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人都是影評人」,但離真正的電影評論相去甚遠

早上看到好奇心日報的一篇文章——《馬丁斯科塞斯質疑爛番茄,稱如今的影評人不懂真正的批判藝術》,文中說馬丁在THR的專欄里重點談到了「影評人」素質心態的變化,以及評分網站Cinemascore 和爛番茄對一部電影及其票房的影響,他認為現在電影這種被討論的方式,「結果是電影人淪為內容工匠,觀眾淪為不想冒險的消費者」,而「票房已經變成了……電影的一切」,「它們和真正的電影批評毫不相干」。

馬丁導演提到的這兩點,確實是現有浮躁的電影商業環境下的突出問題,一方面是利益相關方如票務網站的評分虛高,當然他們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引入專業評分;另一方面是有熱情的嚴肅影評人的失聲,而現在所謂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影評人」,大多是沖著蹭流量拼噱頭去的,與真正的電影品位和趣味毫不相干。

正如馬丁所說,「在過去,如果一些影評人對我的電影有意見,他們會以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式作出回應,並感到有義務提出站得住腳的論點」,而在現有浮躁與唯利是圖的環境下,「他們給一部電影打分的方式就像在賽馬場上評價一匹馬、在網上評一家餐館或者在《消費者報告》里評一個家用電器。儘管和電影產業息息相關,但是與電影的創作過程和智性觀摩毫不沾邊...人們對『好電影』的定義也與專業人士相去甚遠。」

美國影評人羅傑·埃伯特,普利策獎獲得者

著名影評人周黎明,被稱為「中國的羅傑·伊伯特」

由於上述的兩點,其實觀眾常常摸不著北,買票觀影更像是碰運氣,萬一看到爛片就當是一次上當受騙,這對電影產業的長期良性發展並不利,作為連接消費的中間一環,觀眾不信任也很不滿意,他們對所謂的影評人群體多是負面印象,當然也是因為一些影評人基於商業利益的違心打分,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影評人沒有經得起推敲的電影品位,被認為不值得尊重。

電影評分一直是電影產業的一個熱門話題,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部電影的真實水準,是它能否成立的基石,至於它是否足夠客觀,我倒覺得不必過於糾結,看電影說到底就是一件很主觀的事,即使是豆瓣的演算法所謂反映了大多數觀眾的整體真實觀感,也無法完全驗證一部電影的實際質量,而且它是眾口難調的。

有一個關於豆瓣評分最為廣泛接受的說法是,那些被打高分的片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好電影,可能有點過譽,但那些低分的片子一定是爛片無疑...其實豆瓣已經不錯了,確實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普通觀眾對一部電影的大體評價,但畢竟無法完全體現電影的真實水平,所以,我認為現在最稀缺的是一個由真正有品位的嚴肅影評人組成的評分系統進行平衡和補充,觀眾可以在兩者之間做出比較,以起到觀影指南的真實作用。

這樣的一個評分系統該怎麼弄呢,我不認為叫上幾個電影學院的教授,和一些從豆瓣出來的著名影評人,以及什麼門戶網站或是報紙雜誌的電影編輯能成氣候,而應該像豆瓣一樣,只是它不是由普通觀眾來打分的,參與打分的影評人可以是電影學院的教授、現有的著名影評人,也可以是任何愛電影的人,重點他們必須是真正有見解、有品位、有熱忱的,那這些參與打分的影評人的篩選標準是什麼,和這樣的一個評分系統能不能反映電影的真實水準和品味,應該由市場說了算。

推薦閱讀:

什麼才是幻術,什麼才又是真實——「妖貓傳」觀影
人生,就是一場相逢
感受美好
溫暖我的《倫敦 一家人》(有大量劇透,慎入)
父愛如山——評電影《摔跤吧!爸爸》

TAG:影視評論 | 影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