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品,線材,神器是玄學還是科學?
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民的生活條件已經大大好轉,但收入水平對於高價格的音響器材還是杯水車薪,所以本來很小眾的DIY音響成了發燒友中一時流行。那時候叫土炮,而相對於土炮的原裝進口機則是洋槍了。聲音的藝術總是很玄乎的,不像圖像的好壞能一眼看出。根據聆聽時的心情和環境,總能有很大不同。而DIYER有很多是技術流,也有對技術半桶水的文科發燒友。其實當年能DIY出來的無非是功放和音箱,目前好像也是,因為作為主流音源的CD機涉及的技術水平不是一般發燒友能做出來的,除非和當年的我一樣買套件組裝,畢竟那時候學生時代,別說CD機,就連磁帶卡座也是買機芯加前置放大板DIY的。
DIY時代過後就出現了摩機派,國產音響和進口低端音響普及,但大家對低端的東西都不大滿意,於是出現了摩機一族,跟換補品元件,從電容到運放再到快速恢復二極體,而且DIY派也加入了。催生了大量發燒補品元件的需求,JS們甚至想出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橋段,專門開模具生產電容外殼,普通電容裝入,倒入樹脂封死,假冒進口威馬電容出售。發燒友都覺得功放的濾波電容越大越好,所以製造漂亮的鋁外殼,裡面封上一個小電容。當然,這些還算是少數派。真正的大頭還是那些進口的所謂發燒元件,某廠專用,音頻專用,直到今天,依然有如此補品銷售。而實際卻是真正的發燒級元件難求,哪怕是頂級音響製造商,採用的也只是經過篩選的工業元件貨值是定製外觀的工業元件,採購後進行儀器篩選,獲得符合數值誤差範圍內的元件,篩選掉的並非次品,因為其實還是優質元件,上市流通就行,並不虧本。發燒友追求和某大牌音響同樣的配件,剛剛好,補品,價格更貴。如果現在DIY,我真想說花同樣的價格買一堆工業元件,回家慢慢篩選吧。真的比直接上補品效果更好價格更低。
當然,音響這玩意還真講究心理暗示,曾經某香港知名發燒友在廣州和當地發燒友交流,廣州燒友送了兩個補品電容給香港燒友,由於香港燒友在場有一CD機,就說換上去,而香港燒友剛好有事出去了,幾位廣州燒友光喝茶聊天居然也忘記換電容這事。等到香港燒友忙完回來,大家打算試試對方的耳朵,就說換好了,結果這位老燒認真聽了起來,並對新「換」的補品讚不絕口,聲場大了,口型對了,聲音更好聽了。不知道說穿了該有多囧。
補品,心理作用大於實際作用。換個思路,別折騰這個了,真有技術DIY,購買優質元件,認真篩選合適數值。
線材,每次論壇上一辯論就充滿火藥味。崇拜者認為貴价線必定好於平價線,理由是幾千上萬的線,如果不好不可能賣這個價,難道發燒友都是傻子?或是說,是的,換線如換機,有時候換一根線聲音的改變很大,但只是改變,並不等於改善。特別是弱信號的信號線,其線材特性會影響聲音電信號傳輸。但基本記住幾個有影響的地方,絕緣材質,導電材質,線材的編製方式等。線材的構造可以看做是一個電容器,在音頻電路併入一個電容必然有影響聲音性質。導電材質的電阻率不同,對信號的損耗不同,特別是加上編製方式,電學中有一個叫集膚效應的理論,就是頻率越高電流越走導體的表面,頻率越低越走導體中心部分。所以簡單理解為高音走表面,低音走內核。表面積大(線小又多)的線材高音好,截面積大的線(線粗而少)的線材則低音好。表面鍍銀或者銀包銅的線高音好。而我們需要的是平衡的聲音,除非環境實在影響某個頻率,需要對該部分進行補缺。但換線的代價很大,效果並沒有直接把功放的音調(如果有)調整一下來得實在。
喇叭線,雖然可以參考信號線的內容,但由於大電流信號受到影響的可能性小很多,一般我就認為足夠大的線徑並且多股保證低音有足夠大的能量,高音信號也不受阻礙。
電源線,多麼神奇也就走50HZ的交流電,電流足夠就行,真的效果很好?抱歉,我耳朵差,聽不出。
數字線,會出現三種結果,要麼無信號,壞的。要麼斷斷續續,信號水平在接收端的信號門檻附近,或者算數據丟包嚴重,也算是壞的。信號強度超過門檻,OK,該是什麼聲音還是什麼聲音,好比發射端發電報,0011001,接收端收到這個數,編譯出來的聲音就沒錯,好壞全憑發射和接收的兩台機。至於線材,不會把0變成1也不會把1變成0。發電報的不會因為用上好線就發更多或者譯出更多內容。數字線是有標準的,不是說貴价線就好,平價線就差。如果你數字線都能聽出不同,那樣不是你的耳朵有問題就是你的器材有問題。數字線的發明就是要解決模擬信號線對信號的影響,發燒友倒好了,直接套用模擬線那套,結果變成一個新的市場增長點。
市面上那麼多發燒大牌線材,你還真別以為線是他們自己生產的,錯了,全球專業生產高端線材的大廠無非就是那幾家,一些發燒線的生產就是代工,貼牌,散裝再加工。某高燒電源線你捨得剪開,會發現就是普通的工業電纜。當然廠家料定你不捨得。包個蛇皮你也看不到原來的牌號。
神器,音響市場還有一些調聲神器,價格還挺高,什麼紫檀木腳墊,鋁合金腳墊,硬幣大小的高音反射片,金保險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在一個聽音環境下,任何改變都有可能改變聲音,因為聲音是靠空氣傳播的,氣壓高了低了,房間里來了個胖子還是瘦子,一起坐的美女是長頭髮還是短頭髮,都會對聲音有影響,而且這些影響比一個小小東西來得更大。你覺得要必要口袋裡有錢你可以玩,但別神化這些東西,除非你是商家。
理論上能解釋得通的是神器,理論上解釋不通,又只能說你聽不到區別是耳朵問題的是玄學。改變不等於改善,音響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反過來變成音響的奴婢就太不值了。工作之餘聽聽音樂放鬆一下,其實大可不必對一些需要通過對比才能發現或者根本發現不了要通過心理催眠來發現的改變孜孜不倦。能玩多高是多高,能玩多貴是多貴,器材買回來,盡量調試到最好最滿意,玩到真的不能滿足你了再考慮加東西換東西,但別動不動就換線換機加小玩意。科學玩機科學處理。
在一些音響論壇,其實我是很討厭自認HIFI發燒友特別是文科生髮燒友的,神學一套前輩說一套,科學的東西又無法討論,都認為自己玩的是正途,其實被人穩笨都不知道。反倒是AV發燒友來得平易近人,畫面好壞看得到,效果好壞容易辨別,而且AV那套又沒有什麼神器可以炫耀。
當然,那些在知乎里提問說幾百元的音箱有什麼好選擇,預算3千想搭配一套音響的兄弟,看看如今物價水平,一頓飯的錢,不需要推薦了,能響不壞就很不錯了。倒不是看不起這些兄弟預算少,只是這樣的問題拋出來,超出受邀回答者的能力水平而已。
推薦閱讀:
TAG:音響選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