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1.5】進化心理學是科學嗎?

知乎上有人問,進化心理學是不是科學?

其實問這個問題就透露出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什麼東西叫科學。

這裡無意釐清這個概念,說的簡單點,科學的過程就是: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試驗→試驗驗證→分析論證→評估與交流

這麼一個流程。那我們常常說的可證偽性也是非常合適的指標之一,因為只有可證偽的東西,才能夠拿來做試驗,不然就沒辦法進行科學驗證的步驟。

可證偽性的意思是:從一個理論推導出來的結論(解釋、預見)在邏輯上或原則上要有與一個或一組觀察陳述發生衝突或抵觸的可能。

舉個例子,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那我只要找到一頭天鵝不是白色的,這個假設就被證偽了。

但如果你說這個世界上有鬼,但是人無法感知,那就不可證偽了,因為沒有人可以通過科學實驗來證明鬼到底存不存在,所以這不屬於科學。

而至於為什麼會有人質疑進化心理學是不是科學,原因就是很多人沒有弄明白科學不代表絕對正確。就比如說白天鵝的那個例子,假如說我們從來沒看到白色以外的天鵝,這個假設也不能完全成立,因為我們沒有窮盡所有時間上的所有天鵝。可是要推翻這個假設卻非常輕而易舉,事實上世界真的有黑天鵝的存在。

也就是說,科學其實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而太多的假設其實是可以被一個推翻的,進化心理學也不例外。但更多的情況則是,推翻科學理論的往往會取而代之,或者是反而豐富了之前的理論體系,比如說經典力學在宏觀上遭遇了相對論的挑戰,而在微觀上又受到量子力學的束縛。

那既然進化心理學也屬於科學的話,哪些又是它身為科學的體現呢?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進化心理學就是把心理作為一種生物性狀來研究,所用的方法是與進化論一致的。接下來我將介紹一下相關的概念以及進化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和研究方法。

一、進化心理學的機制

首先我們來談談,進化過程帶來了三大產物——適應器、適應器的副產物、以及隨機影響或者稱為噪音。

其中,適應器就是進化出來為了解決某種適應性問題的,就是必須要能夠有利於生存和繁殖。評估其功能的標準通常包括有效性(以高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經濟性(以節省成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精確性(所有的組成部分都專門用於實現特殊的目的)和可靠性(在相應的環境下能穩定地表現出來)。

適應器都有其自身的進化階段,一開始是突變,大部分會阻礙個體的生存與繁衍,但有些偶然的突變也會給個體的生存和繁殖帶來益處。如果一種突變給有機體帶來的繁殖優勢超過了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那它就能夠生育更多的後代。經歷許多世代之後,這種突變將會擴散到整個群體身上。

適應器是選擇和進化過程中的主要產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其本性都是由一大批適應器所組成的。進化心理學所關注的即是那些構成人類本性的適應器——心理適應器。

二、不同層次的理論假設

對任何一門科學而言,形成假設都是其本質特徵之一。在進化心理學中,假設主要集中於適應性問題及其解決方案。更具體地說,它集中於我們祖先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適應性心理解決方案。為了弄清楚假設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先需要了解一下進化心理學的不同分析水平。

一般進化理論佔據了最高水平,雖然我們將它稱為進化的『理論』,但它基本上被生物學家們當做一個事實而接受。許多進化心理學都基於這樣的假設:進化論是正確的,但是這些研究不會直接檢驗這個假設。

中級水平的理論任然非常寬泛,幾乎覆蓋了整個功能領域。例如說特里夫斯的親代投資理論討論了性選擇背後的驅動力,是對達爾文性選擇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但同時也為擇偶和同性競爭的實現過程提供了關鍵的預測因素。

具體的進化假設,比如說有關人類的一種假設是:女性已經進化了對資源富足型男性的特定偏好。這個假設邏輯是這樣的:

  1. 女性對子女投資巨大,所以她們進化論非常挑剔的擇偶偏好(從親代投資理論中得出的標準預測)。
  2. 女性選擇的內容應該反映了進化歷史中能夠增加她們子女的存活和繁殖成功率的因素。

所以,研究者假設女性已經進化了對這種男性的偏好:擁有資源並願意把資源投資在她們及其子女身上的男性。我們稱之為關於進化的心理學假設,是因為它提出了一種特定的心理機制——一種期望——這種心理機制被用來解決女性所面臨的特定的適應性問題,即尋找那些有能力為她的子女投資的男性作為配偶。

這個具體的進化假設可以得到經驗數據的檢驗。科學家們可以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進行研究,看她們是否都確實偏愛那些擁有資源並願意把資源投資在她們及其子女身上的男性。然而,在對這個假設進行檢驗之前,我們必須看看他所生成的具體預測:

  1. 女性比較看重男性身上與獲得資源相關的特定品質,比如社會地位、智力水平和年齡;
  2. 在單身酒吧中,女性的目光更多地集中於那些看起來擁有更多資源的男性身上;
  3. 如果有些女性的丈夫未能提供足夠的資源,那麼她們離婚的可能性比其他女性更大。

這些預測衍生自關於進化的心理學假設,即女性已經進化出了對資源富足型男性的特定偏好。我們能夠從中推導出用於科學檢驗的具體預測,如果預測被證偽——倘若女性並不看重男性身上與獲取資源有關的個人特質,在單身酒吧里,女性並沒有更多地注意那些擁有豐富資源的男性,而且和未能提供資源的丈夫離婚的可能性也不高於一般水平——那麼上面的假設就沒有得到支持。相反,如果預測得到驗證,那麼假設也就得到了支持,至少暫時得到了證實。

上面只是高度簡化的說法,實際研究中還會涉及另外幾種分析水平。所有預測都要經過科學標準的檢驗。如果預測未能被成功地驗證,那麼作為這些預測基礎的假設就值得被懷疑。如果關鍵的假設因為預測失敗而陷入困境,那麼形成這個假設的中級水平理論的真偽也會讓人質疑。如果理論不斷地得到證實,特別是如果它們還衍生出了有趣而又富有成效的研究途徑,那麼這些理論就會被人們廣泛認可。而那些沒有有效研究途徑的理論,或者未能做出成功預測的理論,則會被拋棄。

也有可能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的預測沒有得到證實,但上一級理論假設不一定錯了。比如說這個例子中女性已經進化了對資源富足型男性的偏好,但女性卻又不能和無能的丈夫離婚。他們不得不和未能提供資源的丈夫一起生活,也許是因為法律禁止離婚。又或者女性知道自己離婚後不會比現在更好,所以他們寧可得過且過,任何一個這樣的因素都可能讓我們的具體預測落空。

對進化論遠離的評估一定不是依賴於某個獨立的預測是否成功,而是要看大量證據的積累想過。在得到精確的系統闡述後,進化論的假設具有高度的可驗證性,當證據未能支持從假設得出的預測是時,那麼進化論假設就毫無疑問地能被證偽了。

三、形成、檢驗假設的路徑

形成和檢驗進化假設有兩種策略,一個是理論驅動,又叫『自上而下』策略;另一種是觀察驅動,又叫『自下而上』策略。

理論驅動就是從現有的理論出發形成假設。例如,我們可以依據廣義適合度理論做出如下預測:人類應該會更多地幫助血緣關係較近的遺傳親屬,而不是較遠的遺傳親屬或陌生人。

觀察驅動則是從我們觀察到的某種現象著手,提出關於該現象之功能的假設。比如說,女性的外貌是她們對男性產生性魅力的重要因素。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但是從進化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常常就會想得更深,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會如此。

經常被提到的進化假設是,女性的外貌是他們生育力的可靠線索。根據這個假設,男人們認為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應該是和生育力有關的特定身體特徵。心理學家德文德拉·辛格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腰圍與臀圍的比例,也叫做腰臀比(WHR)。低腰臀比指腰圍比臀圍更小,它常常與高生育力有密切關聯。原因有二:第一,臨床表明低腰臀比的女性比高腰臀比的女性更容易懷孕;第二,高腰臀比的女性往往更有可能存在心臟病和內分泌問題,而這兩種因素又和低生育力關係密切。所以,辛格認為男性應該會更喜歡低腰臀比的女性。

而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中發現,不同年齡的男性都認為WHR為0.70的女性最有魅力。所以,儘管男性看中女性的外貌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但我們仍然能夠從中形成具體的進化假設,並對這種現象發生原因進行檢驗。

四、心理機制的特徵

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是具有問題特殊性的,比如說避免被毒蛇咬傷、選擇一個水資源充足且易於藏身的棲息之所、避免食用有毒的食物、選擇一個有生育力的配偶等等。並不存在一個『一般的適應性問題』。

由於問題存在特殊性,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也具有特殊性。比如說成功的食物選擇包括確認富含卡路里以及特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並且避開那些有毒的食物;而成功的配偶選擇則要求個體找到一個有生育能力並將成為一個好父母的異性伴侶。

為了合理地解決這些選擇問題,我們需要更多關於食物和配偶的重要特徵作為具體的知道。比如,成熟的新鮮水果往往比腐爛的水果富含更好的營養物質。一般而言,年輕健康的人會比年老體弱的人擁有更強的生育能力。所以為了成功地解決這些選擇問題,我們需要特殊的選擇標準。

我們可以通過人在錯誤情況下的反應加以說明。如果你在食物選擇中犯了一個錯誤,那麼將會出現一系列的機制來糾正這些錯誤。比如,當你遲到變質的食物時,食物的味道會非常糟糕,你肯定會將它吐出來。當變質的食物接觸到你的味蕾,你會產生噁心反應。而且,如果食物已經不慎被吃進了肚子,那你可能會嘔吐——這是一種用來排出有毒或者有害物質的特殊機制。但是,如果你在擇偶時犯了錯誤,你不會有噁心、嘔吐等反應(起碼不多見)。不過,你可以採用其他方式來更正你的錯誤,比如和對方分手,選擇其他人作為配偶。

與大多數生物一樣,人類也要面臨大量的適應性問題。單拿生存來說,它所涉及的適應性問題就有上百種之多——比如體溫調節問題(太冷或太熱)、躲避捕食者和寄生蟲、攝入維持生命的食物等等。而擇偶所包含的問題也不少,比如選擇配偶、吸引配偶、留住好的配偶和放棄壞的配偶。另外,還存在撫養子女的問題,比如哺乳、斷奶、社會化、滿足每個孩子的不同需要等等。最後,還有對親屬,諸如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子女等的投資問題,以及應付社會衝突、抵禦外敵入侵、努力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這就使得人類包含了成百上千種特殊的心理機制。就如同身體千餘種特殊的生理機制一般(泵血的心臟、吸入氧氣的肺、排除毒素的肝臟等等)。

這些所呈現的特殊性、複雜性和多樣性讓人類的行為具有靈活性。因為我們還會有決策規則,是一組『如果、那麼』指令組成的程序。比如『如果看到一條蛇,那麼趕緊逃命,』或『如果我喜歡的那個人表現出對我有興趣,那麼微笑並向他(她)靠近。』對大多數機制而言,其決策規則至少包含幾種可能的選擇方案。比如在遇到毒蛇的例子中,你可以選擇用木棒打蛇,或站著不動等蛇自行離開,或者直接逃命。一般來說,機制越複雜,它的反應選項也就越多。

除了存在大量的特殊性機制之外,人類還進化論少數幾種領域一般性的機制,包括一般智力。概念形成、類比推理、工作記憶以及經典條件作用。這些機制可以幫我們應對不確定、不規律出現的新問題。比如,我們從自動販售機中獲取食物,在互聯網上尋找配偶,從五金店裡買得工具等等。一般性機制就是為了『解決進化過程中不經常出現的問題』,或者用於開發對老問題的新解決方案。

另外,人類可能還擁有能夠調節其他機制活動的上層機制。假如說,當你在森林裡行走時,你突然遇到了一隻飢餓的獅子、一棵長滿成熟漿果的灌木,以及一個吸引你的潛在配偶。那你會怎麼辦?你可能會選擇先避開獅子,哪怕放棄漿果和配偶也在所不惜。但是如果你已經飢腸轆轆,你可能會冒冒風險,在走之前先摘一些果子。

五、學習、文化和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

常常有人會追問:我們觀察到的人類行為是由學習和文化引起的,還是進化使然?人類的行為是教化的產物,還是天性的產物?

但實際上,進化心理學的框架是整合了諸如『教養與天性』、『先天與學習』、『生物性和文化性』之類的二分法。回顧心理機制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

  1. 正是在漫長的時間中,周期性的環境的選擇壓力塑造了各種機制;
  2. 在個體的發育過程層中,機制的發展有賴於環境的輸入;
  3. 環境輸入是所有機制產生活動的必要條件。

因此,『進化』並不是『學習』的對立面。所有的行為都是一個因果鏈上的一環,都需要進化的心理機制和環境輸入的共同作用。人當然會學習;人們當然會受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但是,學習需要有大腦中的特定結構——即進化形成的心理機制——作為基礎;『無論如何,3磅的花椰菜不會學習,但3磅重的大腦卻能學習。』

學習機制的天性是什麼?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1. 人們學會不和血緣近親發生性關係(學習亂倫禁忌);
  2. 人們學會避免食用有毒的東西(學習食物禁忌);
  3. 人們從當地文化中學會能夠提高個人地位和聲望的活動(學習聲望標準)。

每一種學習都需要由不同的進化而來的學習機制來解釋。

為了解決亂倫禁忌的適應性問題,人們需要學習對其他人進行分類,因為『這個人是血緣親屬』,所以『我不能和這個人發生性關係』。進化的亂倫禁忌學習機制擁有這樣的功能,它讓我們通過一些可靠的線索來判斷誰和自己是血緣親屬——即那些從小一起長大的人。有研究發現一起居住的經歷可以預測他們成年後相互之間缺乏性吸引力,而且,即使只是想像,他們也無法容忍自己腦海中出現與對方發生性行為的想法。

我們學習食物禁忌是通過這樣的機制,即當我們食用了某種食物後會感到噁心或嘔吐。而至於聲望標準中的線索。在狩獵-採集社會中,優秀的狩獵技巧會帶來很高的聲望。學術界,有人發表了許多優秀的論著,並被同行頻繁應用,這樣的人具有較高的聲望。人們學習聲望的標準,通常是通過觀察大家的注意指向——那些高聲望的人往往是大家最關注的對象。通過注意模仿那些受關注的人,學會當地文化中的聲望標準。

成長過程中一起居住的時間→親屬之間缺乏性吸引力;與食物相伴隨的噁心感→對某些顏色或氣味的物質產生厭惡感;公眾的注意指向→注意那些被人們廣泛關注的對象。前者是學習過程中的條件,後者是進化的心理機制。

六、檢驗進化假設的方法和數據來源。

七、進化心理學的三個根本的假設:

  1. 自然選擇決定了我們今天的物種。
  2. 男性女性的差別只是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面臨著不同的生殖的困難。
  3. 文化影響決定了某種具體的行為演化模式是否有適應性,而文化的變化要比進化快的多。

第一個假設比如說歸屬感這種動機,是因為它具有適應性,使得那些具有這種特徵的人有繁衍優勢,尋求親密合作的早起人類可能比那些不合群的孤獨者更容易有後代,而這個後代有可能產生自己的後代。常此以往,自然選擇就使得歸屬的需要更為普遍,越來越多的人出生時就具有這種需要。

第二個假設中男女性之間的差別有兩個,一個是生育投入,一個是父權不確定性。男性短時期內與大量女性發生關係,那麼可能產生的後代也自然就多;而反過來女性短時間內和大量男性發生關係,後代卻可能僅僅只有一個。同時女性要承擔懷胎十月以及可能獨自撫養後代的風險,導致女性更偏向保守,而男性偏向主動以及與更多的女性發生關係。女方可以百分百確定子女是自己的後代,男性不可以,這就導致了男性的警覺,對女方的純潔性更加看重。

第三個假設中我們有很多行為是對以前文化具有適應性,而到當下卻不適應了;比如穴居時代男性可以和所有可能的伴侶交配,但現代的男性就不太可能做到了。在過去僅僅兩代的時間,我們就看到(1)生殖技術的產生,例如避孕藥,使得女性可以掌握他們的生育行為;(2)通過性接觸而導致的致命病毒(如艾滋病)的傳播。如今,性行為的多樣性以及對多個性伴侶的追求,也許不像幾百年前那樣具有進化到適應性,但人類種族還在進化,最終的結局會是怎樣,我們也不清楚。

那,所有的基礎我們到這裡就介紹完了,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就正式的進入到理論應用的環節,首先我們將從生存問題說起。

推薦閱讀:

地球上只剩一個人是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不存在永動機?
米格—25效應的緣起是什麼?
「空中調水」的天河工程:如何利用「空中河流」來調水?
三體後感知

TAG:進化心理學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