

另外,在矽谷,包括Google在內的頂尖科技公司,都已經開始意識到,真正的人才會出現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並不只在那些特定的高等學府里。並且過去的幾年間開始和在線教育公司合作尋求改變——僱傭那些真正有學習能力的人,無論他們是否經歷過象牙塔式的名校洗禮。

當對人的評價方式發生變化,教育就會回歸它的本質—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

7、有意義的焦慮,指向生命本身

其實焦慮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焦慮的根源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限的,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在走向死亡,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都籠罩在「死亡焦慮」之下。在有限的人生里,我們希望自己能以被賦予意義的方式過生活,而不是被生活過。

這種焦慮是帶有好的一面的,比如,會促使我們更喜歡創造性的工作,而不是重複性的,因為創造性地工作,更容易讓我們為自己的生活賦予更高的意義和價值。

但是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對孩子的焦慮,有些時候,是將對自己生活的不滿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我們認為我們自己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的生活,把這種對自我生活的否定,以焦慮的方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要知道,沒有人可以活著過完這一生。人只有一種責任,那就是成為你自己,而不是成為任何標準要求的產品。那我們唯一的最終的焦慮是:我們過完了這一生,卻活得不像自己。我願意重複一下克里斯托弗·莫利曾經說的話: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用你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不重視培養學生審美,為什麼不將近幾年的社會現象網紅炒作這些網路案例引入教學?
我現在是大二學生了,還不知道怎麼跟女生聊天?
彭華勇:有一種孤獨,是城市流浪
哪個省的出國人數最多?
數學實踐題:自家熱水器噴頭每小時噴水量是多少?不間斷使用 8 小時會花去多少水?

TAG:教育 | 中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