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鐘年年敲,今年到我家 —— 為什麼一部分職業用戶不用微單?
在許多器材愛好者看來——這兩年以來的知乎尤甚——自己信仰的品牌是好的,自己相信的發展方向是對的,不符合自己認知的行為一定是錯的。「都到了這個時候,竟然還有一群人不肯認同MILC!這就是偏見!看索尼半導體秒天秒地,掀了你們傳統相機的桌子!」
有句話叫「多做些實事,少談些主義」,很適合送給以屁股坐在哪裡而不是以具體需求怎樣為基礎談器材的器材愛好者。MILC自然有它的優勢,但職業用戶拒絕使用微單可不是以信仰出發,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因素:需求。能滿足需求,自然就有人買,滿足不了的需求,當然就得留在原來的系統里。
MILC的問題
我的確是給各種詢問我的普通用戶推薦微單尤其是索尼微單的,我自己也騎在滅門的門檻上,但從來沒認為這東西短期內能滅掉單反,因為從業者的需求還在那裡擺著,而MILC現在解決不了。奧林巴斯與松下沒有全畫幅產品,我還是著重說索尼的機器:
- MILC一個天生的缺陷就是不能隨時在開機狀態待命,因為技術處於同一時代的前提下(500nm史前工藝的CMOS不要來湊熱鬧),啟動主CMOS的耗電再低,也低不到單反只開個測光與對焦感測器的水平;這還沒有考慮啟動速度和長期工作產生的熱量問題。不啟動主CMOS就沒有任何對焦與測光功能可用,更不能預覽任何畫面。所以說至少目前(=大概未來五六年)來看,任何有讓相機長期待命需求的攝影師都不敢說能徹底拋棄單反,比如野生動物攝影師,體育記者之類。
- 不能隨時待命額外增加了操作的需求。然而MILC普遍宣傳自己小,自己輕,自己緊湊,把自己機器操作和握持做好的少(我這不能算黑索尼吧)。像奧林巴斯的EM1和富士XH1一樣飽滿的機器如同大熊貓。我自己有一個6300和一個r2,其電源開關之難用遠遠超過佳能和尼康(其實人家可以不關),但索尼截止18年3月毫無改動的念頭。其它的操控,比如撥輪——索尼兩個撥輪,尤其是前撥輪超出我意料的難用,每次都覺得我的中指和食指在互相打架。錄像鍵,老機器上的奇特位置只能用手動滑稽來形容;r3重新排了位置,這下跑到了取景器旁邊……我姑且認為算是解決了大部分問題吧。對於一直大力下注視頻的索尼來說,把錄像鍵做成之前那麼難碰到有點匪夷所思。
- 索尼幾乎全系列的握把都離卡口太近,尺寸又不足,手稍大就會頻繁頂鏡頭,甚至逼得所有大尺寸鏡頭在屁股附近做一個收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 防水防塵,老生常談的問題。索尼直到R3還沒解決好。奧林巴斯EM1一直不錯。松下似乎一直沒做。
- 索尼的CMOS的確好,但硬數據好真不等於畫質好:大法用戶對R3之前的色彩的吐槽總不是我編出來的吧。R3一出視頻用戶在網上喜大普奔說索尼終於有了「canonish color」。色彩是可以賣錢的——另一個類似的例子就是感測器只有3.2K、DR也只是常見的14擋水平的Arri Amira面對一眾真4K攝影機,依舊廣受歡迎。
- 鏡頭群,沒有大炮不能光指望轉接吧?沒有移軸不能光指望轉接吧?一個GM夠買人家一個半這種事不能永遠這樣吧?
- CPS和NPS同等級別服務,啥時候做到啥時候才有機會拿下媒體級的客戶。服務和保修不好對從業者殺傷力巨大,不然佳能尼康也不會一直加碼在這個方面。
- 更大的MILC還沒有出現。現在最大的MILC不過44x33,而且鏡頭群嚴重瘸腿,連全畫幅645後背都打不過,更不要說5x4和8x10的大幅膠片。
優勢
- 機內防抖可以充分發揮。大約12年左右時候的CNS三家宣傳冊都在暗搓搓互黑:佳能黑尼康做不出大光圈鏡頭、各種歷史遺產(像光圈撥桿)負擔太重;尼康黑佳能天天改卡口;尼康黑索尼說你這機內防抖只能應付拍照一瞬間,對焦和取景還是抖成狗;佳能黑索尼說你這防抖越長焦效果越差;索尼說,你們還tm每個鏡頭都得買一次防抖呢!然而進入MILC時代,感測器防抖立刻滿身都是優點,CN不知做何感想。這個東西對普通愛好者(不會扛三腳架出門)意義很大,對於習慣了架子的人意義相對差一點。
- 機身夠輕。之前的24-70+5D2/3/4組合陪我5年,我早就習慣了這個重量。如今A7R2+2870重量似乎還不到之前一半,感覺整個人都年輕了五歲(誤)。俗話說遠途無輕載,重量對普通用戶來說是個很敏感的東西,樂意扛著大把器材出行的愛好者畢竟只是少數。對於我們準備吃這碗飯或者正在吃這碗飯的人,我們也喜歡輕的小的——扛大傢伙有些時候只是不得已而為之。隨著索尼逐漸完善產品,各種工作室和攝影棚里A7s和A7R的確已經有了一席之地。很快A73也會有了,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還有許多vlog用戶選擇了GH5。
- 多數MILC現在電池能讓普通用戶用一天拍個兩三百張(除了特別小的幾個入門機),在我看來這很可以了,沒必要憋著勁堆太多。畢竟我出門一天也很少拍500張以上呢……
- 對於降低中畫幅的體積和成本利好多多。不是每個人都配得起一套中畫幅系統——單是數字後背加機身幾萬美元的價格就足夠嚇死人了,還別說幾千刀一支的鏡頭。加上中畫幅著實太大太重(反光板和取景稜鏡體積問題),外出拍攝總是個很大的工程。自從哈蘇和富士跳進MILC中畫幅的坑,入手一套中畫幅的難度幾乎腰斬(X1D+三個鏡頭現在報價$18000。作為比較,IQ3 100MP一個後背就$44000,一個二手XF+IQ180報價$17000,H6D-50C機身現價$15000),對各種Studio和器材租賃公司顯然是利好。當然,中畫幅對普通用戶確實沒什麼意義,不過看著過過眼癮總是可以的嘛。
- 「好用的器材比成像好的器材好用」。
對於任何攝影師來說,MILC都應該是一個比單反「更好用」的東西才有選擇的意義(包括便攜性,易用性之類),而不是單純因為比單反的CMOS更牛逼——實際上,大多數買相機的人也就只是為了比手機好點罷了,不是為了自己的器材立於其它人之上。相機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系統,最終成像受到機身+鏡頭+配件、攝影者和人機結合三方影響。任何一個方面瘸腿,都會影響最終成像的質量。當這個平衡能達到單反的水準,職業用戶自然會更多地投入MILC的陣營。
推薦閱讀:
※索尼XBA-A1AP和蘋果的EarPods在低音方面對比怎樣?
※想請問各位,如果你是個索狗而你女/男朋友是個任豚,要如何解決你們兩個之間遊戲問題上的矛盾?
※如何評價索尼在8.31發布的黑卡rx0相機?
※當年PSP操作系統也是跨時代的流暢,為何Sony沒有把它加工成手機系統?
※如何評價「索尼或永遠不會推出PS5」的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