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與執著鑄就的不朽傳奇——寫在羅丹逝世100周年
杜洪毅/文
今年恰逢奧古斯特·羅丹逝世一百周年,本是很應該紀念的。遺憾的是,國內那麼多熱衷於引進西方大師作品展的機構,居然沒有人想到要搞個羅丹展,這或許是因為雕塑藝術一直處於中國主流文化邊緣地帶的緣故吧!雖然地球的另一端正在舉辦羅丹大展,但畢竟那離我們太遙遠。
奧古斯特·羅丹是我所了解的第一個西方藝術大師,當自己十多歲時讀到他時,就被那個相隔遙遠時空之外的偉大靈魂所感動。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想,世間還有第二個那樣執著、對生命充滿如此強烈熱情的人嗎?不可否認,我一直沒見到過羅丹的原作,但僅僅通過圖片和文字,就完全可以感觸到那一種升騰直上的生命激情。
無疑,羅丹的作品是高度寫實的,比如其《青銅時代》起初就被懷疑是從真人身上翻模下來的。但我總覺得他的作品中有一種遠遠超出於寫實之外的東西,不然讓我們回頭看看國內那麼多的拙劣寫實雕塑,為什麼就不能從中找到同樣類似的東西呢?如果說米開朗基羅的雕塑是被某種神性力量充滿的,那麼羅丹的作品中就有著更多對人類自身生命的禮讚。這或許是因為米開朗基羅對上帝保持一絲不苟的虔誠,而羅丹只有對藝術、對生命的虔誠(即便他也是個天主教徒)。
羅丹是一個執著於完美的人,但他並不是要追救普通人認可的唯美。有時,為了追求那種理想中的完美,還會創作一些讓普通人難受或痛苦的作品來。如《老妓女》就是件不忍讓人直視,《加萊義民》與《地獄之門》直擊人類靈魂深處的某些痛楚。甚至,為了追求他認為的那份完美,不惜讓作品變得殘缺,比如說直接砍去《巴爾扎克》的雙手。由此,我們可以將羅丹對完美藝術的追求理解為對人類自身精神的不斷超越,通過極具表現力的人體雕塑這種藝術形式展現出來,而非世俗認可的外在唯美。
從一個貧苦公務員的兒子到一個舉世矚目偉大雕塑家,羅丹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朽的傳奇,而這個傳奇的背後是一個堅強、執著、獨立的個體生命。羅丹是一個如此卓越的人,但我們很難從其身上看到具有神性化的東西,而更接近於一個擁有血肉之軀的凡人。就是這麼一個凡人,卻擁有讓我們普通人難以置信獨立人格,擁有如此充分的執著與自信。生活與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理解羅丹為何對自己的創作如此痴迷與執著。今天的雕塑家,即便還樂意默默無聞的投入自己的工作,但相信沒有人會完全不顧客戶的意見獨自創作,沒有人為執著於作品的完美而不考慮是否獲得回報。而羅丹可以,為了創作出自認為最理想的作品,可以與客戶對抗(即便客戶是國家機構),可以冒得不到報酬謝的風險。想想看,如果沒有高度獨立的人格,如果沒有最充分的自信,能做到如此嗎?
羅丹的一生,也如他的作品一樣,如此的非凡。但這一分非凡的背後,有著更多的攻擊、質疑、嘲諷,除了對作品的偏見外,更多的是道德上的質疑。羅丹的工作方式很奇怪,不是讓模特擺好姿勢照著塑,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雙生去撫摸模特的身體,從肌膚的觸碰中獲得靈感。對此,許多不理解的認會把他當成色情狂,再加上他與女模頭兒間的種種隱情,特別是與卡米爾關係鬧出的風波(她的人生悲劇真該完全歸罪於羅丹嗎?)。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清楚羅丹原本是一個先天性近視症患者,偏偏他是一個藝術家,而我們常常認為藝術家都該擁有一雙非常敏銳的眼睛。當一個人生理上存在某種缺陷時,上帝總會再另一方面彌補,這一點恰恰在羅丹身上體現出來。正因為視力上的障礙,他才更原因相信身上的感覺。可以說,羅丹完全是帶著對藝術的虔誠、對身命的虔誠去撫摸模特身體的,換著其它人還會有這一份虔誠嗎?
無疑,在人類雕塑藝術史上,羅丹是一座無人能超越的高峰,即便是之後雕塑藝術不再以寫實造型為根本了,但他那份對完美藝術的執著,對靈魂之美的表達,對藝術精神的呈現,仍在後繼者的作品中傳承。一百年前,羅丹離開了人間,但他留下的作品永遠矗立,為我們展現生命的丰姿。而就在同一年,一個叫馬塞爾·杜尚的法國人將小便池送進了美術館,由此為人類的藝術史掀起新的波瀾。不過,無論杜尚的門徒們怎麼愛折騰,仍然無法否定最傑出的藝術。一個站在歷史高點的偉大生命,總會以其不朽的光輝長久的照亮人類文明前行的旅程。
雖然杜尚的門徒無能摧毀經典的藝術,但當代的雕塑藝術正面臨新的考驗:人工智慧、3D列印、軟體建模設計等等,當代雕塑似乎正在面臨新技術革命。然而,當我們想起羅丹需要撫摸模特身體獲得創作靈感,不禁懷疑人工智慧或設計師坐在電腦旁邊敲擊出來的作品,真還有生命的靈性嗎?
2017年6月4日
提示:轉載文章署上原作者姓名體現一個文明人的基本道德素養,同時也是任何人必需遵守的法律底線,請各位媒體人多多合作!杜洪毅作者微信:xingli153
推薦閱讀:
※為什麼那麼多藝術家喜歡塑大衛像?
※這10萬把刀子不是殺過人就是傷過人,現在它們組成了一具天使
※詩人雕塑家:如何讓詩呈現出視覺形態
※銅奔馬的馬腿的姿態是錯誤的嗎?
※向京:我始終是躲在工作後面的那個人
TAG:雕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