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庭食育計劃#

最初開始研究食育時,看到國外那麼多的項目都是在學校推廣的,也就想學校是推廣食育比較好的切入口與方向了。但是實地試了一段時間之後,更覺得食育終究是是要回歸生活和家庭的。即使在學校做得再好也只是個過程,而讓孩子回到家中依然能接受到優質的食育,才是根本。所以我們在改版前召集了十幾位對家庭食育感興趣的同伴,一起開始了家庭食育之旅。

既然說到優質的食育,我還是想先談談我現在對食育的看法——食育是一種以食物為教材的生活形式,希望用教育的思維來去重新設計接觸食物的過程。但和傳統教育中的學科細分不同的是,食育是一種基於生活場景的,融合了自然、藝術、科學、家務等各個元素的,具有啟蒙作用的生活方式。這雖然不是一種教育形式,但卻具有教育的某些本質——啟蒙、因材施教等,同時為教育增加了基於生活場景的元素。

以前我們會稱之為「生活教育」(生活即教育),但是我現在認為教育的本質應該更趨向於以人為本,食育本身也更是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所以我現在喜歡稱之為「教育生活」(教育回歸生活)。

說完這些抽象的理論,我們還是回來繼續說說我們的家庭食育計劃,並且和大家談談效果如何。

先談談效果好了!

很不錯!我們家庭食育群的夥伴現在已經開始了嘗試和家人、朋友協作食物的階段,並且有一位朋友已經開始和兒子每周都一起做點吃的(當然也不排除本來人家兒子和媽媽經常做吃的),每次發到群里的照片都讓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要的家庭食育!」另外有超過1/3的群成員也或多或少的開始嘗試和家人、朋友協作過食物,超過1/2的群成員堅持每天做早餐,並且進行基本的三色營養均衡的分析。

說實話,第一次嘗試家庭食育計劃就得到這麼好的成果是出乎我意料的,當然這也基於幾個前提,一是關注我們公眾號的朋友已經是原本關注有機農業、自然教育、食物與健康等領域的先覺者了,所以理念上接受起來自然是如魚得水;二是本來大家都已經有了這個理念,我們所做的不過是和大家一起捅破一層窗戶紙,從理論落地變成一種具體的生活習慣。這些成果確切來說都是我們群里每位成員的理念、興趣與堅持的結果,我當然很高興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我的一點點助力。

再談談我們是怎麼做的!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我們每個周都會布置一個小任務,讓大家回家堅持完成。比如我們第一周的小任務,就是堅持在家做早餐,剛開始只有零星幾個成員會做,但慢慢的有超過半數的成員都會堅持每天在家做早餐。

可能大家會很奇怪,為什麼家庭食育要從做早餐開始。但如果認真看過我之前寫的《日本政府堅持十年的事,會做成什麼樣?》中關於評價日本食育基本法出台之後的效果,就會發現哪怕國家、專家、學者非常清楚早餐對於學習、工作的重要性,甚至不惜立法來去推動大家吃早餐,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但是如果能自己在家做早餐,往往能改善不吃早餐的習慣,而一天的學習與工作效果也會有明顯的改善。這就是每天一頓早餐的作用,裡面不只是一種身體需要的營養的供給,堅持下去的人會慢慢的發現,這是家的一部分。

就這樣每周一個不同的小任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實際上就已經改善了關於家庭食物生活的四個小習慣。雖然每一個都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如果這些小任務都能堅持下去,其互相之間也會產生促進作用。單單堅持了一個月,家庭食育就會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改善,如果又過了一個月,不知不覺又養成了新的小習慣呢?我相信終究會逐步達成我們期望的「優質家庭食育」。

我們接下來還會做什麼?

當然是分兩步走,一步是繼續開第二個、第三個家庭食育計劃的群,讓更多對食育感興趣的人開始#家庭食育計劃#!另一個事呢,就是和我們已有的群成員繼續探索如何把#家庭食育計劃#做的更好,能找到關於食物的更多可以改善的點,來去一起推動#家庭食育計劃#,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推薦閱讀:

泡和焯能去掉蔬菜中的農藥嗎?
自製蛋糕和麵包的香味從何而來?
食器進化論 | 兩千年前,它活在大漢,後來它被叫「Japan」
看到一些國家的人吃飯前會作祈禱感恩,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儀式么?
比較 Apple、Google 和 Facebook 三家公司美國總部伙食,各有何特色?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