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精神愉悅之間,差的可能不是一道 Luxury Course,而是一口最最簡單的 Comfort food
什麼是 Comfort food?
正如字面上直譯過來的含義:吃之令人感覺舒服舒適的食物。
這是個實實在在辭彙界的新人,首次面世是在1966年,美國棕櫚海灘郵報在一篇飲食心理學相關的報道中寫道:
Adults, when under severe emotional stress, turn to what could be called 『comfort food』—food associated with the security of childhood, like mother』s poached egg or famous chicken soup.」 They are believed to be a great coping mechanism for rapidly soothing negative feelings.
(成年人在遇到情緒壓力時,會轉而去吃 「Comfort food」 - 和童年安全感掛鉤的食物 - 比如媽媽常常做的水煮蛋或雞湯,這些帶有回憶滋味的食物被認為可以將心境帶回當時的平緩,有舒緩負面情緒的效果。)
而直到1997年,它才被收錄在牛津大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 定義為:
Food that comforts or affords solace; hence any food(frequently with a high sugar or carbohydrate content)that is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or with home cooking.
Comfort Food 往往價格親民、方便易操作——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可以開吃,讓人有「我在好好吃飯,我在好好地生活」的踏實感覺。
就像冬日裡暖暖的湯婆子;夏夜中吊扇轉出的清涼的風;抑或是一個知根知底的摯友,一段美麗的回憶。世事無常,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難過無助時的小小一口Comfort Food,可以穩住一顆煩亂的心。
在壓力爆棚、物慾橫流、人際疏離的現代社會,這樣最踏實的滿足帶來的慰藉才是Comfort Food的本質。
對於美國人來說,那可能是一塊布朗尼蛋糕;
對義大利人來說,也許是一盤佩佩羅尼披薩;
而之於法國人,大概是一碗洋蔥湯;
......
而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飲食風俗和習慣,五十六個民族包羅瓊異。
很難用一種食物來作為我們整個國家的 Comfort Food;
於是,我們決定縮小範圍來看,拿我們土生土長的家鄉上海作為研究對象。
對於上海人來說,什麼食物可以稱之為Comfort Food呢?
幾乎是立刻地,腦海中跳出「餛飩」兩個字。
湯、菜、肉、面,所有人們在一餐中所需的營養物質都濃縮在這熱騰騰的一碗中;
燒開水,下餛飩,對湯頭;待餛飩浮起後,撈入湯頭,即可食用,簡單易操作;
而最關鍵的,
雖然餛飩聽起來是市井小吃,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衛生狀況堪憂的路邊攤;
而事實上,餛飩對於上海家庭來說,它可能是一個過節一般的儀式,一家人從早開始忙活,有說有笑,最後一起品嘗共同的勞動成果,愉快著。
也許正因為這樣蜜一般的回憶,這道普通的小吃才能夠成為承載鄉愁家味的 Comfort Food,承載的是當時在家中對父母的依賴、對溫暖港灣的安全感。
推薦閱讀:
※求知慾太強,什麼都想知道,也是慾壑難填,是壞的嗎?
※想念跟窗外下起雨有關嗎?
※李松蔚專欄:你的慾望,生而合理丨2018新年寄語
※「有種不好看,叫我覺得自己不好看」
※如何優雅地種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