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系散文
關於京都的小書,偶然間讀了兩本,一本是舒國志的《門外漢的京都》,最近又看了蘇枕書的《有鹿來》,只是當做散文來欣賞,倒沒有當做遊記、攻略,只是碰巧都講的是京都,所以就叫京都系散文吧。
關於京都,自己只有作為「純遊客」的一日游經歷,匆匆趕完金閣寺、稻荷神社、花見小路這些景點,連著名的鴨川也只是在大巴上匆匆一瞥,印象最深的倒是街上經常見到的一種吸油麵紙廣告,很有老上海廣告的風味,所以對書中景物描述不辨真偽、只談文風觀感。
讀舒國志《門外漢的京都》,就像第一頁上的照片,彷彿從始至終都有一個清瘦寂寥的偏老中年人一邊沉默遊走、一邊又用旁白與你閑談,老式默片的既視感。作者也許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卻「深藏功與名」,懶得賣弄文采。語言看起來隨性白話,閑聊數語似的,讀完卻不知為何感到有點兒沉重。作者多少也有一種台灣文藝圈的特有「氣質」吧,說不好,他們也許由於歷史原因受到日本文化影響更多,日本老電影、兒時回憶種種。讀完全書,也許並沒有勾畫多少句子,卻會讓人發出這樣的感慨:「真是個有趣的老頭兒。」然後繼續買他的其他書。
看梁文道給舒國志另一本書《理想的下午》寫的序,講到散文,我很認同。散文不是美文,不必辭藻華麗,或是牽強附會什麼「中心思想」,「稀鬆平常,就算說出了點你想都沒想到過的道理,也會覺得,是啊,事情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閑散淡泊、品味獨具」,像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偶然接觸到蘇枕書的《有鹿來》,之前並不了解也未接觸過作者其他作品,第一印象就是很「學院派」。她因為在當地學習生活了近七年,對當地日常生活的感受和視角又完全與《門外漢的京都》不同。文筆自然流暢細膩,也很好讀,講的看似瑣碎,但能感受到其背後的文獻積累與謹慎考據,所以覺得是「學院派」。一直以為作者應該是研究古典文學之類的,沒想到網上瀏覽了一下,竟然是法學類的。然而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吧,總覺得作者的寫作有一種節制與內斂,少一些洒脫、多一分謹慎,不知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
推薦閱讀:
※為什麼聲之形沒有大火?
※京都Short Stay Part.1- 修行就只是修行
※霓虹有什麼地方可以追尋源氏物語的足跡?
※必買食品伴手禮Top30 | 京都 ·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