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獲勝看品牌運營中的部分誤區
事實證明一個男流氓的攻擊力還是比一個女騙子強那麼5點。
但是有意思的一點是,不管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有廣泛影響力的媒體上,不僅普遍抗衰特朗普,而且還反饋民調中希拉里同樣也超出特朗普很多。
但是事實給了大家一個重重的耳光!
我們不僅要思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信息和事實有這麼大的差異?
其實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發現在商業運作和品牌管理層面上,同樣會發生與總統選舉中相同的事情。
吃瓜群眾忽視了競爭規則
總統競選其實就是一場長達一年多商業運作和品牌運營工作。
前期通過市場調研、市場細分、品牌定位,找到競選人的形象定位和價值定位。
然後通過各種政策的組合滿足目標選民的需求。
在競選過程中突出自己的優勢,抓住競選對手的問題窮追猛打直至推出競選。
上圖是美國各州選舉人團的法定票數,選舉人團的票數是根據每州居住的人數確定的,誰獲得多數的選舉人團票即為下屆總統。因此人數眾多的州成了宣傳的重中之重,比如加利福尼亞州有54票,而隔壁的內華達州只有4票,拿10個內華達州還比不上一個加利福尼亞州。
而人多的州背後意味著服務產業發達、經濟繁榮。而人少的州背後意味著產業不發達,局限於生產資料的供應。因此東西兩岸金融、傳媒、互聯網、高科技非常發達,而中部州被人戲稱為農場。
按州統票能夠更好的照顧全部的州,人數少的州雖然票少,但是不會存在感為0。因此也會出現明明一個候選人A在全國票數上超過候選人B,但是仍然是候選人B當選總統。
而希拉里的競選策略是緊抓東西兩岸發達地區的選票,支持全球經濟一體化,支持移民,強調走出去。而特朗普更強調美國本土利益,建圍牆驅趕移民,強調本土增加崗位2500萬。
因此希拉里獲得了經濟發達的東西兩岸絕大部分州的選票,而且也獲得了不發達州的主要城市的支持。而特朗普幾乎獲得了中部全部州的選票。
最終特朗普贏得了270票,當選美國總統。這種逆轉的局面其實在商戰中也出現過,比如MSN與QQ。當年多少大型公司封殺QQ,白領以用MSN為榮,用QQ成為鄙視鏈的最底端。
但是最終QQ憑著眾多的底層使用人數,用羊群效益將MSN打的落花流水,現在新入職的員工可能連MSN聽都沒聽過。
其實這就是規則使然,美國總統競選的規則定的就是獲得更多的州的選舉團票就勝利,並沒有說獲得中高端民眾的選票就勝利。因此特朗普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之路。
而即時通訊,使用的人數越多,就能更加暢通的交流。因此使用人數更多的QQ取得了大勝。
因此摸清品牌所處品類的獲勝規則是做品牌運營的最基礎工作。比如走量取勝的大眾消費品,就一定以佔領更多的市場,獲得更大的市場佔有率為目標。比如滴滴,只有更多的司機使用滴滴,顧客才能更容易打到車,才更願意用滴滴打車,而更多的顧客才能帶來更多的業務,更多的司機才願意使用滴滴。因此這個業務就是規模取勝,所以滴滴快速引入資金,大額度補貼,最後站到了成功者之列。
走量的競爭模式盡量少走小眾的、新設計、新概念的策略,一定要抓住普羅大眾的消費口味。神州行,我看行,請葛優做代言,是非常正確的策略,因為神州行定位就是便宜的花費、穩定的質量、流量少,針對的就是社會的中低基層群眾,他們都知道葛優,也認同葛優的平凡、可信的品牌氣質。
吃瓜群眾被信息誤導了
其實吃瓜群眾對規則也大體清楚,但為什麼還是覺得希拉里有大勝之像,特朗普被壓的闖不過氣來?
這是因為我們被渠道、信息給誤導了。因為美國傳統媒體精英、互聯網大佬基本都傾向支持希拉里,因此在新聞權重、曝光率、公正性有所傾斜,給看到這些信息的受眾以全美國都在支持希拉里的印象。在市場調查方面,機構也更傾向於在大城市採訪、調查,最後得出希拉里獲得大部分支持的結果。
但是殊不知廣大的中部美國人在互聯網信息的權重、使用頻率上相對趨於弱勢,他們的發聲是被壓制的,不被大多數人看到的。
但是他們的選票可都是一張一張沒有受到任何限制,而且當發聲時被壓制,反而有可能激起逆反心理,有更強的投票慾望。因此我們會看到有部分支持特朗普的群眾自發包機到其他城市做宣傳的事迹。
我們平時在做品牌調研、反饋研究的時候,其實非常容易出現這種事情。
比如在新品上市時,做一個摸底的市場調研,老總邀請業內好友、設計師、親友、行業媒體、生產系統成員、文化人士一起看產品、體驗產品,希望大家給出意見。會上大家反映熱烈,給出很多意見,大家都覺得這樣的會議很好。
但是產品上市後並不好賣,為什麼?
因為這些人並不能夠代表終端消費者,邀請的人要麼看老闆的面子撿不重要的說,要麼根本沒需求亂說。要麼是行業專家容易從很專業的角度去評估,消費者根本不懂好不好。要麼是乙方要看甲方臉色吃飯的,能說啥。
還有就是在公司內部開會是由對這套產品最熟悉的產品經理講解產品,有足足近20分鐘將產品講的淋淋盡致,而參會的人都是乖乖坐著嗷嗷待哺樣充分吸收產品信息。但是在終端賣貨的時候,店員肯定沒有產品經理這麼懂產品,消費者也是走馬觀花,根本沒心思聽你講這麼多。
這種調研得出來的結果,一定要辯證的來看,不然往往會被誤導。
品牌不僅要抓住核心規則,還要不被各種信息誤導
一個品牌從無到有,從局部走向壯大,它必須始終圍繞著幫助用戶提供核心價值為導向。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談到策略、方法。
所以最終落到核心點:
用戶是誰?用戶在哪?用戶要什麼?用戶什麼時候要?用戶有什麼痛點?
我們要提供什麼解決方案?方案有價值嗎?
對比競品有優勢嗎?用戶獲得成本高嗎?獲取便捷嗎?
一個是發現用戶需求問題,一個是解決用戶需求問題。
在品牌運營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一種情況:我要做什麼品牌。
往往將個人理想主義潛在意識中的自我意識替換成用戶的需求。將自己的喜好強加在用戶的頭上。
比如如果你針對的是為小白領提供便捷的便餐服務,那麼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呢?
要不要更好的菜品包裝,當然要。
要不要找個在米其林餐廳的大廚來掌勺,當然要。
要不要提前在App上下單,每天12點定時由一個外籍男模送到公司,當然要。
要不要配一個小灶煨4小時的龍骨湯,當然要。
單價68元1位,當然不要。
因為你的產品和服務根本不是用戶所需要的。他們僅僅需要還過得去的菜品,不差的味道,比較方便快捷的能夠在中午吃到,能夠承受的價格,這就是一個好便餐的基本要求。
回到美國總統競選,希拉里的策略不可謂不好,不可謂不對,但是對於被新移民、全球化競爭的負面影響刺激到的中低產階級來說,這不是我要的,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TAG:市場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