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國教育病理》之【放權】讀書筆記(1)

前面一篇此書的讀書筆記涵蓋1-7章的內容,內容較長,考慮到目前大家的時間基本是碎片化的,今天這篇文章只保留第8章。雖然該公眾號的初衷是為了刻意提升自己的認知和增強輸出能力,但也同樣期望文章能給有緣的讀者帶來一些有效的信息,所以寫作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

今天繼續之前《吾國教育病理》這本書第二編【放權】的第8章:學校教育模式批判 的讀書筆記。此書我越看越被作者鄭也夫對教育的思考所吸引。後續如其他章節有同感,則會完成第三篇讀書筆記。

毛澤東做的多說的少

從毛澤東的【毛選五卷】可看出他提出要向農民學習,要走出學校去搞階級鬥爭,深入實踐。要敢於衝決學校的制度,帶頭造反,不要在乎分數。

毛澤東針對教育的實踐當然不得了--停止高考,停辦大學,大批中學生上山下鄉,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每一樁都無法無天。

毛澤東的每一個行動後面都是多重動機,比如說他與劉少奇的衝突,兼有權利之爭和政治理想的不同。比如上山下鄉運動究竟是解安置難題,還是創教育新路,不易說清。

在反學校教育上,毛澤東的言論更像是感性的宣洩,缺乏理性的深度。

作者認為:說可以放肆,做要有制衡。惟其如此,討論中的異端才可望豐富思想的儲庫,而不會搖身化作生活中的洪水猛獸。

年級制標準化

教育的標準化覆蓋了全社會,嚴重抑制了多樣性。嚴格的年級制抑制個性才能的發育:接受能力快的受約束,其抑制和耽誤是顯然的;接受能力慢的受挫折,其實慢者中或許有大器晚成者,但長期遭催促、受挫折,恐難成大器。進度一刀切不好,參加工作的時間也不該一刀切。

一個孩子不是處於同齡組中,而是近似於置身五齡組(同齡以及大兩歲或小兩歲的年齡組)中。五齡組內的互動和博弈的豐富性遠超同齡組。

社會已經有力量強行製造單一了。好在仍有少數桀驁不馴者逃出學校,他們緩解了社會在人才獲得上的單一。他們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興趣上。

教材標準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物質糧食於身體如是,文化營養於精神何異?稟賦不同的教師應該選擇有差異的教材,不同的教材方可哺育出多樣的人才。就如一位奧數教師所說:大家用一樣的教材,經歷著大同小異的學校生活,最後分化的不是個性和觀點,而是成績。

此處個人思考:如果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不是統一的考試,而是如考核一個人的寫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表達能力等軟性技能,那麼我同意作者的觀點。一些基礎科學(如數學、物料、化學)可以採用類似的教材,而其他學科(如高中和大學的語文、英語、哲學)大可由學校,老師而自由發揮,只要社會的考核標準不再單一,則可採用更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我們現代的教育造成:我們現在的畢業生很多人在軟技能上相當薄弱,只有靠進入社會後,在工作中從零開始這就直接造成了青春年華的浪費,本該在35歲前可以達到更高的境地,卻要在步入社會的前五年去彌補學校的不足。

學制超長

中國學生念完本科在學校需要花費16年,碩士19年,博士23年,如此長久地滯留在學校中,基本上意味經濟不能自立。這使得他們徹底扔掉應該承擔的責任,在經濟上自己對自己負不起責任,遑論對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從來不是說教可以注入的,與真實的生存割裂開來,就沒有責任感可言。

學制超長對個體心智的另一破壞是與社會的脫節,沒有豐富的社會和生活的經驗,理解大師關於社會與人生的論述必是膚淺的,表面的,夾生的。只有社會與書本的互動,才能發育智慧和洞見。

學制超長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軍備競賽,這是關鍵因素;第二是教育如何面對人類文明成果的急劇增長的問題。應對的手動毫無疑問是壓縮。文明的成果與日俱增,導致對它的概況必須簡潔、簡潔、再簡潔。

自學的萎縮

教的只是知識,要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和智慧,全靠自己的操練、思索、融會。學有所成的人統統都有自學的能力。

交易的宗旨必須是:不在於教我們學會什麼,而在於教我們學會學習。不能逼迫我們平行地跟著眾多科目走,而是要讓我們在廣泛的接觸和自由的選擇中形成自己智力的愛好。

所謂自學就是自己決定方向,選擇題目,尋找信息,閱讀後經過消化思考產生自己的想法、見解、方案。主觀能動性是貫穿其中的,至關重要的。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是外力過強,導致內力喪失。而內力喪失,就是滿盤皆輸。

現代學校模式是歷史的

新興的若干機構-奧數班、美術班、新東方,其實不是教育機構,而是駕校,其中的教師與學員雙方都不在意學習,而在意勝出。

美國學者班克斯通過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的傑出人物的統計數字,篩選出三個人才最密集的時空。分別是公元前440-380年的雅典,1440-1490的佛羅倫薩,1570-1640的倫敦。其中佛羅倫薩名列榜首。其中有布魯內萊斯基(傑出工匠,建築師),多納泰羅(雕塑家),阿爾貝蒂(作曲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令我們震驚的是佛羅倫薩沒有一所一流大學。《人才密碼》的作者在解釋佛羅倫薩的人才時格外強調的一點:手工作坊的學徒制,上述人才幾乎都是從作坊中產生。

作者也指出互聯網必將極大衝擊現行的教育模式,名師在視頻上的講學將首先讓平庸的教師下崗。繼而面對面服務於討論而不是單向信息傳遞,且高效的小班討論將變得越來越具選擇性。很可能互聯網將導致師徒關係的全新組合方式的產生。學校已經把自己打造得越來越像一隻龐大的、硬性的、落伍的恐龍。

我對互聯網改變現行教育的理解:從大概一年前我開始關注一個慕課(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的公眾號。一開始是抱著了解的態度,想看看未來在線教育的一些發展前景。公眾號的文章都比較專業化,一般讀者估計潛不下心去閱讀。隨著後面我有在網上聽過一些國外名校的公開課,他們的教師在互動性上確實超出國內一大截。名師的特點一般是:分析難題時的深入淺出+精彩的演繹表達,且過程中能與學生互動。互聯網可以讓一些落後地區的學生可以便捷地通過互聯網平等地接受外界的優質信息,可以逐步消除學習的不平等性,改變以往大城市名師薈萃,小地方連教師都難求的情況。

從我現在的認知,目前互聯網比較適合:第一,有自學意願的學生;第二,最好是初中以上的學生。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呢?一般學生要達到自覺地學習是需要前期的培養的,所以太小的孩子的自制力往往做不到。

目前可行的教學的方式可以採用:平時的課程可類似開大課的方式,教師在網上單向輸出;課後學生在完成作業,或遇到問題時,可以做到類似1:1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如果有強烈的學習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反饋自己的學習效果,不斷地在學習-糾正-調整-反饋

這個閉環中進行,那麼互聯網可以緩解原本學校教育這種必須現場教學的痛點。

當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也知道溝通有幾種方式:面對面,網路視頻,語音對話,網路即時聊天,郵件。這裡面每一種都有其不同的功效。舉例來說:面對面這種方式從雙方互動上當然是最有效,但最好是事前做好充分準備,碰面時就可以直接開門見山解決難題。所以目前的互聯網教學不是說完全取代學校教育,而是雙方可以互補彼此的不足,讓資源更高效地配置。

學習方式:擠壓單一,增加多樣

教育改革的思路應該是不立不破。如果我們建立不起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何必急於打碎舊的制度呢?立的思路不是實驗,實驗有自上而下設計的味道,它應該是自下而上的真實教育活動。中國的教育需要異類,當代私塾與讀經小學的新聞,幾年來不絕於耳。說不定早期的經文和後來入世的知識會發生某種融合。

好的教育不應該抑制某種性格。每一種性格都不意味著優點或缺點,而是特點。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有不同的用場。反對人為地、強行地改變公民的生存方式,教育方式是附著在生存方式之上的。

強制義務教育是把雙刃劍,其積極面是促使政府保護各地教育的落實,其負面是強化了學校對教育的壟斷,催化了現代社會的單一性。理想的狀態是保證教育條件的提供,讓願意的人在初中以下的學校讀書沒有任何顧慮。但是不願意的人可以不參加,在社會不被虛假捆綁上他們同樣可以增長才幹。

社會中虛假的東西太多,學習也不可能不被虛假捆綁。只有當大家開始真實的學習後,個人方有性情才幹,社會才堅實可靠。

我的個人思考:作者關於義務教育不強制的觀點,我個人是持謹慎態度。從我們目前自己的身邊來看,不太偏遠的地區,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是重視的,所以義務教育一般都會較好地履行。但通過電視等媒介,我們知道國內還有一些偏遠地區家長本身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的認知是比較弱的,政府的這項干預可以多給孩子一個機會去接受教育。如果孩子在這9年中確實是愛學習的,我相信一方面孩子獲得了知識的熏陶,對他日後的發展有極大幫助,另一方面部分家長也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學習的料,會給予機會讓孩子有繼續受教育的機會。越是落後的地方,越是需要知識來改變這種局面。當然中國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等讓這些落後地區的孩子也都往大城市裡擠了,或許對落後地區的改變不大,但起碼這些人起碼改變了自己的下一代的教育。


推薦閱讀:

再讀《平生歡》
年華並不逝水——讀《追憶逝水年華》
《必然》凱文凱利 (2)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語錄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TAG:教育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