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那些育兒書里的陷阱,你肯定也中過招
社會風向標的變遷很有意思,從建國時期倡導全民建設社會主義、「婦女能頂半邊天」,到如今很多女性選擇在生育之後回歸家庭,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背景的人選擇和規划了不同的人生道路——Wendy老師始終相信,社會發展得越進入高級階段,越會呈現價值觀的百家爭鳴狀態,多樣化讓這個世界充滿了張力和美感。
說到育兒這件事,借用行伍出身的父親的一句話,「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如果你是一位職場媽媽,千萬不要按照那些全職媽媽寫的育兒書來養孩子。除了把自己搞得神經焦慮、挫敗感超級大、愧疚感爆棚之外,不會有太多建設性的意見、指點和幫助。請不要誤會,無論選擇做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都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本身並無好壞和正誤之分。
深耕K12英語教育十幾年,研究二語習得和教育心理學出身,藉助自己的閱讀速度,Wendy老師看過的各種育兒書籍總有百八十本。然而越是讀得多,越是特別希望告訴媽媽們、尤其是職場媽媽們,當心!那些育兒書里的陷阱,你肯定也中過招。算得博覽群書的Wendy老師最相信的是,盡信書不如無書。
1、職場媽媽,請扔掉那些全職媽媽寫的育兒書
曾經有很多家長朋友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跟Wendy老師溝通,仔細聽完每一個故事,Wendy老師發現這些家長朋友都是受教育程度較高、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的,甚至自己會買一些育兒書籍進行學習。而且事實上,他們把孩子教育得都非常不錯,卻不約而同地顯示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過多的焦慮感和愧疚感,把自己和孩子弄得疲憊不堪。如果真的要給出什麼意見和建議的話,Wendy老師反倒會用疏導的方式(對於有些家長的育兒方式和行為,Wendy老師會批評的,哈哈),勸誡家長朋友們要控制和舒緩自己的焦慮感——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都相對比較弱,需要很多年才能發展到較高水平,但是他們對周圍的人、尤其是父母的情緒捕捉能力卻是很強的(這很符合進化生理學和進化心理學的理論)。家長的焦慮感會對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再加上表達不出來、又控制不了,反倒會讓孩子產生很多行為上的問題。
直到有一天一位同事、也是一個7歲半男孩的媽媽在電話中跟我聊了將近2個小時,說最後,我才恍然大悟這些過度焦慮是哪裡來的。「Wendy老師,每一次跟全職媽媽聊完天,我都會特別焦慮,覺得人家的媽媽什麼都懂、幼兒園的時候就把孩子小升初的策略制定好了,對孩子現在在小學裡使用的是哪一套英語教材、優缺點是什麼、如何制定補課計劃都門兒清。可是我每天下班到家都8:00多了,除了要去陪伴和輔導孩子之外,我也想保有一些我自己的獨立時間和空間呀。」
如果你是一位職場媽媽,有著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那麼凡是全職媽媽寫的育兒書就儘可能不要看了,甚至於育兒的話題,職場媽媽和全職媽媽面臨的情況也是天壤之別,沒有可比性,少聊是真。
每一種生活都是選擇,沒有好壞、沒有正誤,但是做了一種選擇,就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也不要邯鄲學步模仿另一種選擇的生活狀態。因為職場媽媽的生活並不具備每天8小時打理家務、接送孩子上下幼兒園或上下學,能夠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點點滴滴的條件。你的生活是早上很早起床、匆匆忙忙做了早餐、叫孩子起床、送孩子上學、殺向辦公室,下班之後沖回家裡自己都不見得顧得上吃完飯,就要盯著孩子練琴練字寫作業,或者趕上某一天孩子有課外班還要擠出時間接送。
汪培珽、廖彩杏的書寫得都是可圈可點,但是Wendy老師都不建議職場媽媽看,更不建議職場媽媽去模仿。從孩子出生每天給孩子挑選各種材料、聽1.5小時英語故事,早中晚各半小時不是職場媽媽能夠做到的,還有每天四五個小時給孩子讀中文的繪本?這樣的工作量不是職場媽媽能夠做到的,只會徒生焦慮。
焦慮感會向孩子施壓,愧疚感會造成溺愛,付出感則傷人至深。孩子需要的是恰到好處的愛,不是讓人窒息的愛。所以,既然做不到,那就不要強求。養孩子就是「有什麼條件打什麼仗」,既然班裡的孩子們無論是成績數一數二的還是各方面綜合發展數一數二的,並不都是全職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而是來自各種不同的家庭環境和背景的孩子,就更說明孩子的教育和成功學是一樣的,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一些基本的原則遵循了就沒有問題。
2、媽媽視角的書少看,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精靈
媽媽視角的書也有很多可圈可點的,但是大多數不具備廣泛的參考意義。為什麼?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精靈呀,每個媽媽都只有自己的1個或者2個孩子做樣本,一些比較特殊的方式可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是有效的,但是放在別的孩子身上就不見得有效了——這些小招數都是「術」層面的東西,實在很需要分情況討論。比如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了太多的故事,更像一本育兒筆記,但是很多個故事實際上是一種教育的原理;而很多故事又太過個性化,不是每個孩子都適用的。比如廖彩杏給的書單,她本人是一個念英語系出身(碩士)的全職媽媽,對於我們很多並不擅長英語的職場媽媽而言,如何操作?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真的要看一些育兒書籍,那Wendy老師會建議家長朋友們選擇專家視角的書來看,從「道」的層面學習和了解孩子的生理髮展、認知發展和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因為了解所以理解孩子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才會有科學合理的應對方法。比如《正面管教》這套書,Wendy老師很推薦,還有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媽媽的心靈課——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如果有些家長朋友已經很有這方面的基礎,《孩子的世界》這種心理學本科生的課本也可以買來翻一翻。
3、寫在最後
Wendy老師的父母都是職場人,當年兩人在北京打拚、吃了很多苦。我從兩歲半起在全托幼兒園長大,每周三和六回家,其它時間住在幼兒園。這種在現在「主流」中可能很多人詬病的方式,然而不到三歲就能夠自己刷牙洗臉如廁穿衣洗澡、自己照顧自己,對於孩子的個人成就感和對生活掌控感的建立非常有好處,也賦予了我獨立的特質和走四方的勇氣,讓我18歲只身前往武漢念書,22歲求學於英倫。然而一直以來,從未學過專業教育學的父母對我的教育確實符合「高質量的陪伴」,儀式感創造得也非常到位。現如今,我和父母的感情依然很好,無論閑話家常,還是談天說地。
最後,Wendy老師敲黑板:做父母,最重要的是能夠理解真正對於孩子有價值的是什麼,哪些東西在孩子20年後是他們還用的上的,甚至是賴以生存的東西,才最重要。吃母乳很重要,但是是不是吃15個月就比吃12個月好?20年後看不出來。是全職媽媽帶出來的孩子是不是就比職場媽媽帶出來的「好」?也未見得。
作者: Wendy老師
推薦閱讀:
※人們之間的差異從何時開始?
※「你最好的朋友叫什麼?」竟然是德國三歲兒童體檢的考察項目!友誼到底對孩子有多重要?
※孩子怎麼常常會說「活著真沒意思」呢?
※好習慣: 你的孩子知道明天該做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