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論 觀法品第十八
若我是五陰 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 則非五陰相
這品,闡明世界的真實,即空性。空性概括,就是人、法俱空。
龍樹說:假如存在一個」我「,那麼我要麼歸屬於五蘊之中,要麼不歸屬於五蘊之中。如果是歸屬於五蘊,那麼和五蘊一樣會生滅,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作為一個主體,作為邏輯運行的起點,一定是常一不動的。
那麼不歸屬於五蘊,同樣是不可能的。因為不歸屬於五蘊,我就是一個常一不動的主體。如果是這樣,造業,輪迴這些事情都不可能進行。所以,我壓根就不存在。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如果沒有我,我所(即,為我所有的事物)怎麼會有呢?
註: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即物的存在依存於我的感知。
如果沒有我的感知,就不會存在事物。因此,這樣就可以滅了我和我所了。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對方問:如果一個人可以證得真實,無我執,那麼這個人就是我。有了我,就有了我所。
答:不存在這樣的人,因為如果一個人看見了無我執,認為他是存在的,那麼這個人就是傻,根本不知道真實是什麼。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如果,你能夠認識到,人法具空的道理。即認識到我是不存在的。我所也是不存在的。那麼這樣十二因緣的取就被斷除
取:是執取的意思,由愛而產生執取之心。
取一旦斷除了,下面所有的循環都被斷除。就可以觀照到人無我的真實。如此就可以證得有餘涅盤。
有餘涅槃:是斷一念無明而絕未來生死之因者,但這一生的果報身體還在。
如果你進一步,認識到,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業,煩惱都是來源於,我們執著於常,斷二見,就是執著於一切皆真,一切皆實的戲論,如果能滅掉這種戲論,那麼你就可以證得無餘涅盤了。
無餘涅槃:滅盡五蘊十八界,無有遺余,乃是絕對的寂靜。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對方說:諸佛都曾經說過我,因此,我是存在的。
答:佛陀依照弟子根基不同,方便說法。一些人不認為存在因果,於是佛陀說有我。一些人認為世界存在一個我,佛陀又宣說無我。有一些人,能夠明白佛法之甚深,佛陀宣說我與無我都是不存在的。
覺有情:明了並覺知眾生和自我。菩薩的另外一種翻譯,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指覺悟。薩埵指眾生。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諸法實相,即空性。見眾生所表之言語,思維所見之事物皆是不存在的,那麼就可以斷絕戲論了。空性即寂滅相,空性無法描述。因為任何思維和描述都是依靠事物的屬性來描述,不存在的事物如何描述?
壓根就沒有事物,自然不生也不滅了,這種狀態如同涅槃一樣。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這頌又跟繞口令一樣,實際上很簡單。
對方說:假如如你所說,真實性或者叫空性是不能表達的,那麼佛陀怎麼表達呢?
答:佛陀為了隨順世界之理,會這麼說。佛陀會說一切是實,但是實際上,一切無自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以又會說不實。
說實,是在世俗諦上言說。說不實是在勝義諦上言說。實際上,真實的世界既不是實,也不是不實。既是實也是非實。因為你說這個世界不實,還暗含著,有一個世界存在。實際上一切都不存在,還有什麼實與不實之分嗎?
這是佛陀講法的技巧,說世界是實,只是為了斷除,眾生執著於我而已。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龍樹說:要了解空性,不能靠聽別人說,只能自己親自證明。無自性,即寂滅,如此就可無戲論,因為你想戲論,你也無法描述,這種真實性是無法被言語所描述的。沒有差別,是因為如果你看不到真實性,一切事物都是無差別的,本身都是如幻如夢。所以雖然凡夫所見事物千差萬別,實際上了無差別。
註:這裡有一個暗含的點,龍樹說因為你看不見空性,所以事物是無差別的。那麼看見了空性,事物是不是有差別呢?
龍樹在這裡沒有講,但是從邏輯上是可以推出來。如果你能證得真實性,那麼是有分別的。
並且為什麼了無差別?
說起來也很簡單,我們說一個事物跟另外一個事物有差別,為什麼呢?比如一個人高,一個人矮,一個人胖,一個瘦。實際上這是屬性,如果一個事物壓根什麼屬性都沒有,也就是達到了佛教的無相。那麼這個事物和另外一個事物有差別嗎?自然就沒有差別了。如果事物都不存在,你指出一個名字來,有差別嗎?沒有。所以《心經》開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六個字就是《心經》的題眼,意思就是菩薩一看世界,是空的,是了無差別的。我們一看世界是千姿多彩的,是有差別的。所以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 不斷亦不常
如果事物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話,那麼事物就處於依存關係中,那麼導出的規律就是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佛陀宣說,深奧的不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的甚深真實。這是眾生修行的依靠,雖然佛未出世,或者佛已經滅度。眾生也可依靠此法,憑藉過去的因緣,成為辟支佛
指過去生曾經種下因緣,進而出生在無佛之世,因性好寂靜,或行頭陀,無師友教導,而以智慧獨自悟道,通說為觀察十二因緣,進而得到證悟而解脫生死、證果之人。所以亦稱為「獨覺」(新譯)或「緣覺」(舊譯)。
推薦閱讀:
※中論 觀六種品第五
※中論 觀有無品第十五
※中論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
※中論 觀作作者品第八
※中論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
TAG:龍樹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