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大戰2】入學準備不是提前教育

導言

在上期里,小芝麻帶著大家一探「幼升小」大戰,相信大家腦海中一定有許多的困惑和深入了解的願望。

本期內容是「幼小銜接」的第二波,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華愛華教授就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諸多困惑來解讀「入學準備」的講座精華,希望可以給諸位一些方向。

華愛華教授曾批評:

「大班幼兒的學習負擔過重!」

華教授亦呼籲:

「大班才開始入學準備已太晚!」

家長該如何是好?

Part 1 起源

目前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兩個誤區:

1、高考的競爭性學習壓力不斷下移,導致幼兒(尤其是大班孩子)壓力太大,這不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2、家長們認為,幼兒入學準備僅僅是知識準備,而忽略了對幼兒興趣的培養和感性經驗的積累。

以上兩個認知誤區是導致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大班兒童被競爭性學習帶去的壓力太大了,對孩子不利。幼兒園到小學,是人生早期的一種重要轉折,在這個時期里如果平穩過渡,它會對幼兒長遠發展產生積極效應,而讓孩子在這個時期里過早地體驗壓力與焦慮的話,對以後發展將會是極大傷害。

Part 2 什麼是「學前教育小學化」

所謂「學前教育小學化」,就是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提前用小學的方法來學習。「學前教育小學化」應受到批判與否定!這種方式會讓幼兒提前感到來自中考高考的壓力,而在孩子神經與心理尚未發育完善的情況下,提前感受這種壓力對成長是負面的,是極為不利的。

小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學習方式是很不相同的。

因此,對幼兒園階段孩子的培養,應該堅持從遊戲與生活中積累經驗和培養興趣,反對過早地對幼兒進行「填鴨式」的知識教育。

Part 3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巨大代價!

家長的疑問是,高考是具有競爭性的。現實是進了好的小學才能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考好的大學、以後才會有好的工作。家長會認為:我的孩子先學一步,入學之後不久,就可以領先一步,起點高一點,至少可以跟上進度,或者輕鬆一點。由此,家長會獲得一個結論:學前階段可以也應該緊張一些,這樣到入學就可以輕鬆一點。

我特別要提醒家長的恰恰是:要知道,越往後(入學以後)越緊張跟越往前

(提前到幼兒園階段)越緊張,是不一樣的概念!因為,「學前教育小學化」是有代價的,它讓孩子們付出了以下四方面的巨大代價:

1時間上的代價,犧牲了孩子們全面發展的機會!

因為這種超前教育會讓幼兒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非持續性的機械記憶上面,降低或未能培養出讓孩子能終生受益的品質,比如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技巧、個人運動的能力、動手操作的經驗等等。

2扼殺孩子自主性學習的興趣與熱情,產生「習得性愚笨」

所謂「習得性愚笨」,是指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過早的知識傳授、過高的學習目標、過多的負面暗示等等),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能感,對學習失去興趣和動機,並因此而喪失自信心,深信自己學習能力很差的時候,他就會懷疑自己,繼而產生自卑感、產生厭學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糾正,這種錯覺就會成為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孩子「越學越笨」了。這對孩子以後的長遠、後繼的學習是十分危害的。所以,對幼兒來說認識世界、培養興趣是重中之重。

3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因為剝奪了遊戲,就是剝奪了孩子的「心理維生素」。家長必須保證孩子接受足夠的「心理維生素」,遊戲體驗的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經常體驗積極情緒和體驗消極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大相徑庭的。孩子體驗積極情緒越多,將來他越陽光,人格越健全,而這個是早期看不出來的。

4超前學習產生的即時效應難以長久維持。

因為幼兒並不能記住這一階段所學的知識內容,相反他們對於遊戲的體驗卻能銘刻在腦海深處。超前學習是以犧牲學習的興趣、長遠的發展為代價的。而學前教育要為孩子的終生的、長遠的發展奠基,不是只看眼前,急功近利。

Part 4 重新認識學前教育的任務

提前學習違背幼兒的發展規律。

因為幼兒的學習特點是:直觀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幼兒的學習是一種基於直接經驗的學習。在幼兒園階段,兒童的思維發展是處於動作思維和形象表徵思維階段的。幼兒園階段的任務就是為幼兒的後繼學習和終身發展作奠基,這是一個準備的過程,但並不是一個提前學習的過程!

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途徑。

家長會問:「為什麼幼兒園的生活和遊戲就能為入小學做準備?我們只知道遊戲會讓孩子快樂,怎麼為小學的語文、數學做了準備呢?我帶他到外面機構去學是硬碰硬的語文數學,你遊戲怎麼是能做準備的呢?就看孩子在瘋玩半天,學到了什麼呀。我看不到他學到了什麼!但是,我帶他到培訓機構,老師教了什麼,硬碰硬看得到學了些什麼,很清楚!」這就是家長的疑問。

如何回答家長的這種疑問?

我要說生活、遊戲對學習發展有獨特價值!生活和遊戲中充滿學習!這種學習的特點具有潛在性和累積性,所以你會看不見摸不著。現在,我舉例來詮釋,幫助家長能看得見孩子的學習:

上課教數學,教按數取物,教用標準化工具測量,教均分,這些都看得見;但是孩子在玩的時候也有用標準化工具測量,也有按數取物,也有均分,等等,孩子在過家家這樣的角色遊戲中,均分行為很多。

比如兩個寶寶吃湯糰,拿了六顆珠子當做湯糰,就分成一人三顆在兩個小碗里;那如果三個寶寶呢,於是就又拿了個小碗,一人碗里是兩個珠子。這是不是均分呢?六顆珠子是不是在均分?

  還比如今天孩子玩拿橡皮泥做一個餅,一切二,分兩份;四個人的話,他一切四,分成四份。他的均分行為本身就在發展。

再比如,孩子拿了一堆小木塊,他們說這是饅頭,四個孩子坐在那裡就在分。那這麼一堆怎麼分呢?一個孩子說:「我來分:1、1、1、1…」一一對應地分,分出來也是均分的;另外一個孩子就嫌他慢,說:「來來來,我來分。」拿三塊給他,拿三塊給他……再看看還夠不夠,再拿兩塊……他在均分的過程中,已經會用估算了,他也在發展。

————————————————————————————————————

家長想想,孩子這些行動為小學做了什麼準備?他學習的潛在內容是什麼?慢慢他會知道,同樣大小,同樣數量,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的量越少,這是沒有人教的,沒人教,是他慢慢地感受到的。到小學老師教數學的時候,學除法的時候,老師說被除數就是被分的總數,除數是被分的份數,商是分下來的每一份的量。當老師在說這些的時候,有很多感性經驗的孩子,他的接受能力就強,老師就會誇他聰明。有的孩子糊裡糊塗的(對於以上除法),所以這些孩子,在回家後,家長就要去教,教的時候就說你怎麼這麼笨。

那些一聽就明白了的孩子,是豐富的感性經驗帶來的結果。相比之下,那些從來不讓玩的孩子就產生差距了。

因此,生活遊戲中的學習就有潛在性與累積性,是不容易看到的。孩子經常在玩,每天在重複,特別是生活,每天在重複,所以他獲得的經驗是長效的,因為這是在實際的運用中,是在真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解決實際的問題中,他獲得的經驗是持久深刻的,他獲得的知識是充實的!

一個好的家長,一定會陪伴孩子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發展!家長應該支持幼兒園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催促幼兒園教小學的知識。

Part 5 入學準備,應從知識儲備式的教育轉向學習品質培養

知識儲備式的教育轉向知識品質的培養是當今整個世界教育的轉向。因為知識的總量在不斷地增長,而獲取知識的能力會更重要,學習的品質更重要。學習品質真的能讓孩子走得更遠,所以,家長們,是時候了!應該自己來評估一下自己孩子的學習品質!

例如:

他是不是充滿好奇和探究?

他有沒有時間觀念?按時作息、按時完成任務,有條不紊?(學習的效率都在這裡面)

他學習時的態度,他是不是認真和專註?

他是不是對有些問題,能執著?是不是一弄就放棄,動不動就放棄?

他會不會很強烈要求讓自己來?

他是不是經常對一些問題進行假設?如:如果這樣會怎樣,如果那樣會怎樣?

他是不是會使用工具來解決問題(包括學慣用品)?

他會不會與同伴合作?

家長的側重點應該放在培養上述學習品質,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多方面內容。

Part 6 入學準備,包括家長的心理建設

家長們應做好的心理準備,很重要的一點是理性對待孩子間的差異性!包括:幼兒期建立學習常規的差異性,以及孩子學習起點的差異性。比如有的孩子平時閱讀多,識字多,沒有喪失學習興趣,沒有壓力,無形中他的起點就會很高,而且這不是急功近利拔高式的起點高。而起點低的,只要呵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長,那他也會上去的,所以不要一開始就攀比,不要把家長的虛榮心施加給孩子,這樣是不值得的。家長這種虛榮心給孩子帶來的壓力是很大的,孩子也會感受到。

如果你的孩子在高位就保持在高位,如果在低位,不要擔心,陪伴你的孩子,他會慢慢跟上來的。希望家長們都能不急功近利,幫孩子探索一條可持續性的學習成長成才之路!

家長萱媽留言:

記得2年前,我為孩子選擇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而彷徨時,我的幼師朋友建議我選擇公立幼兒園,因為公立幼兒園更注重行為習慣的培養,而好習慣才能陪伴終身。私立的則更偏向於「知識」的教學;再者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大多是科班出身,接受過系統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習,於是我們選擇了一所公辦示範園,進入幼兒園後,與我預期的一樣,帶班的老師非常專業,除了日常教學中注重孩子的興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線下也會及時和家長溝通,給予一定地指導和建議!

與此同時,進入幼兒園後,漸漸發現「學前教育小學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我的周邊也存在了各種雞血媽和牛娃,有時也難免會受這樣的氛圍影響,變得焦慮。縱觀我身邊的奔波於各種培訓班的家長朋友,大致有以下幾類:(1)有明確的目標,一定要拼搏私立小學而奮鬥的。(2)父母工作很忙,幾乎沒有太多親子時間,祖輩身體原因帶不動,只好送去培訓班減輕老人的工作量。(3)盲目跟風,大家都在學不甘落後。(4)為了培養孩子獨立性、自信心和學習能力!看了華教授提到的「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四大負面代價,我深深地反思,我的初衷有沒有違背我的孩子的自然發展?我有沒有把握好一個度?一一對照後,覺得很慶幸,我們目前參加的基本以興趣班為主,有的還是孩子主動要求學的,有的是我認為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的課程,倒也沒有著眼於要獲取多少知識! 事實上由於我的孩子是小月齡的孩子,又比較敏感,有比較重的分離焦慮症,一直到小班升中班,老師對她的印象是個存在感很低,文文靜靜,語言表達有點弱的孩子,於是在中班下學期我們在區少年宮報了一門「玩中學」,很幸運遇到一位很好的老師,孩子也很喜歡她,這門課不是單純的「填鴨式」教學,老師很會循循善誘地啟蒙,在遊戲中來提高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經過幾次課後,我的孩子經常成為班上得星星數最多的其中之一,這樣的鼓勵和肯定慢慢增強了她的自信心與存在感,經過一個學期的鍛煉,老師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她會主動舉手、積極思考、敢於表達了!這樣的突破正是我給她報興趣班的初衷!

我個人覺得家長如果能理性地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課程或者興趣班學習也未嘗不可,但是必須要重視的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每當我的閨蜜朋友來諮詢問報什麼學習班時,我總是建議他們先不要急著報班,先培養好習慣再去!古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這也是華教授指出的重中之重,這一點我非常地贊同並會繼續堅持!比如華教授提到的學習品質:她有沒有時間觀念?有沒有按時作息、按時完成任務,有條不紊?舉個小例子,我有一個習慣,會把她節假日一天的作息安排在本子上列出來,並告訴她一天有哪些安排和活動。有一天我身體不舒服在休息,她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去列計劃表了,用自己的文字和符號來規劃自己的時間,這時我豁然發現,家長的一些行為習慣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所以家長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幫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些才是伴隨他們一生的財富,現階段拔苗助長式的提前小學化需要有個「度」,拒絕「填鴨式」知識教育,多多陪伴孩子一起遊戲一起成長,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以及遊戲中的實踐遠超越課堂上獲得的知識來的長久和深刻!我的堂姐曾經分享給我一個她的經驗,她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從來沒有過填鴨式的教學,而是在各種遊戲中來學習的,比如:他們倆會一起以海為主題的畫畫,各種相關的東西用中英文標註,還可以發揮想像編故事,期間還會穿插一些天文地理知識!孩子玩的興緻勃勃也學到了很多知識,開拓了眼界!

非常高興可以學習華教授的理念,就像一盞指路明燈,指引我堅定目標,認清問題關鍵,我會按照孩子自身的特點,按部就班地進行幼小銜接,陪伴孩子一起探索一條可持續性的學習成長成才之路!

下期預告:

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歡迎留言,也期待下一篇《未來教育的趨勢》能夠給您帶來更多思考,為孩子選擇最好的教育方式!


推薦閱讀:

心窮的父母,撐不起孩子的未來【光譜幼教推薦】
寫好作文的方法
【520特輯】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一)?
超級實用的幼兒園課前活動手指操、律動操,看到的都收藏啦!
父母懂點心理學|通過畫畫解讀孩子心理

TAG:幼兒教育 | 幼兒園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