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弗洛伊德札記(2)文化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精神病

自然的性道德:幫助人類種族持續保持身體健康和生命活力的倫理系統。

文化的性道德:能促使人們更為專註、更富有成效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的性倫理。

文化的性道德佔據主導地位則有可能損害個體的健康活力,這種損害達到一定程度,就將從側面影響文化終極目標(?)的實現。

當今盛行的文化性道德,其實是將從前對女性的禁錮強加到了男性的性生活中,從而將任何不符合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制的性行為視為禁忌。

「文化的性道德的可怕之處還在於:當人性和健康需求使得生態選擇已經在文明人群中幾乎喪失功效的時候,對一夫一妻制的過分追捧,使得本來尚可憑藉一己之力改善人類種族體制的「性選擇」也遭受到了阻力。」

本文的主要論點:當今社會中迅速蔓延的焦慮情緒因文化的性道德而起。

「文化所強加給人們的文化性道德,實際上抑制了文化人群的性生活,這也是文化所給人類帶來的最大損害。」

精神疾病的分類:(1)真正的神經官能症;(2)精神病。前者由性生活的負面影響誘發,後者主要取決於遺傳,也受心理因素(即被壓抑的潛意識)影響。

一個結論:

「他們(精神疾病?)其實是未能得到滿足的人們發泄性需求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因此,性生活受到損害,性行為遭到壓制,性目標被迫轉移,才是精神病的致病源。」

一個核心觀點:

「我們的文化是建立在剋制本能慾望的基礎之上的,每個人都被要求放棄自己的一部分財產、權力、侵略性和報復欲,從而完成公共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積累。」

升華作用:(人類的性衝動)「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對象可以發生轉移,卻不會從根本上發生強度的減弱,這就為文化行為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來源。這種用一個與性無關的目標去替換原始的性目標,並在這一過程中保留兩者之間的心理關聯的能力,被稱為升華作用。」

「人類性衝動的產生並非出於繁衍生息的需要,而是為了獲取一定的愉悅感。」

性衝動的三個階段:

自體享樂期:孩子的快感有除性器官外的多重來源。教育力求限制這一階段的持續時長,在這一時期逗留過久會影響隨後對性衝動的控制和轉化。

對象之愛:原本具備自主性的各個快感區為具備生殖功能的性器官讓位,淪為其附屬品。

「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性衝動因其對生殖無益而受到排擠,在理想狀態下,這部分性衝動正好可以被升華。那些所謂的反常性衝動受到壓制,恰恰成了文化行為的最大動力源泉。」

性器官的結合。

性衝動的三個階段對應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1)性衝動不以生殖為目的,無拘無束;

(2)一切不為生育服務的性衝動都受到束縛;

(3)只有合法的生育才能被允許成為性目標。(當前的文化性道德是此階段的產物)

反常現象(部分人不能完全滿足其所處的文化階段的要求,在從自體享樂經對象之愛到性器官結合的發展過程中,性衝動發生了偏離):(1)性反常者;(2)同性戀、性倒錯者(這群人多餘的性衝動成為更適宜於升華作用,轉化為文化的果實)。

一個結論:精神病患者就是一群違心地去適應了文化要求的影響,痛苦地壓制了內心的慾望,竭盡全力地為文化的形成添磚加瓦的人。

「我們這個社會要求所有人遵循共同的文化準則,有些人的體質可以讓他們輕鬆過關,有些人則要為此做出很大的精神犧牲,這本身就是極不公平的。」

提出三個問題:

(1)第三個階段的文化向個人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

禁慾(如果一輩子不結婚,那就只能禁慾一輩子)。禁慾十分困難,只有少數人可以藉助升華作用,將性衝動從性目標轉移到更高層次的文化目標上,從而實現禁慾。「我們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不適應禁慾。」

(2)合法婚姻中的性行為能否彌補婚前禁慾的損害?

(3)這種可能給人帶來損害的禁慾行為,在何種程度上能為文化所用?

「一般來說,我不認為禁慾可以造就精力充沛、獨立自主的行動上的強者,具備原創精神的思想家,或是無畏的解放者和改革者。更多的情況下,禁慾只能產生一些順從的弱者,他們終不免泯然眾人,被迫接受強者的擺布。」性行為與性格相關(性行為處世原則),由此也可以解釋女性為何倦于思考,因為阻礙性慾就是阻礙求知慾。「許多女性智力上發育滯後,正是由性壓抑所造成的思想障礙引起的。」

重要結論:

「我要特彆強調,精神病無論出現在誰身上,只要它一直存在,就會一直挫敗文化的目標,扮演與文化作對的精神力量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社會無法做到棄車保帥,最終只能一無所有,為自己在日益增多的精神病面前的軟弱表現付出慘重的代價……我們還要明白,對性行為的限制,會大大增加一個種族的生存焦慮感和死亡恐懼感,從而影響每個個體享受生活的能力,打消他們為某個目標英勇獻身的積極性。這一切都會直接表現在人們日趨減弱的生育願望上,這可能直接導致一個民族在未來被除名。」

推薦閱讀:

【催眠課堂】催眠是什麼?
什麼才是真的情商?
有哪些人和事讓你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困境的破解(精神分析摘錄)
你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TAG:精神分析 | 心理學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