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食瓢飲 | 攪團耗盡了我的青春
小店裡有真美味,小店裡有好故事。
今天,看見蘭州啟動「簞食瓢飲」計劃,發掘身邊有美食與故事的小店。它們或許藏於鬧市,不聞其聲;或是家族單傳,自有秘方;或是夫妻經營,有聲有色。如果你身邊也有藏著美食的小店,歡迎推薦給我們。
因為這些小店,這座城市才多了些溫情的人間煙火氣。
蘭州城市學院東門斜對面,有條狹長逼仄的小巷,如果是路過,你可能根本都不會注意到它的存在,更不會注意巷子里有個叫「武都風味小吃」的小店。
然而,就是在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店裡,每個月能賣出3000多份攪團和6000多份麵皮。
8年過去,有的食客吃著吃著長大了,有的學生吃著吃著畢業了,有的人神奇地從食客成為了老闆的親戚,老闆一大家子人也因此離開村莊,來到城市打拚。而老闆娘從當初青澀的打工少女變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媽,她說,「攪團耗盡了我的青春」。
莎小妹也是偶然發現這家店的。那是一個飢腸轆轆的中午,和一群不知去何處覓食的吃貨。那要不,試一下?
細長的巷子,不顯眼甚至有些老舊的招牌,門也窄。進門之後是幾張桌子,收銀台在後面,還能直接看到後堂,連裝攪團的器皿都是家裡常見的不鏽鋼盆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老闆娘麻利地盛出一碗攪團,那是一種跟蛋黃派的夾心一樣的嫩黃色,依次放上土豆絲、酸菜,澆上特調的醋汁、辣椒,最後澆上漿水,整個過程都不到一分鐘。
但是吃到第一口攪團時,我對窄巷小店的認知就被完全顛覆。
入口極柔滑,當它從舌尖遊走到舌根,攪團的軟糯和土豆的香氣一起,把味蕾攪了個天翻地覆。
這是一碗有個性的攪團,它才不會綿得入口即化,它不稀不散,甚至有些勁道,需要牙齒與它在磨合中較量。但它又是一碗有分寸的攪團,懂得張弛有度,仔細的咀嚼之後,它大方地向你展示它的全部。
我原本為了口感的純粹性才單吃了第一口攪團,第二口起,一定要配著酸菜和紅紅的辣椒油來!因為已經迫!不!及!待!
辣椒油有滿滿一大盆,跟牛肉麵館裡的比也不小,但是磨得很細很細,辣椒面都沉到底部,清亮的紅油浮在上面,最上面撒著一層芝麻,每一次放辣椒前,老闆娘都要用力攪動它幾下,好讓辣椒和紅油、芝麻充分混合。這辣椒也是特製的,裡面放了花椒、鹽和其他料,辣而不刺激,香味更勝,食過口齒留香。
攪完之後,芝麻漸漸收縮直到再次均勻鋪滿整個面。
酸菜主要由「包包菜葉子」(蓮花菜葉)和芹菜構成,酸咸適度,就著洋芋攪團和辣椒油吃,不僅解膩,還帶略微酸爽的快感。
吃的間隙偶爾喝上一口熱乎的漿水,沃野又滿福。
特調的醋汁是老闆娘的秘方,據說裡面有十幾味的香料混合而成。
老闆娘說,為了保證口感的純正性,除了新鮮蔬菜以外,他們家的食材都是從武都運來的。她的娘家人把辣椒面、花椒粉和其它調料磨好,連同土豆一起,定期託運到蘭州。
沙沙的定西土豆是做粉條的好材料,但並不適合他們,隴南的土豆比定西的土豆水分更大,也更糯,是做攪團的最好選擇。
麵皮和米皮也很贊,寬不到兩指,調上各種調料後,再加上麵筋、胡蘿蔔絲和一些綠菜,色香味俱佳。
其實,這還是一碗有故事的攪團。
12年前,陳篩梅從武都來到蘭州,開始農村姑娘在城市打拚的第一步。在她的家鄉,幾乎家家都會做攪團和麵皮,很多人靠這門手藝在城市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陳篩梅心裡也有這麼一個夢。憑著做武都小吃的本領,她在農大附近找到一個武都小吃店,在裡面打工。
3年多後,小店面臨拆遷,店裡打工的夥計各奔天涯,陳篩梅想留下來自己干。在安寧走了一圈後,她把地點選在城市學院對面,是偏僻一些,但學生是主力軍。就這樣,陳篩梅的「攪團創業」生涯開始了,這一做,就是8年多。
今年,手頭有一些積蓄的夫妻倆給店面升了級,重新把前廳、後堂整修一番,店裡看著更亮堂了。
吃攪團的大都是熟客,一個阿姨說,自己的女兒吃攪團的時候還在上小學,現在高中都快畢業了。
更有趣的是,幾年前,有個女孩常常一個人來吃攪團,有男朋友之後,她拉著男朋友來吃,結果發現,自己的男朋友跟老闆是遠房親戚。姑娘現在結了婚,在寧夏工作,只要有機會來蘭州,一定先到這裡吃碗攪團。
天冷的時候,小店裡還會做一些面片和麻辣粉。
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小店,兩個人每天早上5點多開始準備,一直到晚上的八九點才消停,平時雇幾個兼職的學生,忙碌卻溫馨。
老闆娘的微笑很能打動人。
*想要了解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平台「看見蘭州」,(或搜索公眾號ID:kanjianlanzhou),相信你會收穫意外之喜。
推薦閱讀:
※靠譜配方丨肉鬆大貝貝
※又大意了
※熟凍帝王蟹料理方法?
※澳門這些東瀛美味,滿足我對春天的所有幻想!
※如同置身京都般的濃醇抹茶冰激凌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