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將導致50%的人失業?還有一招你沒想到!

  作者/張江健

  得益於演算法的進步及大數據的推動,近兩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正對越來越多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今年全國兩會,「人工智慧」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的熱議話題。大量的案例可以證明,在簡單重複的高強度勞動中,更多的應用智能技術會提升效率,可以將人類從低效率的苦活、累活及臟活等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是人工智慧時代到來的重要標誌。

機器人與人類爭奪工作

  很多人說,如果每個國家都像日本那樣在工業生產中大批量採用智能機器人,那豈不是造成大量工人失業?讀懂君認為這樣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的調研數據預測,到2020年,在全球15個主要的工業化國家中,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崛起,將導致510萬個就業崗位的流失,多以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的崗位為主。美國萊斯大學計算機工程教授摩西·瓦迪表示,人類今後可以什麼都不做,一切事情都交給機器人來完成,2045年的人類失業率將超過50%。麥肯錫國際諮詢公司的專家認為,隨著智能機器人的普及,現在咖啡店和餐館75%的工作可由機器人取代,餐飲服務人員將面臨新一輪的失業潮。

  工業革命以來很多領域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往往是良性失業,原有的就業崗位會減少,但是圍繞新興產業新增的就業崗位也會不斷湧現,甚至數量更多。比如汽車產業的出現就是典型的例子。

  19世紀末的倫敦,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幾乎每件製造出來的商品都依靠馬匹來運輸,約有30萬匹馬生活在倫敦,圍繞著馬車駕駛和馬匹飼養成為當時倫敦一個龐大的產業,1894年《泰晤士報》甚至預測50年後倫敦將被高達2.7米的馬糞淹沒。然而,很快「汽車之父」卡爾·本茨的公司(賓士的前身)從1894年開始批量生產世界第一款汽車,尤其是隨後不久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更廉價耐用的T型汽車,整個馬車產業就開始崩潰了。汽車的出現短期內雖然讓馬夫無活可干,養馬產業也走向衰落,但是汽車大大提升了社會的交通運輸效率,尤其是福特汽車的流水線作業直接創造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福特、通用、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巨頭快速崛起,以致後來整個美國底特律發展成世界最大的汽車工業中心,在巔峰時期底特律人口超過180萬,其中全城90%的勞動人口都為汽車產業工作。

  工業時代很多新技術的出現都在削減一些原有崗位的同時也新增了一些崗位,但是讀懂君認為這一次可能不一樣。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大幅削減勞動密集型的體力勞動崗位,而只增加部分腦力勞動崗位,畢竟機器人及智能技術的研發工作屬於知識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最近幾年全球都往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5G通信及石墨烯新材料、基因檢測等新興技術領域投入大量資金,但是這些高投資並沒有帶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這與傳統工業時代很不一樣。這種情況下,通過簡單的技能培訓就很難讓新技術導致的失業人口實現轉崗就業。

  日本是當今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日本政府希望企業能夠通過機器人來應對勞動力的銳減,而不是像很多國家擔心機器人搶奪了人類的飯碗。日本政府針對機器人行業制定的發展草案顯示,日本計劃掀起一場「機器人革命」,將農業和製造業領域的機器人使用量分別增加到目前的20倍和2倍。

  鑒於機器人在勞動力市場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已經有多家日本科技公司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領域。日本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曾經提出這樣的大膽構想「引進3000萬個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器人,與現在製造業的勞動力人口相加可以保障相當於1億人的勞動力,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讓日本經濟競爭力在2050年前成為全球第一。」日本軟銀從2015年開始陸續面向個人用戶銷售人形機器人Pepper,這種機器人將為用戶提供保姆、護理、急救等服務,而且具備學習和情感表達等能力,售價約為19.8萬日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

人類每周上四天班指日可待

  像日本這樣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應不足的國家,的確無須擔憂機器人帶來失業問題外,但是大部分工業化國家還是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依然是政府的一項重大工程,比如美國政府近幾年一直推動的製造業回歸政策首要目的也是為了創造新崗位。

  工業化大生產模式出現之後不久,19世紀工人勞動時間通常每天長達十六個小時,從1886年美國出現的八小時工作制被很多國家一直沿用至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工人的勞動時間竟然沒有太大變化,讀懂君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在讀懂君看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率會不斷提高,機器人代替人類進行工作的現象會逐漸增加。將來的某一天,人工智慧大發展之後,大部分體力勞動工作都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完成,人類只從事那些機器人並不擅長的腦力勞動工作。這樣人類可能只需要每天工作5小時,一周只需要工作兩三天就夠了。但是社會經濟的總產出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因為機器人效率的提高而實現增長,人類的生活消費水平並沒有下降反而提升。

  當機器人為我們勞動而讓我們實現豐衣足食,即使少工作又有什麼關係呢?人類不會因為缺乏勞動而死亡,而缺少食物則會。畢竟勞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只是目前獲得生存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社會分配資源的一種方式。技術的進步會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勞動強度的減輕,工作時間的縮短,從而使得閑暇、娛樂、學習的時間增多,最終也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及提升工作技能。

  假設機器人替代了人類20%的工作量,那麼工人上班時間可以相應縮短20%,這樣就業崗位數量可以保持不變,但是人們閑暇時間會增加。由於工作時間減少而閑暇時間增多,那麼將刺激旅遊、教育、娛樂等服務業的發展。因此,讀懂君認為,隨著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未來很多就業崗位不足的國家都可能需要適時調整工作制度,比如將現在的五天工作制改成四天工作制,這是解決機器人大規模普及帶來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

  法國是目前全球最積極推動縮短工時的國家,並且嘗到了縮短工時帶來的好處。早在1997年,法國由於失業率居高不下,調整工作時間的呼聲很高。法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推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即每周工作4天半,也俗稱為「准4天工作制」。有資料顯示,實施新工時制的第一年,法國就因壓縮工時創造了10.5萬個就業機會。不過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法國經濟繼續低迷,迫使不少法國人主動放棄休假,開始努力幹活掙錢。除了法國,還有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政府機構及部分企業也在推動「四天工作制」的落地。

  實際上中國也在探索「四天工作制」的落地,國務院2015年曾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條件。儘管這個文件還僅僅是一個倡導,並沒有強制性,但是已經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讀懂君認為,從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看,不斷縮短每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及降低勞動強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每個國家經濟社會進步的結果。對於技術進步迅速的許多工業化國家,「四天工作制」並非遙不可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這個期待。

推薦閱讀:

無人零售的核心競爭原來不是技術升級,而是...
張拉整體結構簡介(一)
浙大發四足機器人,機器人目前有哪些應用?
ROS機器人實例 —— HRMRP
10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大會"排行榜,你認為哪場值得參加?

TAG: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第四次工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