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孚愛推薦 | 空間設計類優秀書籍推薦
雖然設計師拼的創意和靈感,但對很多學生來說,找reference 往往是開始的第一步。今天FA孚愛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空間設計的優秀書籍,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借鑒參考。
空間的詩學
加斯東·巴什拉
在現代主義晚期建築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圍中,此書從現象學和象徵意義的角度,對建築展開了獨到的思考和想像。
作者認為,空間並非填充物體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建築學就是棲居的詩學。書中最精彩之處,莫過於對親密空間的描繪與想像。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親密、孤獨、熱情的意象。我們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家屋,家屋也靈性地建構我們。建築現象學學者諾伯一休茲,將此書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住居思》以及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中有關空間的章節等,並列為關於建築的必讀經典。
造房子
本書是世界建築最高獎普利茲克獎得主、著名建築大師王澍的建築文化隨筆集。
本書從建築出發,卻不止於建築,更是一本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當代性的著作。傳統文化的當代性一直是這些年學界反覆思索和討論的重要課題,王澍以自己的學術素養,以及營造經驗,構建出獨特的關於東方美學的審美體系,也給出傳統文化進入當代的路徑,這對於當下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空間的詩學
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長城下的公社·竹屋」是比隈研吾本身更有印象一些。
這位日本設計師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的旁邊建起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實踐了他的「負建築」理念。
那麼,什麼是「負建築」呢?翻開這本書,隈研吾似乎並不急於給出他的答案,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建築師對自身使命的叩問和思索。
當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在我們身邊拔地而起,當越來越多的建築物被我們當做「強大」和「富有」的象徵,隈研吾卻在思索在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佔有私慾的前提下,可能出現什麼樣的建築模式?除了高高聳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築模式之外,難道就不能有那種俯伏於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種外力的同時又不失明快的建築模式嗎? 本書是一本不止於談建築的建築書。作為建築,何為「勝」?何為「負」?在隈研吾看來,負建築絕非是失敗的建築,而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築。
建築的聲音:聆聽老建築
如果一幢建築能說話,那麼它會說什麼呢?我們能聆聽到什麼呢?有哪些是值得聆聽的呢?《建築的聲音:聆聽老建築》視建築物為人類精心的創作——由人們建造,為人們建造;它們體現著發生在它們周圍的夢想、想像和故事。
大衛·利特菲爾德和薩斯基亞·路易斯主張建築是有聲音的,並且值得聆聽。基於對老建築的重塑,《建築的聲音:聆聽老建築》仔細調查了建築物是如何引導建築師和藝術家的。這些重塑物和重構形象,、不僅僅是簡單保護的例子,也不單是新舊對照,它們代表的是一種創造性再利用的更敏感、個人的途徑。作者在20多篇關於歷史建築本身和對負責他們重建的人員的採訪,闡述了我們居住空間的詩意品質是不會被建築的風格所限制的。
在《建築的聲音:聆聽老建築》中,無論是一座廢棄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偉的房子,還是一家皇家郵局分檢處,都重新呈現了他們各自的聲音。聆聽這些聲音,將開創一個嶄新的視角,去理解老建築的生命和意義之所在。
白
《白》不是講顏色的。其實,本書是在嘗試探究一個叫做「白」的實體,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覺的那些資源。換句話講,本書是在嘗試通過白的概念找到一種營造簡單和微妙的日本美學的源頭。
相對於設計本身,本書更多地是在解析「環境」和「條件」。它引導人們思考怎樣才能創造出能不斷獲得新力量的形象,並留下長久印象的無比清晰的東西。這一思維過程,反過來又使讀者開始關注自身的文化土壤,或更廣泛而言,在全世界發展起來的文化傳播的手段。隨著此思想進程的進展,《白》正在引出新的答案。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維權
FA國際藝術中心願你的藝術之路,不再迷茫與孤單新浪微博:Fact-of-Art藝術中心電話:010-53956815郵箱:education@ssdy.co推薦閱讀:
※中國古建築的冬季視覺盛宴
※從優衣庫到NIKE,空間潮流教父眼中的最美店鋪長啥樣
※「家」注入藝術色彩,生活不再平庸
※醫院太平間該如何設計
※家裡裝了這些柜子,空間反而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