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士」之前世與誕生

《士與中國文化》第一期,先秦的士。

「士」在東亞文化圈中,象徵著知識、智慧以及地位。不論是中國還是日本朝鮮,對士的尊崇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這種尊崇來源於對知識的尊重,以及對其信仰、品德的崇敬。

武士是士的源頭嗎?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中國的士文化起源於武士。因為宋代重文輕武,導致了中國士尚武文化的缺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這種說法其實源於顧頡剛先生的《武士與文士的蛻化》一文,

顧氏認為

其一,文士的轉化歸因於孔門弟子「漸傾向於內心之修養」,「內心修養」不但文士需要具備,武士也同樣不能缺少。孟子論養氣特別指出北宮黝之養勇,「不色撓、不目逃」似子夏;孟施捨之養勇,「視不勝猶勝」似曾子。

其二,文士講修養無以為生,最後竟不得不走上以揣摩來獵取富貴的道路。

這兩點,余英時先生認為是自相矛盾的。

士的源頭實際上是三代以來貴族中落寞的那批人所分化出來的早期知識人。這批人都是政府各部門中掌事的官員,他們基本上都血統高貴,是貴族的後代,成長期間受到過良好的王官學的教育,被授之以詩、書、禮、樂等學問。明末的顧亭林先生曾說到:

士,大抵有職之人。

然而,這些人卻不能稱之為我們今天所定義的「士」。因為,他們沒有產生超越的精神,同時,囿於具體官職和血統的背景,他們也很難對現實產生系統的反思和批判。即使,我們看到西周末年出現了大量的對時政的針砭,但那些大多是對局部事件的譏諷,遠不像我們在東周時間見到的各家巨子們對時政批判的那樣徹底、深刻。

「士志於道」

早在西周末年,周代的封建秩序漸告解體,士作為統治階層最下層的人口,便不得不外出謀生,大概是從公元前六世紀開始,士逐漸和庶人聯繫在一起。

與此同時,由於士的身份變動,使得庶人因此得以躋身於士的行列。雙方開始互相流通,最終,到了戰國時期,士終於成為了民的一階,而非爵位或官職了。士農工商的格局才開始慢慢形成。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意義上的士才開始脫胎於此。一方面有感於自身的時移境遷,一方面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可以跳出其先祖們的桎梏來審視,造就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學說的巨子紛紛立說。

孔子所言:」士志於道「。此道即為可以自由自在的探求理想的世界,拿孔子本人來說,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此道即為儒家之道,諸子百家皆有道。

」士「成為了」道「的承擔者

心懷天下,命運多舛

東周,我們出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批士,他們為自己的學說,法理奔走呼號。那些人純粹到有時閱讀史籍時會感慨萬千,孔子在「累累若喪家之犬"時,依然不放棄自己對社會的期盼。當他面對慵懶的學生時候,也會罵到」朽木不可雕也「。

西方學者也認為知識分子要以批評政治社會為職志。當時,孔子斥之為」天下無道「。統治階級不能承擔」道「,」道「的擔子便落在真正了解」禮義「的」士「的身上。

這個擔子士一擔就是千年。


推薦閱讀:

論南京大屠殺對中國的影響
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能成為布衣天子?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有武帝繼位嗎?
秦始皇是不是贏氏宗族的後代?
人生終極目標是躺吃躺睡?你還差一場孔子的舞劇!

TAG:中國歷史 | 士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