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卻很少人能跨越這條鴻溝。
小時候,別人問我們理想的時候,我們都說的很偉大,那時候別人聽到都會鼓勵你。但是長大後,我們再和別人談理想的時候,聽到最多的是: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殘酷,現實和理想之間會有很大的差距。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開始喜歡用「現實和理想之間有差距」這句話來告慰自己。沒實現理想時我們會說這句話;在實現理想過程中疲憊地想放棄的時候我們也會說這句話。好像這句話已經成為我們的安慰劑,變成我們失敗的理由。
我們每個人能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理想和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我想開一個公司,但是我沒有資金」,或者「我想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但是我還要掙錢糊口,不敢跳槽。」這些差距可能會使理想看起來不切實際,他們可能會令我們感到氣餒,或沒有希望。但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是一種能量的源泉。彼得·聖傑在《第五項修鍊》中把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叫做創造性張力,這差距正是創造性能量的源泉。
假設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有一條橡皮帶。如果拉伸橡皮帶,他就會產生張力,這代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張力。張力尋求做什麼呢?只能是減少或釋放。如果我們要減少張力。可行的方法有兩種:讓現實向理想靠攏,或是讓理想向現實靠攏。能夠實現哪種方法,取決於我們是否堅持自己的理想。
人們誤以為這種「張力」暗示著焦慮與壓力。但是,創造性張力本身不會帶來任何特殊感受。它是一種力量,在我們認識到理想與現實不一致時,這種力量便會發揮作用。然而創造性張力往往會導致與焦慮相關的感受和情緒,例如悲傷,沮喪,絕望···。我們把創造力張力導致的情緒稱為「情感張力」。我們容易把情感張力與創造性張力相混淆,如果我們沒能分辨他們,就會降低我們自己的理想,理想沒能實現時,如果我們感到極度沮喪,我們將會有強烈的衝動要舒緩這沮喪的心情。這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我們的理想!理想可以被調整,以此來舒緩我們的情感張力,隨之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好些。但是但是創造性張力,即我們的實現理想的能量,也會被減弱。我們從情感張力中解脫出來很容易,但是犧牲的是我們的理想。
毛姆:「只有平庸的人,才總是處於自己最佳的狀態;」
無法承受情感的張力,我們就不在堅持理想。理想無法實現,產生挫敗感,就會又降低理想,以此暫時減輕負擔,過不了多久又會產生新壓力,那就再次降低理想,這樣我們會無限的陷入惡性循環中。情感張力讓我們現實妥協。當我們無法承受情感張力時,我們就不再堅持理想,而是放任它受到侵蝕,人也會隨之墜落。但是當我們理解創造性張力,並採取降低理想以外的方法,理想便成為一股活躍的推動力量。
羅伯特·弗里次說:「理想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事理想能幹什麼。」真正有創新力的人,能夠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發揮作用,從而產生推動變革的能量。
那重點來了,我們如何讓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產生巨大的力量,推動我們前進,從而跨越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這條鴻溝?
人有理想是必要的,但我們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與理想同樣重要。不幸的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習慣帶著成見看待現實,並把偏見強加於自己的現實觀。我通常依靠自己狹隘的觀念和成見,而不是通過對現實深刻的觀察,來理解現實。
如要深刻理解現實,我們必須做到如《第五項修鍊》中說的「對真相的承諾」,它指的是,我們心甘情願地根除那些令我們限制和欺騙自己,不讓自己看到真實情況的習慣。他要求我們不斷質疑我們對真實情況為什麼會如此理解,它還讓加深我們對眼下各種事件背後的結構模式理解(1 我們不斷通過降低理想去緩解我們的情感張力,會造成惡性循環。2 我們越接近理想,情感張力即那些負面影響越大。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很容易被壓力擊垮)。
舉一個「對真相承諾」的例子,一位經理人說:「每次項目進行到關鍵時刻,就會有人讓我失望。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仍會悶頭努力推進,努力克服由於別人的失信和無能所帶來的障礙和困難。過了很多年才發現,這根源於我對改變別人總會讓自己失望的情況深感無力,結果會產生「我必須一個人能幹」的想法。所以承認了這個真相後,我開始檢查自己行為。造成的結果不是因為設立了無法完成的認為指標,就是因為損害或不支持別的夥伴。進而,我開始努力學習交流技巧,即如何與當事人討論一些情況。
我們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總是以自己的觀念評判一切,而不是基於事實。遇到錯誤和麻煩不是首先反思自己,而是選擇外部原因。有可能很多事是自己的錯,但是承認自己犯錯是一件很難的事,這就像探尋自己內在當中最深層的恐懼。承認真相的力度越大,我們對現實有更真實的觀察,這樣我們的創造性張力就越大,我們便越有勇氣和能量去完成理想。
真相的力量,越來越接近現實的觀察,把感知與觀察的鏡片擦乾淨,讓人從自我扭曲的現實中清醒過來。——《第五項修鍊》
承認自己的某方面的軟弱和無能,這樣才能更好的學習。認清現實,看到現實的殘酷的一面和美好美好的一面,這樣我們就不會單方面的認為現實是殘酷的,或者理想是美好,而是深入看到問題的本質。
有時候理想不能實現,我們很多人都把原因怪罪於自己的不努力,沒有毅力,或者怪罪於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導致我們不能繼續實現。但是凡事都會講究方法,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花了四十多年通過研究那些頂尖人物實現理想的案例,總結出一套方法叫:「情景規劃」——即讓你想像性的進入一個場景,然後身臨其境地感受在這些場景你有改變,此時你的思維方式就會不一樣。
「情景規劃」或許是傳播道理,概念···的最好方式,也是實現最需要的實踐方法。大腦喜歡情景,或者說白了就是喜歡畫面,這會勾勒人的各種想像,讓我們可以真切的體會到那些道理,概念,和實現理想後得到的結果···帶給我們的改變。如果我們制定一個會聽說讀寫英語的一個目標,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流利的與老外攀談,可以輕鬆地閱讀英語書籍和雜誌,出國旅遊也不用跟導遊翻譯······想像這些情景,他們會最大限度的被大腦接受,然後產生相應的行為。而不是把理想停留在紙上或者口頭上。
做每件事我們要賦予它更大的意義,思考假如實現這理想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跨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我們必須要承認現實的真相,直面自己的內心深層次的恐懼和其他情感。我們只有真正理解現實,而不是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現實,同時也要認識自己。當我們設定理想時,要知道設定理想不是給自己尋求心裡安慰,而是為了真切的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地執著地去完成理想,而不是一味的去降低自己的理想,獲得安全感。
推薦閱讀:
※放棄不等於失敗,堅持不一定成功
※你是為了誰而改變自己?重掌人生方向的關鍵思考
※一起來做個頭腦風暴吧!
※用數字使你的目標具體化
※我是如何擺脫懶惰、拖延和消極,過上自律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