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越多,幸福越少
面對普天蓋地的選擇,人們要決定在哪裡生活、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以及如何組建家庭。年輕人深受選擇自由之苦,富家子弟更甚。
選擇的泛濫不僅會影響我們對商品和服務的追求,還會影響生活的很多方面。現代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物質越來越豐富,思想越來越豐富,信息越來越豐富,我們生活在一個「過度沉浸」的環境之中,需要面對成千上萬的信息,因而也出現了一個概念叫「大數據時代」,反映出各種信息的豐富。
多即是少
附近的超市並不是特別大,然而商品種類之多令人驚嘆。餅乾架子旁邊擺放了285種曲奇餅。走過餅乾區就是飲料區,有65種兒童盒裝飲料、85種果汁、75種冰爽茶。如果要買茶,又有甜味、檸檬味的和果味的可以選。在藥品區,有61種防晒油、80種止痛藥、40款牙膏、150種唇膏75種眼影。一個典型的超市有超過3萬種商品,有太多東西可以選擇。
但是更多的選擇真的好嗎?近幾年來,選擇越多,要選出自己的「心頭好」當然就得花更多的工夫。但是人們花在購物上的時間更多,他們越發不享受這個過程了。買東西越發買不到「快樂」的感覺。
不過如果大家都沒意識到選擇太多是個問題的話,就不會忽略自己的選擇。在我們這個把選擇自由高度神聖化的國度,無盡的選擇所帶來的好處好像是不證自明的。顧客在購物時覺得心煩,多會歸咎於銷售員服務態度不好、堵車太厲害、以及高的嚇人的價格或者想買的東西缺貨。總之我們會認為任何因素都可能是導致壞心情的原因,但一定不是過多選擇的原因。。
存在主義哲學家阿爾伯特.加繆提出過一個問題:我應該自殺還是享受一杯咖啡?他認為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選擇。每一份每一秒,我們都在選擇,生活中永遠充滿了選擇。存在,至少是人類的存在,是由人們作出的選擇來定義的。若當真如此,那麼我們面對比以前更多的決策和選擇,究竟意義何在?
先看一個社會學實驗。在超市門口分別陳列了A、B兩組果醬的試吃推廣平台,所不同的是數量——A組有6種,B組有24種,選擇更多。
結果一天下來,B組的試吃人數比A組多20%,但是A組嘗後購買的人數達到30% ,是B組的6倍。
這個實驗背後的洞察是:人們認為自己喜歡更多選擇,但是其實大部分人並不需要太多。
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選擇本身就是個負擔,能少選少選。
想想乏善可陳的起床「儀式」中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選擇。你可以不刷牙,不洗澡,不穿內衣。也就是說,當你還睡眼惺忪,連第一杯咖啡還沒來得及喝上的時候,就已經做了一連串的選擇了,其實你還是可以干點別的,只是平時你都不曾注意到罷了。
這些晨間活動是那麼根深蒂固、司空見慣、不由自主、在不假思索中全部完成了。但是在周末,你可以躺在床上問自己,要去洗個澡呢還是等一下再去呢。在工作日,儘管從邏輯上你的確可以選擇干點別的,但是選擇的資源並沒有帶來實在的感受。這絕對是件好事。
如果每一步變成經過精心計算的有意識的選擇,我們每天都要累得夠嗆。如果有人剝奪我們一直擁有的選擇權,我們可能會深深不忿,不過隨著選項不斷增加,你會越發覺得心裡難受。
有些生活中的常識,如選擇越多越好、高標準出好結果、有退路總比沒有好,正好與下面的結論截然相反。
1.想過得更好,就該追求「足夠好」,而不是「最好」;
2.想過得更好,做決定時就不應該給自己留退路;
3.想過得更好,就應該少關注身邊的人在做什麼;
我希望告訴大家,這些常識其實是錯的,至少在我們做決定時,不是選擇越多我們就會越滿意。
推薦閱讀:
※今天你為何開心?
※待嫁的姑娘,誰為你的幸福買單?
※如果有製造美夢的機器,你捨得醒來么?
※土登翁修堪布:幸福不是幸福
※寫作帶給了你哪些溫暖?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