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元明清時期的外交

元朝

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

元廷曾要求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臣服,接受與元朝的朝貢關係,但遭到拒絕,故派遣軍隊攻打這些國家或地區,其中以元日戰爭最為著名,也最慘烈。

馬可·波羅是忽必烈時代中西方交流中的最有名的基督徒。他聲稱於1275年到達中國,他的著作是許多年中歐洲人了解中國的惟一渠道。

馬可.波羅

明朝

1.下西洋與通西域

為宣揚國威和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繫,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下西洋

後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了明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

2.海禁與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中國沿海地區,被稱為倭寇。為防倭寇,朱元璋頒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誤以為「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中國東南沿海的一些奸商,與倭寇相勾結,倭患愈演愈烈。

戚繼光銅像

明朝派戚繼光到浙東抗倭。他率領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取得抗倭鬥爭的重大勝利。後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東,與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連續重創倭寇。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

3.中西交流

1513年,葡萄牙國王派出一支對華使團前往中國,並在廣州登陸,希望與明政府建交。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洋行,修建洋房,並允許他們每年來廣州「越冬」。這是西方國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陸中國並接觸中國。

清朝

1.外交機關

清朝在近代以前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因當時清廷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承認與四周國家的平等關係。清朝的外交按照對象的不同,分由禮部、理藩院、內務府與公行制度負擔外交事務。

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史,清朝對外關係轉向被歧視。1861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專門負責對外關係;然而,其地位逐漸被1870年成立的北洋通商大臣所取代。直到1901年的清末新政,將總理衙門改製為外務部後,才得以統一負責對外事務。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2.西風東漸

18世紀,歐洲各國普遍流行中國風尚,歐洲人對中國普遍持正面和嚮往的態度。但也存在不同的聲音,英使馬戛爾尼的紀事中就包含批判性看法:歐洲的技術奇蹟並沒有給接待他的中國官員留下任何印象。

有學者指出在乾隆以後,清朝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時西洋的科技發展蓬勃,漸漸地超越伊斯蘭世界和以清朝為首的東方世界。

3.簽訂條約

自19世紀以來,清廷在列強的威迫下,前後被迫簽定許多不平等條約。據統計,中國近代簽定的不平等條約共有343個,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較大。

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的部分不平等條約

至此,中國開始向近代過渡。甲午戰爭後,列強紛紛瓜分中國,中國變成半殖民地。


推薦閱讀:

如何看美國及歐盟14國驅除俄羅斯外交官?
外國人真的喜歡京劇嗎?
老鐵,要大熊貓不
為什麼中國應對美國的外交能玩的比俄羅斯好?
「總統通話」是如何進行的?

TAG: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