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照片有虛有實
景深是畫面上的景物前後清晰的範圍。藝術地運用景深效果,是一種常見的攝影造型手段。
在理解景深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透視」。我們都知道照片是個二維平面的物件,為了在二維平面內營造三維立體感,攝影師只能採用模擬透視的方法。
攝影中的透視分為兩種——線條透視和空氣透視。
關於線條透視,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小時候學美術,畫一條林蔭大道,最近的樹木畫得最高,漸遠漸矮,到了與地平面相接的位置,只剩一個小點點了。這種透視,是通過二維平面上不同景物的大小對比來模擬三維縱深,近大遠小,是對線條透視的基本概括。
空氣透視,藉助空氣中的雜質,如霧、塵埃、黃沙,甚至是光線,通過近處清晰、遠處模糊的對比,讓觀眾感受到遠與近的差異。有的攝影師在拍攝霧霾這一自然災害時,畫面空泛,看不出前景與背景的區別,這就失去了主題,在畫面中安排前景,是表現空氣透視的必要條件。
線條透視與空氣透視,解決了二維平面的三維立體感問題,有了近與遠,前與後,畫面也就不再單調,而是豐滿了許多。景深技巧的引入,則在「前與後」這對範疇的基礎上,創造了更多的藝術表現空間。
景深,是指畫面上的景物前後清晰的範圍,範圍可大可小,藝術效果各有不同,全賴光圈、焦距和拍攝距離這三個要素的組合控制。景深一定是攝影師採用一定的操作技巧所得到的,它不同於空氣透視狀態下,由空氣雜質所自然形成的近處清晰、遠處模糊的效果。
大景深能夠使畫面元素一覽無餘,營造透視效果。小景深,有的是前實後虛,有的是前虛後實,還有的是前後皆虛而中間實。虛的部分作為構圖中的陪襯,可以提升畫面的美感,假設拍攝場景中有一些在構圖時無法迴避的雜亂物體,也可以採用小景深的方法,削弱其喧賓奪主的效應。
在景深的三個控制要素中,焦距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長焦距一定會營造小景深,而且焦距越長,景深就越小,假設用500毫米的焦距拍攝人物肖像,有可能會出現眼睛清晰、鼻子模糊的情況。與此相反,廣角鏡頭的景深很大,大到無須對焦,也就是說,不管我們把焦點對在被攝景物的哪一個部位,其他所有的區域,都能在照片上得到清晰的呈現。這樣的大景深特性,可以把攝影師,尤其是新聞攝影師從對焦操作中解放出現,把更多的精力用於構圖、用光,以及瞬間的捕捉。
光圈是控制景深的第二個要素,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長焦距加大光圈,可讓小景深效果更加明顯。
拍攝距離是控制景深的第三個要素,距離越近,景深越小。這是最不容易把握的要素,因為拍攝距離的隨意改變,會讓構圖變得困難,而且,在很多時候,受到拍攝現場客觀條件的限制,距離是無法更改的。
景深的三個控制要素,應當相互配合,合理使用。如果拍攝現場光線較弱,必須使用大光圈,而拍攝者又試圖得到大景深效果,此時可以縮短焦距,拉長拍攝距離。若要獲得小景深效果,而鏡頭焦距較廣,則應把光圈開到最大,並在近距離狀態下拍攝。
景深是極易掌握的攝影技巧,經過短暫的訓練,即可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需要補充的是,只有在營造景深效果的同時提高構圖水平,才能提升照片的藝術性。
推薦閱讀:
※關於相機、顯示器中Adobe RGB、sRGB、Prophoto
※拍個商務形象照,能得到什麼服務和體驗?
※第43回木村伊兵衛賞入選者公布,全部為女性攝影師
※迪迦之前圓谷15年沒有拍攝超人奧特曼,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