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都知道二月不捕鳥,我們卻還在拔苗助長

導語

養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孩子總是在你最心高氣躁的時候,逼你慢下來。

剛剛一百天的寶貝女兒,是我在2017年最大的收穫。雖然第二次當媽媽了,卻依然對她的每一點進步都欣喜萬分,每天用相機記錄她的成長,聽到她發出「嗚嗚啊啊」的聲音,都會忍不住說「寶貝真棒!」三翻六坐九爬爬,十個月兒叫媽媽,她終究會在一年以後或早或晚的時間,自己站起來,放開大人的手,勇敢地向前走。

家裡的大寶6歲,今年9月就要上學了。看到陪寫作業的漫畫風靡了朋友圈,不由感嘆自己的好日子也不長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紅臉白臉沒唱好,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難道這樣的生活也要降臨我家?

家長都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可是當家裡的畫風由溫馨轉為咆哮時,家長是否還記得孩子小時候我們耐心滿滿的可愛模樣?為什麼我們可以等一年的時間讓孩子站起來,卻不能等十分鐘請他慢慢做一道題呢?

一年級孩子學遞歸演算法?

寒假跟風給大寶報名了某機構的數學思維培養課,也感受了一把時髦的網路課程。短短七次課,每次課90分鐘,涉及到的數學概念橫跨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從對稱到循環,從排列組合到概率統計,從豎式計算到遞歸演算法。老師開心地鼓勵學生:「小朋友們真棒,大學生的數學你們都學會了!」我聽完心裡一緊,趕忙翻出大學時候計算機系的藍寶書《數據結構》,複習了一下什麼是遞歸演算法,以免趕不上孩子。雖然家長群里一片歡騰,但是冷靜下來不禁思考一個問題,一年級為什麼要學高中、大學的知識?

6-7歲的兒童,正處於學前到入學的關鍵過渡時期,如果按照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對兒童思維發展的劃分,這一階段的兒童經過了感知運動階段(出生到約2歲),前運算階段(約從2到7歲),開始進入具體運算階段(約從7到11歲)。

這一階段的運算需要藉助具體事物的支持,但是還沒有發展到藉助符號或者代號,例如問孩子:「老虎比猴子大,猴子比老鼠大,三種動物誰最大,誰最小呢?」孩子很容易回答出來。如果換成「A比B大,B比C大,誰最大,誰最小呢?」孩子理解起來就很費勁。同時,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在守恆性、組合性、可逆性方面有了巨大的提升,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邏輯推理,例如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孩子很容易理解,但是還不能系統地理解高級概念,例如排列組合,概率統計等。這些高級概念,需要到形式運算階段(約從11到15歲)才能真正理解。

有的家長說了,「我們孩子上了幾次奧數班,概率題,方程題都會做了呢!」首先不排除孩子中存在超常兒童,思維發展先同齡人一步,但更多的家長看到的只是表象,會做題,不代表真正理解了數學概念。如果在不理解概念的情況下會做題了,那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要提高警惕。孩子學會的是解題技巧,而不是思維能力的提升。

教育工作者們都比較熟悉「最近發展區」的概念,通俗地說就是找到孩子跳一跳能夠得著的桃子。「跳起來」,「夠得著」,是孩子思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步驟。而現在的很多機構給孩子的是搭梯子都夠不著的桃子,後來讓孩子踩著機械手臂夠到了,孩子的自身能力並沒有提高,也失去了探索的慾望,還會對機械手臂形成依賴。不得不說這個過程的確取悅了很多家長,家長認為孩子夠到桃子就行,靠自己還是靠機械手臂不重要。

思維培養還是思維剝奪?

奔著「思維培養"四個字給孩子報的班,但由於課程時間所限,"培養思維"的過程非常短暫,十分鐘鋪墊後老師便開始講解題技巧,三十分鐘後就開始做題了,題目難度直線上升,「不會的孩子下去好好練啊!」做得出的牛娃家長喜滋滋,做不出的普通娃家長悲戚戚。

思維培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是行為、語言、信息、環境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是觀察,探究,提問,思考,總結等環節組成的漫長過程。跳過中間環節直奔總結,看起來多快好省,其實是剝奪了孩子思維發展的關鍵過程。

這其實怪不得機構,家長們責任更大。這個課程是網路課程,全程需要家長陪同,老師隨時請家長協助孩子做練習,講概念。有家長陪讀到懷疑人生,「老師您講慢點,我還沒聽懂呢!」每個孩子一個攝像頭也很容易製造焦慮,「你看,有小朋友已經做出來了!」

從概率上講,牛娃是一定存在的,越是大的機構,越能講出很多牛娃的故事,家長很容易對號入座,這個牛娃為什麼不是我的娃?理性地說,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咱的娃就是普通娃。牛娃和普通娃最大的區別就是,牛娃的優點恰好符合培訓機構的設定標準,拿尺子一卡,就是牛娃嘍。而普通娃的優點通常都比較隱蔽,只有用心陪伴才能發現。

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除了語言、邏輯-數理這兩種學校里最受重視的智能,屬於藝術領域的音樂、空間、身體-動覺智能,以及人際領域的自我認識和人際交往智能也至關重要,後期加德納還加入了自然觀察者智能。我們的孩子,正是受到遺傳因素,生長環境,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影響而獲得了以上各項智能或強或弱的組合。

秦人為什麼規定二月不捕鳥?

《國家寶藏》的第二集,展示了這樣一件國寶——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書簡,一共1155片,完整地記錄了秦代的法律法規以及執行情況。除了驚訝於秦人對法制建設的完善縝密,更令人驚喜的是,秦朝律法中還有關於環保的規定,「早春二月不捕鳥,不砍樹」。農曆二月早春,正是萬物復甦,動植物繁衍生息的時候,2500年前的秦人都懂得尊重自然規律,而我們卻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盲目提高教學難度。

技巧的學習可以很快,而能力的提升必然很慢

技巧很容易被人工智慧所取代,而能力才是孩子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規律,那就是「欲速則不達」,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過程,是充滿樂趣和無限生機的過程,是澆水施肥,靜待花開的過程。

「慢課堂」公眾號,為不想拔苗助長的你準備,這裡將展示和分享優質學習資源,搭建一個項目制學習的課堂,一個真正符合孩子認知規律的課堂,一個允許犯錯的課堂,一個自由探索的課堂。現在的「慢」是為了將來的「快」,希望能夠與志同道合的家長一起,在「慢課堂」幫助並陪伴我們的孩子一起「慢成長」。

掃描二維碼

關注「生態慢課堂」微信公眾號

weixin.qq.com/r/tDi4oG-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堡壘之夜》席捲之下的美國學校
從孩子出生到2歲,90%的媽媽都會犯錯誤有哪些?
讓孩子擁有一個強大的內核——寫自一名不能長期陪伴孩子成長的父親
父親千萬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
給孩子蒸雞蛋糕有什麼技巧么?

TAG:兒童教育 | 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