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用戶體驗設計經驗集錦-15.谷歌蘋果通通中槍,對這些界面設計說NO
創新總是很少,互相借鑒總是特別多,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被濫用但有時並沒那麼好的設計,給大家敲響警鐘,參考無罪,但是多獨立思考,自主設計。
如果你是一位有經驗的設計師,你也許常會在其他界面中獲取設計靈感,這並不等同於抄襲。這是在做最佳案例研究,可以套用常用的設計模式,也符合主流的設計規範,而且使用用戶熟知的UI組件,可以讓界面變得更加易用。
這裡我列舉一些UI組件,他們被認為(或是曾經被認為)是非常好的設計,然而他們也許並沒有那麼好。
1.「深藏不露」的導航
過去一段時間,有無數關於漢堡菜單的文章,大部分設計師都在抵制使用他。如果你沒有讀過,隨便搜索讀兩篇吧——漢堡菜單聲討文一、漢堡菜單聲討文二,然而這件事的本質並非是圖標的錯,而是將導航隱藏在圖標之下的問題。
這種設計方案對於設計師來說特別省事,根本不用擔心有限的屏幕大小,只需要將你所有的菜單項排個序然後放進這個可滾動的浮層中,藏在漢堡菜單里。
然而實踐證明,使用可視化的菜單項會提高用戶的參與度、滿意度甚至是商業利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主流的應用都從漢堡菜單改成底部導航的可見菜單設計。
Youtube的菜單設計進化-Luke
小結:如果你的菜單很多很複雜,將他們隱藏起來並不會提高友好度, 信息重組並重排優先順序才是正道。
2. 「遍地開花」的圖標
還是因為有限的屏幕空間,似乎儘可能使用圖標代替文字來節省空間是個無需考慮的真理。圖形顯然佔用更少的空間,他們無視多語言,而且用戶很很習慣,不是么?幾乎所有應用都是這麼做的。
有了這樣的設想後,設計師常常會選擇將功能隱藏在哪怕是可識別性特別低的圖標之下。例如Instagram,你能想到你可以通過點擊這個圖標直接發送消息么?
還有,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用過谷歌翻譯,你認為點擊這個鬼畫符似的圖標會發生什麼呢?
假定用戶熟知那些抽象化的圖標或是認為用戶會花多餘的時間探索並且學習圖標的功能,是一個常見的設計錯誤。
Bloom.fm里神奇的菜單欄
如果你認為在界面中給圖標提供一個彈出式的標註能夠提高可用性,那你就錯了。即使是在Foursquare里(譯者註:一款在國外超有名的簽到應用,街旁的原型)你的用戶總歸會去學習並且記住他,也不代表這樣設計是對的。
Swarm應用里的圖標指示
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能使用圖標,有許多已經形成普遍用戶認知,像那些代表常規功能的圖標,例如搜索、視頻播放、郵件、設置等等。(但是用戶仍然有可能不太確定,比如,點擊一個心形的圖標具體會發生什麼)
這些都是用戶熟知,可以被廣泛使用的圖標
對於複雜的功能,應該始終配有合適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圖標仍然很有用,因為圖形可以提高菜單的可發現性,可以在界面中形成一個合適的觸摸區域,並且能夠增加應用的個性。
某圖片編輯工具的菜單
小結:基礎功能可以用圖標來代替,複雜的功能需要有文字(如果你非要使用圖標,請進行可用性測試。)
3.基於手勢的菜單
當2007年蘋果推出iPhone時,多點觸控技術漸漸成為主流,用戶也逐步認知到操作不是只有點擊那麼單一的,他們還可以進行縮放、滑動等。
手勢在設計中也漸漸受到青睞,有許多應用都是純手勢驅動設計。
Clear的手勢操作
就如同藏起菜單項和使用圖標代替文字一樣,手勢有時可以幫助設計師節省屏幕空間。(「這裡應該有個刪除按鈕,可以左劃調出,或者右劃,我們可以定一下。」)
關於手勢,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它總是隱藏的,需要用戶去記。就像漢堡菜單的情況:如果你把某個選項藏起來,使用它的人將會變少。
還有,手勢有著圖標同樣的問題:有一些用戶熟知的手勢操作,比如點擊、縮放和滾動,同樣在不同的應用中都有需要用戶自己去發現並且學習的手勢操作。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手勢都不是標準定義的,在不同應用中的功用也可能不同——這仍然是觸屏界面設計中很新的一塊領域。即使是想在郵件上滑動這樣簡單的操作,在不同的郵箱應用中,都會大相徑庭。
在Apple Mail里,郵件上右劃調出"標記為已讀"
同樣的手勢在Mailbox里確是"將郵件存檔"
還有,「搖一搖」也許有不同的功用,iOS里是撤銷,Google
Maps里是發送反饋。(譯者註:真應該讓作者來試試我大天朝的各大應用...)小結:別忘了手勢也是隱藏操作,是需要用戶花費精力去記住的東西。假如是在Tinder(譯者註:美國版陌陌),你也許可以去教會整個世界右劃會發生什麼——但是也僅限於手勢是你應用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一打開應用就是引導
引導頁,是進來很火熱的UX話題,指的是用戶與應用的首次邂逅。在大多數情況下,引導頁就是給用戶顯示一些新手指引,解釋界面:
dcovery應用的引導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糟糕的設計呢?因為許多用戶都會跳過這種介紹,他們就是想馬上開始使用。就算他們注意到你的引導,他們也會很快在關掉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尤其是界面里塞得滿滿的都是信息。)而且最後而且同樣重要的是:界面中加入引導並不一定能讓用戶更易上手,記住:
用戶界面就像講笑話,如果需要去解釋笑點,那麼你懂的
引導流程有許多其他設計的可能,也會更好用。比如Slack,通過第一屏的交互給用戶創造一些情境。 簡單地介紹自己,聚焦在給用戶帶來的好處而不是介紹界面和功能。
Slake的介紹頁
更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和用戶的互動,使用步驟化的引導。Duolingo並沒有去解釋應用:他們鼓勵用戶加入做一個簡單的測試題(即使在未登錄狀態),因為實操才是最好的學習。而且這是一個更有效的展示應用好處的方式。
Duolingo互動引導
還記得Mailbox和Apple Mail的手勢區別么?
我們來看看Mailbox是怎麼逐步帶用戶上路的:用戶在真實使用app前,就會看到這個引導的流程,並嘗試所有的手勢。Mailbox引導
小結:在設計半透明遮罩+引導前,先停下來想想用戶在首次使用時將會碰到什麼。多想想使用場景。大部分的情況下,你總是有更好的方法來歡迎你的用戶的。
5.創意十足但然並卵的空白頁
空白頁是常常會被一些經驗不足的設計師忽視的地方。然而,它們在整體的用戶體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時設計師看到錯誤信息或是空白狀態是個空的畫布時,會認為這是做些創意的絕好機會。以Google Photos的空白頁舉例:
Google Photos的空白狀態頁
乍一看,似乎設計得很棒,對么? 層級清晰,符合規範,圖片設計得也很美
但是再一看,你會發現有許多奇怪的地方:
為什麼有個搜索按鈕在空白頁上?難道要在沒有內容的內容里搜索么?
第二,界面中最為醒目的元素,圖標顯然是不能點擊的(然而許多用戶會嘗試去點它)。
提示說我應該去頂上找到「+」,這超奇怪。為什麼這個提示里不能帶個添加按鈕呢?就像說「點繼續按鈕繼續」一樣傻。
上面這個空白狀態頁的設計顯然不能幫助用戶理解情景:
什麼是集錦?有什麼用?為什麼我一個都沒有?我能做些什麼(如果我需要做些什麼的話)?
說到創意,離不開「少即是多」。下面這個空白頁設計做的非常完美(讓我們先忽略「現在點擊下面這個按鈕」這句話)
Lootsy的空白頁設計
小結:別忘了空白頁的設計(類似的還有web上的404頁面)不僅是視覺設計和品牌表現,更是可用性的表現。好好的設計一下。
6、質疑一切
別誤解我的意思: 設計組件和最佳案例仍然是你最好的設計夥伴。但是請謹記應用和應用是不同的,用戶和用戶也是不同的。某個設計在別人的應用中能很好的解決問題但也許在你的應用中就不行。設計並不是均碼內衣。還有,你也不知道人家的應用這麼設計的深層原因。
所以請獨立思考,自主設計,自己去研究。
估算、測試、驗證——並且別害怕打破規範,如果你的設計可行性更高。
1 設計與表達的學問,MEDIUM新LOGO的設計故事
Medium最近換了一個新LOGO,褒貶不一,想知道內幕,不如來看看這家專註於生產優質文字的網站是如何通過新Logo 表達自己的改變與創新的。
Medium,這是每個平時愛寫點兒東西去表達內心的感受、喜歡從文字的堆積中尋找思維火花與心靈慰籍的文藝青年們都應該關注的網站,相信已經有很多善於使用這類文字工具的朋友已經關注或使用它很久了。而昨天,它進行了一次大的更新,升級到了 Medium 2.0 版本,帶來了許多新的功能,比如更新了更好用的移動端 App;帶來了新的 Mentions 功能(你可以在寫作的時候 @ 其他用戶加入你的寫作過程中);更好的寫作體驗(比如首字母下沉,更好用的標註系統)等等。但打開新的 Medium 的界面,最先映入你眼帘的卻是另一個更新:那就是 Medium 新的
logo。如果大家比較關注科技新聞,那你一定還記得一個月之前 Google 就更換了自己的 logo,當時我們也為大家詳細介紹了 Google 新 logo 的設計理念和想法。但作為一家氣質不同於 Google、以寫字為功能和目的的文藝范兒網站,Medium 究竟是如何考慮為自己更換一個新的 logo 的呢?為了完整展示 Medium 的想法,我們為你全文翻譯了 Medium 在自己的 Blog 中做出的解釋,相信從中各位能夠了解到一家有想法、有情懷的文藝網站該如何設計自己的 logo。
新 logo 背後的故事
在 Medium
3 年前第一次上線測試版本的時候,我們最初使用的 logo 是一個又大又方的、黑白色的、Stag 字體的大寫字母「M」。雖然白色代表著簡潔、優雅與強壯,但這個 Stag 字體的大寫「M」仍然有些不夠靈活。這個 logo 為 Medium 服務了最初的幾年,但隨著 Medium 不斷地成長、進步,它開始變得有些肥大、不好理解、並且有些生硬,會使用戶產生不好接近的感覺,而且它也有些缺乏特點。簡而言之,我們的「M」logo 已經不再能夠表現或者傳達出
Medium 的改變了。因此,我們在這個夏天想要去創造一個全新的 logo,通過這個
logo,我們想要去表達我們是誰、以及從此刻開始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在研究了上百萬個不同的想法之後,我們把目光又放回到了最初的字母「M」上。再下面一步,我們開始打開我們腦洞,去計算如何通過「M」的彎曲、伸展去展現出 Medium 想要傳達的東西。
由此開始,我們開始變得漸漸嚴肅起來,與字體廠商 PSY/OPS 的字體設計師 Rod Cavazos 展開了合作。有了 Rod 的幫助,我們想要讓我們的 logo 由一系列有內在聯繫的想法或圖形構成,當它們被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個新的想法。我們想要的 logo 是流動的、平展的,像一次與用戶之間偉大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談話。
最後,我們做到了!這個簡單的幾何圖形「M」感覺非常有趣—像一個好玩的遊戲或是一次令人深深著迷的謎局。我們無法抑制我們想要與不同的設計策略、變化和色彩組合碰撞出不同的火花的想法。
一開始,我們將 logo 的 4 個部分看作是一場對話的重疊部分的延伸。這場對話的語調和方向的變化就像是 logo 中不同部分相互交融的感覺。
下一步,我們與我們在字體方面的合作夥伴 PSY/OPS 協力去開發一款獨特的文字商標,這商標要與我們的新的「M」logo 在美學上保持一致與協調。得到的結果是一系列自定義的、完美結合了
logo 所傳達的角度和精神的字體,避免了變成生硬的幾何圖形。最後,在經過了許多思考之後 (比如我們的 logo 是否應該有透視、等距、或者中間是否要有投影),我們創造了一個覆蓋非常多不同尺寸和角度的範圍,它可以確保我們採取最穩定、最賞心悅目的光學形態。
作為最後一個點睛之筆,我們沒有直接顯露那些尖銳的角,這樣我們不會給用戶的眼睛帶來尖銳的不適感。最後的結果,女士們先生們,我們非常非常驕傲地為大家展示出我們全新的 logo:
推薦閱讀:
※用戶體驗詞條-2.什麼是可用性(Availability)
※互聯網世界的數據金礦
※之樂日記:千萬不要找對老婆不好的人做合伙人
※咪蒙量產100萬+爆文奧秘何在? 三張圖讓你學到底層邏輯
※之樂日記:真正的聰明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