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獸世界建築志·卷一·泰坦製造
魔獸世界建築志·前言
許多年前曾寫過關於魔獸世界的建築分析(舊文鏈接),當時也承諾會接著寫下去,結果一斷更就是四年,現在回頭看看當年的文章,也是感慨良多,再看了看當時的評論,確實當年有很多為了分析而分析的意思。四年過去了,現在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下反而又起了動筆的念頭,算是續更吧,會重製之前寫過的幾個部分,也會根據反饋再寫一些別的地區的整理。
這次也不敢承諾寫完了,會挑一些我覺得在文化借用和發揮上做得比較好的地區,比如奧丹姆,也不直接和現實綁定在一起,會先進行元素的拆解總結,最後貼一些我覺得應該是借用了的文化元素,比如我會先稱奧丹姆地區的建築為托維爾風格,總結完了之後再寫一些偏專業的分析,有興趣的看一看吧。另外,空間感上的評價會偏主觀,素材選擇也是,可以討論,歡迎糾正,不要攻擊。
誰也不知道WOW會不會再來一次大災變對不對,趁現在還能看見,就當記錄了吧。
魔獸世界建築志·卷一
泰坦製造·奧丹姆與風暴峭壁
·奧丹姆·
據編年史,奧丹姆是泰坦造物阿扎達斯和米米隆在大陸南端放置起源熔爐的地區,建築的維護估計是托維爾和阿奴比薩斯負責,奧丹姆地區托維爾相關的東西多一些,就暫且把這一地區的建築風格叫做托維爾風格吧。
總體布局
奧丹姆最為獨特的是由群星,月亮,太陽三座方尖碑及其周圍建築組成的三角形布局,在三角形中心則是中心綠洲,包含有拉穆卡恆和瑪萊特兩座小城鎮。東南沿海則分布著尼斐賽特,托維爾失落之城與起源大廳三個較大的建築群,之後也大致以此順序進行記錄。
建築群
- 群星方尖碑-卡塔圖陵墓
軸線布局非常明顯,相對於另兩個方尖碑,更多地顯示出祭祀行之,群星方尖碑與其周邊的圍牆與地宮入口也構成了自成體系的單體紀念性場所,在幾個方尖碑中幾何性質最為明顯,祭祀與神聖感最強。
- 月亮方尖碑-辛塔希特遺迹-奧丹姆神殿
與地形結合緊密的建築群,月亮方尖碑與之後的崖壁建築組成了一個尺度巨大的廣場場所,借用崖壁的高度營造出超然的尺度產生敬畏感。而所依靠的崖壁上方從東到西是有一條軸線串聯起來的建築群序列,分別是造物主高台·辛塔希特遺迹·奧丹姆神殿。
造物主高台以不同朝向的樓梯組織起崖壁端頭的起始空間,通過辛塔希特的軸線最後到達其後的奧丹姆神殿。
再次在崖壁端頭收束,完成了空間序列。
- 太陽方尖碑
幾乎沒有附屬建築,僅在其東側有一座有翼托維爾像,但這個塑像更多的是與對岸的像形成對應關係,與方尖碑關係不大。其下的地宮在崖壁上有出入口,算是唯一一個高出海平面的地宮了吧。通過本身山峰地形的高聳進一步凸顯方尖碑的地位,這個手法在之後的風暴峭壁的風暴神殿中也有使用。
- 奧西斯
保存較為完整的遺迹,與現存的尼斐賽特有一些類似,都是雙金字塔+附屬建築,兩座金字塔也都是一大一小,形制一致,所以推斷之前應該是規模類似的城鎮,因為地形不同 在軸線上做了調整。
- 尼斐賽特
與奧西斯不同的地方在於,尼斐賽特的祭祀區域與平民區更分離,祭祀區單獨用了一條軸線並處於高台之上,大金字塔門前還有兩個大型坐像,推測其宗教意味比奧西斯更強烈一些。
- 起源大廳
奧丹姆地區室外最為宏偉的金字塔及其附屬高台,東側起始處事實上已經延伸出了海平面,從海底算起直至金字塔入口共有5層高台,每提高一層高台都會有更多的裝飾性元素,並且空間是逐步縮小的,一直到最後的柱廊,空間壓迫到了極致。
- 托維爾失落之城
平民建築最多的綠洲城市,中間的神殿更是整個奧丹姆地區唯一形制的建築,根據地下城描述,應該是托維爾人的擴建,期內基本包含了奧丹姆地區除金字塔外大部分的建築形制。與其他建築群的最大區別是有河流穿過城市,因此橋成了托維爾失落之城獨有的建築形式。
- 瑪萊特
瑪萊特與拉穆卡恆都是湖邊的綠洲城市,瑪萊特更平民一些,而拉穆卡恆的軸線被強調得更多。
- 拉穆卡恆
強調軸線,但沒有較大的祭祀建築,可能是因為是後建立的吧,此外拉穆卡恆和尼斐賽特是唯二我發現有日晷的地方。
內部空間
- 起源大廳內部
巨大的人麵塑像向內傾斜,配合三角形的空間很好地形成了空間上的壓迫與敬畏感。
起源大廳內部藏了一座宏偉成都不亞於其本身的金字塔,令我驚奇的是,它對於空間序列的塑造堪稱奧丹姆之冠。
從上至下下分別是狹窄的內部甬道-外部甬道-高台-金字塔,在甬道中的黑暗氛圍與壓抑在看到高台與金字塔的同時被消除,巨大的空間反差襯托出金字塔的雄壯與威嚴。
單體元素整理
- 輔助元素
托維爾地區亦有柱式,符文石,台基一些輔助性的裝飾元素,其中符文石可能更符合我們對於方尖碑的印象,但既然官方地圖規定了群星-月亮-太陽這三個是方尖碑,那麼就換個名字吧。柱式中的柱頭是花籃型,比較簡單。台基則是通過分層的線腳獲得視覺效果上的豐富性。
- 方尖碑
托維爾方尖碑大致分為三個等級,但都可分為碑尖,碑身與基礎,碑尖一般都包含有太陽紋飾的四稜錐,碑身會有數量不一的環狀分隔與裝飾,碑身四棱的強化也是方尖碑的共性。
- 金字塔
根據起源大廳內部的金字塔推測,奧丹姆金字塔的外部的黑色條狀裝飾應該是能量管道的保護外殼,我猜測能量管道的多寡也決定了該座金字塔在起源熔爐系統中的地位。
- 平頂建築
在奧丹姆地區,平民居住,也是等級最低的建築就是平頂屋,四面看均為梯形,也與沙漠中風沙較大的情況相適應。一般開高窗。
- 稜錐頂建築
在平頂基礎上添加了四稜錐頂,其上有太陽紋飾,與方尖碑的碑頂類似。根據層數與面積的不同,在立面上會添加一些裝飾與窗口,處理手法與方尖碑非常類似。
- 稜柱頂建築
使用放倒的三稜柱替代了稜錐頂建築中的四稜錐,由於稜柱的軸向可以在不影響對稱性的情況下延長,所以被使用在需要較大空間但又不需要集中的地方。
詳細點說,稜柱形成的是長方形的大空間,方便使用,稜錐下的空間都是正方形,集中性較好但面積大了之後除了祭祀外空間用途不好定義,使用稜柱頂解決空間尺度問題的同時亦可以通過長方形空間的穿插形成種類更加豐富的空間,被托維爾人廣泛用在公共建築的營造中,最出彩的就是托維爾失落之城中的三條稜柱相交的神殿建築。
注,之所以說是稜柱而不是兩坡頂是因為其下邊從外面看也是封上的……
文化元素借用分析
對於埃及的借用非常明顯,包括柱式與金字塔。但同時也發展了三角形的母題,通過金字塔-四稜錐-三稜柱的變化創造出更豐富的虛擬建築形式,三稜柱的交錯也可以看作是借鑒了筒拱到十字拱的變化,也有那麼點唐破風的意思,但重點其實是把形式感極強的文化特徵元素進行一定變形,保留其辨識度的同時加強其擴展性,從而豐富遊戲中的相關虛擬空間與建築。(上圖分別為L:埃及柱式、E:兩河流域有翼獅身人面像、A:早期埃及陵墓-瑪斯塔巴、J-菲萊島塔門入口、F-蒙圖特霍普石窟墓)
群體布局當中,配合金字塔進行軸線布局,但同時也用超尺度的方尖碑配合相關輔助元素進行新的軸線創作,變化地形以及其上的建築也起到了豐富的效果,比如三個方尖碑的群體組織形式就完全不同。(圖為左塞爾金字塔復原圖,主要是其圍牆非常像奧丹姆的牆)
·風暴峭壁·
據編年史,風暴峭壁為意志熔爐所在地,也是尤格薩隆的監獄,較大的建築群僅有奧杜爾與其對面的造物主聖台。就叫奧杜爾風格好了。
建築群
- 造物主聖台
造物主聖台的主體建築是三座環形神殿及其支撐山體與附屬建築,在兩座主塔周圍有形制不一的告他環繞,其中越往北,附屬高塔越多(也許是接近奧杜爾的原因)。在高台之間有一條從北向南的主要台階通往三座神殿之間的大型平台(這種三角形的布局與奧丹姆的三個方尖碑有點相似)。
- 奧杜爾
從大地圖看奧杜爾,是一座中央高塔為絕對主導,其餘高塔更像是附屬建築,中央高塔與其西側高塔成一組,而東側三座高塔(三座中最南一座為閃電大廳)的關係更緊密一些。此外,在奧杜爾所在的山地的西南角,有一座擁有巨大穹頂的單體建築(岩石大廳)。仍然是在這三組建築之間包含有一片可活動的廣場。
單體元素整理
- 圓柱
這裡將風暴峭壁地區出現的圓柱大體分為三種,柔柱,剛柱,巨柱。柔柱的柱頭有渦卷飾樣,柱身有明顯的收分與卷殺,柱礎較厚。剛柱柱頭只有一圈環狀裝飾,收分不明顯,沒有卷殺,柱礎較薄。巨柱可看作是複數的剛柱疊加而成,去掉上柱的柱礎與下柱的柱頭。所有圓柱均有柱身槽。
- 方柱
為方便,我將兩種方柱分別叫做蓋柱與扶柱。蓋柱多為單個出現,柱頭有一層極薄的頂蓋,柱礎部分上下也有兩片極薄的裝飾片,柱身上有植物飾樣,中間稍細,沒有柱身槽。扶柱多出現在立面裝飾上,未見獨立成柱。
- 柱式單元
柱式單元是我給複數個柱子與它們共同承載的上部結構起的名字。奧杜爾風格中比較典型的有這麼四種,途中由上到下分別是平式單元,山花單元(山花單元中間包含了一個圓拱單元),通道單元。
平式單元指柱子上僅有水平元素,可能是連梁或者水平樓板的外沿線腳。山花單元是指柱子上方承載有三角形的山花。圓拱單元則是指柱式上方是一個半圓拱。通道單元則是在平式單元的基礎上,上方承載的條狀結構做出變化,不再水平,常用多個連續的通道單元做各類通道、入口的外部裝飾。
- 立面組合
奧杜爾風格在立面組合有太多的可能性,列出較為典型的三種。從左至右是獨立疊加,貼牆疊加與立體疊加。
獨立疊加是指柱式單元在僅有高度不同的情況下,上下疊加形成的組合。貼牆疊加則是指柱式或柱式單元除了在高度上不同,距立面的距離也不同形成的帶有層次的疊加方法。立體疊加則是在貼牆疊加的基礎上,引入大小不同柱式單元,形成大小單元嵌套的組合,也是最複雜的立面組合情況。
- 高塔
高塔是奧杜爾風格中最主要的建築形式,一般而言都可以理解成一個簡單方柱或圓柱的外表面進行分層的立面組合,最後在頂部添加屋頂,而屋頂也成了高塔最重要的特徵。
在造物者聖台,有八角尖頂,兩坡頂,圓穹頂三種形式,圓穹窿上有植物紋樣裝飾。奧杜爾的搞他沒有八角尖頂,多了一個沒有頂的……
- 柱環
由圓周排列的柱及其承載結構形成的集中式空間,岩石大廳和多個山頂的神殿以及圓形平面高塔都能看到柱環元素的出現。
- 奧杜爾內部
奧杜爾內部經常出現穹頂,有依靠多個半穹頂支撐而起的大穹頂。
亦有由兩條筒拱交錯形成的十字拱(這兩種在大地圖中都沒有出現,故單獨列出)(為什麼奧杜爾的頂畫上會有部落徽記?)
·文化元素借用分析·
風暴峭壁大量運用了希臘,羅馬發展的柱式,柱頭帶渦卷所謂柔柱是愛奧尼柱式,而剛柱則是參考多立克柱式。立面組合的獨立疊加與貼牆疊加則像是參考了希臘羅馬的疊柱式。至於立體疊加,有點像是米開朗基羅採用的大小柱式套疊的手法,使立面富有變化。(上圖作為羅馬多立克柱式,右為愛奧尼柱式)
集中式的穹頂以及用半穹頂銜接的方式應該來自於羅馬神廟以及後來的拜占庭建築,比如羅馬的維斯塔神廟就和岩石大廳的那個有點像,半穹窿的話就是聖索菲亞大教堂了,不過那個半穹窿要大很多,這裡就不放了。(上圖為羅馬維斯塔神廟)
奧杜爾的風格整體上偏古典復興,或者說文藝復興風格,說起來跟暗夜精靈的神殿建築有點像,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奧杜爾風格運用了大量金色裝飾,同時也不像暗夜到處都是綠色,所以做出了區別,尺度上奧杜爾也遠遠超出了暗夜精靈的神殿。(上圖為羅馬朱莉家族墓)
應該說把相近的歐洲地區的風格歸化成可以方便組合的單元之後依照規則進行自由組合是奧杜爾最常用的方式。比如把來自希臘的山花柱式單元,羅馬的拱券,做成相近大小在立面上排布,同時也可以縮放具體的單元進行疊加增加立面的豐富性。這種單元化的組合,可以算是效率很高的虛擬建築創作方式。(上圖為威尼斯聖喬治大教堂,奧杜爾的部分立面組合邏輯和它相似)
註:黑白線圖摘自《弗萊徹建築史》,建築照片來自網路,侵刪。
注二:相關係列同步連載於公眾號(聞斯設計:LICEdesign)與NGA鑲金玫瑰(魔獸建築整理),感興趣可以關注。
推薦閱讀:
※建築師,讀博,有什麼用?
※優秀的景觀作品集是什麼樣的?
※城市的邏輯
※王駿陽:我更願意將庫哈斯視為建築界的福柯,而不是當今的柯布
※不會寫code的建築學生的數據可視化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