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穩了,準備開始驚奇的當代藝術之旅!

坐穩了,準備開始驚奇的當代藝術之旅!

2017藝術廈門博覽會

ART AMOY 2017

2017藝術廈門博覽會

吳達新

展覽時間:2017年5月18日—5月21日

開幕時間:2017年5月19日

展覽地點: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公共區

學術指導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

指導單位: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中共漳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中共龍岩市委宣傳部、中共寧德市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藝術廈門博覽會組委會、ART AMOY 博覽會有限公司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藝術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藝術的人。

縱觀近幾十年的當代藝術作品,我們需要放下固執的偏見,接受驚喜、震撼和困惑。因為當代藝術是怪異學的佼佼者,會以各種各樣,超乎想像的形式出現。我們期待和它相遇,當然更多時候,是不期而遇。

究竟是什麼魔法使小便盆、汽車變身為一件藝術作品?坐穩了,我們要準備開始一場當代藝術驚奇之旅!

長城上的冰雪教堂、被凍結的貨幣肖像、一條伺機而動21米長的「大鱷」、現代版「飛天」在人間、搖擺不定的中軸線·······

一個不務正業的當代藝術家?

這個驚奇之旅的創作者就是當代藝術家吳達新。

吳達新,泉籍當代藝術家,留學日本與美國。常年旅居海外,吳達新經常需要面臨的是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轉換身份的問題。他的作品中留下了他行走於東西方之間文化碰撞的強烈印記。

吳達新,福建泉州人1992年,畢業於華僑大學外語系日語專業。同年,留學日本,就讀國立琦玉大學教育部研究生。2001年至2007年,移居美國,在紐約市立大學學習影像技術。2007至2008年之間,吳達新受邀參加「龍的變身」、「獨白:藝術的重建」、「斷舌」、「下一個」等多個國內外知名藝術展覽。2008年,吳達新在紐約愛德華畫廊舉辦名為「貨幣肖像」的首個個人藝術展。

決心投入藝術中,是一個理性的、不期待回報的承諾,就像隻身跳入空中一樣。創造源於內心、源於比得到社會地位和賺取金錢的慾望更加強烈的需要。

吳達新說:「感覺冥冥之中有個命數,這輩子我就是要做藝術家。我很幸運成為一個藝術家,我為自己做的作品感到欣慰。」

藝術家吳達新作品 "巨鱷" 亮相北京僑福芳草地

吳達新在紐約市立大學學習影像技術,作品有《貨幣肖像》《長城計劃》。常年旅居海外的吳達新對北京城的變化震驚不已。記憶中的北京是故宮、天壇、長城,取而代之的是水立方、鳥巢的現代西方建築。吳達新認為,中國的當代性不是這樣的,中國的當代性應該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之上。

《長城計劃》

吳達新:「我用冰磚打造一個極具西方符號的教堂穹頂,立於中國長城之上,然後我把西方的攝影記錄。記得是早上5點,當我看到在古老的長城之上有一顆顆閃閃發亮的珍珠,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觸動。我突然間明白,當代裝置作品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是我拍了一百個影像作品也不可能達到的。」

「裝置更能夠表現我想要表現的,更能有現場感,這是任何影像沒有辦法做到的。」

當代藝術家在跟所有人開玩笑?

「龐然大鱷」、現代版「飛天」、刺桐花開等作品,吳達新巧妙地運用他的符號,告訴我們藝術家應該給觀眾提供思考的空間而不是藝術。

讓您看到山花浪漫的時刻是所有辛苦的安慰——吳達新母親觀看吳達新雕塑作品《刺桐花開》

對於創作,吳達新在組織每一個構成和布景的時候都是根據獨特的邏輯。一俟有靈感出現,便雙目放光,長夜不眠,非「念念成形」不可。

作品:《如是觀》2013年

吳達新:當時在創作一件作品,做了好幾個方案都不滿意。突然,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我夢見一個潛艇下水,濺起了一串水花。我立馬就清醒了,這就是我要的,那天晚上就立馬把這個草圖畫出來。

吳達新作品《失度》

當觀眾開始嘗試去理解是什麼刺激藝術家選擇一種器材、一種技術、一種構圖或者一種布置完成作品的時候,他們就會明白,沒有什麼是偶然或者無意為之的。

《巨浪》作品效果圖

吳達新老師透露,正在創作一個大型的裝置作品《巨浪》,將在2017藝術廈門首次與公眾見面。作品的靈感來自流浪在海外的爺爺。爺爺生前喜歡喝茶、種花,與我父親有驚人的相似。爺爺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大海,我腦中立馬出現一個老人,獨自遙望大海,彷彿能夠看到海的另一邊的家鄉。我常年旅居在國外,我非常明白爺爺那種想回家而不能的感受,海寄託了他太多的無奈和思念。那天晚上,我就畫了草圖,一個人的身後有一個大海一朵海浪,這不是一個平靜的大海,這裡面有太多的心潮在裡面。

《巨浪》

你是我可觸碰的生命之源

我是你生命的延續與再造

也有同樣命運的流離和顛簸······

——吳達新

吳達新:如果你的作品連你自己都感動不了,你又憑什麼去感動別人?藝術家畫在思考作品的時間越多,作品越精彩。

藝術不是技藝,也不是一個神秘的力量,而是藝術家身上的這樣的一種能力:通過回到人類共同的創造源頭,來使他自己,並引領我們獨特、原創、深刻、激進、尖銳地存在,去成為一個果斷、勇決於自己命運的當代人。

驚奇的當代藝術之旅!

作品1、《長城計劃》

時間:2007年

藝術家吳達新作品《長城》

第一印象:

在長城的烽火台上,用幾十噸的冰磚打造了一個巨大的西式教堂穹頂。然後用相機紀錄了這個唯妙唯幻的視覺經驗在陽光下慢慢消失的過程。

繼續深入:

透明、脆弱、轉瞬即逝的冰磚,如同曇花一現般綻放在長城上。中西文化資源、符號的利用上有一個有趣的視覺呈現是移植與並置,並在疊加中悄悄地滲透、融解。不同文化中的符號象徵的拼合,既是現實狀態的一種,又是吳達新作品的一種話語方式,它直接對應和測度著現實變化,構成了中國當下生動、奇特、混雜的現實圖景。

更進一步:

常年旅居海外的豐富生活體驗,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吳達新帶來獨特的全球化視角。在他的作品裡,既傳承了東方含蓄內斂的精神理念,也能看到西方式創作的反叛和自省。

他在一個新的語境中自由穿越與拼合,凸現了一種無法把握的無限的變動。其作品意義所指不僅在於形成一種新的視覺語言,也在於為自身文化的處境記錄和見證了精神和情感的歷史。

你可以說:「藝術作品也就是藝術家的精神世界。」

作品2、《鱷魚》

時間:2015年

藝術家吳達新大型藝術「巨鱷」亮相重慶北城天街

第一印象:

一條21米長「大鱷」伏在地上伺機而動。以堅硬的鋼鐵、柔韌的藤條為材料,通過古老的東方手藝編織而成。鱷魚的腹部設有一個暗門,觀者可以從暗門走進鱷魚的體內與作品進行互動。這個「不速之客」散發著山野之氣,充滿攻擊力地張開大嘴,彷彿要吞噬所有的一切。

繼續深入:

吳達新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鱷,究竟是危險?還是機遇?

吳達新自述:

2012年我受澳洲政府的邀請到澳洲北領地做一次為期21天的公路旅行,

北領地是澳洲土著人的聚居地,除公路之外,這裡很難看到人工的印跡。

北領地的廣大荒漠是鱷魚的天堂,只要有水塘的地方,總是會有提醒人小心鱷魚的告示。

鱷魚,成我忘情於這美麗自然的唯一顧忌。

我想利用這次機會造一個危險的龐然大物,並把它安置在人為精心設置的空間中。

它具有明顯的反商業意圖。其實危險無處不在,吞食你的或許不是標榜危險的物件,而是你心中那沒有窮盡的慾望本身。

剝離商業,回歸本質。

更進一步:

這件「龐然大鱷」已經載入了當代藝術史。

對於這件作品的解讀,借用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對「現場」和現場感的描述:環境具有使人難以感知的奇怪力量。過去的環境受到新環境的包圍時,幾乎就獲得了一種使人懷舊的魅力。

藝術家通過他自己的激烈的個人存在,使我們其餘人在當下中生活得越來越逼近原初,逼近人類共同的創造源頭。而人類共同的創造源頭,也就隱埋於我們的語言中。

你可以說:「藝術家將我們向一面鏡子拉近,探測我們的慾望。」

作品3、《飛天》

時間:2015年

藝術家吳達新作品《飛天》

第一印象:

五尊現代版「飛天」,分別有手持洞簫、琵琶、嗩吶、祥雲、如意五個造型。每尊高約3米,長約9至10米,重約500斤。框架全部由螺紋鋼製作,頭部做抽象處理,由汽車變速箱代替,內置燈光,「飛天」通身纏繞LED燈帶,通體發光。

繼續深入:

洞簫、琵琶是南音樂器,也是泉州文化的一個標誌,南音和飛天進行了融合。祥雲和如意則寓意吉祥如意,是我對家鄉,對家鄉人的祝福,希望泉州未來發展越來越好,文化經濟各個方面都更上一層樓。

更進一步:

飛天並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仍然活著。吳達新用現代的表現形式,讓她們從天國降落到人間,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

你可以說:飛天在人間。

當代藝術家吳達新

對於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吳達新有其獨到的見解,「中國當代藝術曾經有一段時間本末倒置。當代藝術品的出現是要成為大眾消費品,讓普通人也可以擁有。但中國當代藝術起點太高,脫離了群眾,成為斷層。金字塔尖是一層層往上堆積,沒有群眾基礎的當代藝術岌岌可危。重建當代藝術,讓普通群眾慢慢接受理解當代藝術。只有當代藝術在普通消費群體中流動,好的藝術家就會脫穎而出,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該作品已被澳洲美術館收藏

吳達新表示:「當代藝術如果要在福建生根發芽,離不開藝術廈門博覽會。藝術廈門博覽會展出並推廣當代藝術作品,對當代藝術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誰又知道呢,也許今天的藝術對你和我來說會變成同一個樣子:一片詩意的海灘,一個自省的避難所,一個矛盾情緒的開放空間,然後,最終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能量載體。

- END -


推薦閱讀:

盤點丨回顧2017年里最令你記憶深刻的一場藝術展
假展覽/王青山:再造自然
Self Portrait 博客:1395個沒有紅色的日子
摘顆月亮做情人 裝置藝術家的 Private Moon
輕構架大氣勢的展台設計

TAG:當代藝術 | 藝術 | 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