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國內做金融理財卻越理越少了?(原創)

理財投資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參與過。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從來不做理財投資。那麼其實我想說並不是你沒有買股票,基金,債券這些理財產品就沒有做理財投資了。你發了工資存在銀行里,其實也是一種理財投資。活期定期儲蓄也是一種理財行為。你購買的房子有商品自住的功能,但是隨著房子價值的變化,這其實也是一種投資。你投資了你朋友的企業,擁有了該企業的股權,那股權投資就出現了。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民眾財富迅速積累,當萬元戶已經不值一提,大步邁入小康社會的時候,民眾的理財需求越來越旺盛,不僅僅是為了抗通脹和保值。更多的是想通過理財投資使手中的資金能穩步的升值。有需求就有供應,近年來國內的理財市場方興未艾,紅紅火火。各類理財產品花樣頻出,層出不窮。無非是為了迎合投資者的各種需求。那麼這麼多的理財產品真的可以讓投資者做到穩步增值嗎?

  論投資規模最大的理財產品應該是銀行的定期與活期儲蓄了,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存款規模均達到了10萬億以上。所有中小型銀行相加的數量那將是百萬億級別,遠超股市,債市的體量。但是近來年投資銀行定活期的客戶普遍在減少,其一是國家一直在降息,利息收益太低大幅削弱吸引力,其二是理財市場有了更靈活的選擇,導致了客戶的配置分流。

  如果論投資群體最集中,最廣為人知的理財產品那一定就是股票了。上億的股民體量,絕對笑傲於全球投資界。從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600651)在南京西路1806號靜安證券業務部正式掛牌買賣,至今整整30年了,30年一切都發生了巨變。不管從股票數量,發行規模,交易方式,股民結構,還是監管體系都先進科學了許多,但是人們說起財富浪潮還是會說起92年的股市造富效應,而幾乎沒有什麼人認為現今的股市能讓人產生多大的誘惑力。這足以說明這些年的股市發展並沒有讓民眾賺到多少錢,大家對此頗為失望。許多人還在裡面損失慘重,苦不堪言。股市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性讓遊資,券商,QFLL,上市公司賺到大錢了,股民卻慘虧,久而久之股市就變成了散戶與莊家的對賭平台。因為這些群體並不是專註於經營上市公司的業績及估值。而是怎樣想辦法讓散戶抬轎子,自己高點離場,等跌下來了再低價買回,高拋低吸來回操作。吃苦的就是後知後覺的散戶朋友了。再加之散戶的心態不夠好,投機心態遠大於投資心態,導致行情差一點的時候頻頻套牢。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定律:七虧二平一賺。70%的投資者是虧損的。這樣的市場格局下投資者怎可能穩定保值增值呢。

  再看私募基金與信託,這類應該算是投資界里高大上的產品了,投資起點較高。中產階級是主力軍。2011年4月國家頒布地產政策「國十條」一下堵住了銀行給房地產業的貸款口徑。房地業又急需資金護盤那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以房地產為標的的私募基金和信託的產品橫空出世。以12%到15%的年化收益大肆吸納投資者的本金,轉而通過私募公司管理的有限合夥基金投向了各個房地產企業。所以2012,2013年的樓市在沒有銀行資金的介入下仍然一片紅火原因就是社會資金通過房產私募基金進入了房地產企業。信託同理,只是套了信託公司或者券商資管的殼,原理是一樣的。

  但是後面也是頻頻暴雷。一大批私募公司挪有客戶的資金或自我享受或直接跑路,或者操作資金池龐式騙局,或者關聯交易自己給左右倒右手的給自己融資。或者風控不嚴,介入了品質差的項目,導致了客戶資金的未及時還付。一系列的負面事件使得市場對私募基金的主觀印象十分惡劣。正因如此,中國基金業協會才三令五申的提示風險,和連續出重拳整治私募市場。最直接的體現是8月1號8000餘家私募公司被吊銷管理人牌照和7月15號正式實施的募集管理辦法。但是之前相當多的在私募基金上虧損的投資者,他們的維權之路仍然漫長。

  P2P不用講了,大家從各大媒體上了解的很多了。這個也是金融騙局的核心重災區。太多公司暴雷和太多公司關閉,其核心是資金的監管沒有到位,或者根本沒有資金監管,挪有資金和做資金池也是公開的私密。互聯網金融絕對有它的市場也有它存在的必要,只是運營者太過急功近利,監管層也沒有適時的介入承擔監管的責任,還有一個核心點就是投資者的不理性,早期年化24%的產品都有許多人投.試想這個融資方的融資成本得多高,做什麼生意會有這高的利潤呢。投資者以利息高低為投資導向的理念也誤導了許多的P2P公司,大家為了互挖客戶紛紛拉升收益。覆蓋不了了只有跑路。經過一系列的整頓我相信會有大一批不合規P2P公司會刷下去,屆時互聯網金融才能說真正到了春天。

  至於其它槓桿性的理財產品,包括貴金融,期貨,文交所及石油,,瀝青,人蔘這類商品交易所等等。項目不是對賭就是高風險性,槓桿有它的好處但是也放大了風險,在風控沒有做足的情況下,進入這類市場無異於虎口拔牙置身險境。像早期的股指期貨被戲稱為股民絞肉機就是這個道理。還有3M,郵幣卡這類的項目說穿了就是金融傳銷,有人會賺到錢,但是他的錢是後來者交的學費,沒有人接盤的時候就是爆倉的時候,更是談不上什麼穩步升值之類的。

  上面簡明扼要的分析了投資市場上的一些投資品種,就是想告訴大家要實現穩定的保值增值,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做好資產配置。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及承受能力選定做哪種產品。不能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科學的配置能有效的降低市場風險及把握投資機會。要解決文章標題:為何理財越理越少的問題,其實最重要是心態要擺正。修鍊專業的投資技巧,而不是投機。且接受較低的回報預期。現在經常有人提及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其實高過國債收益的理財產品均是風險的。無可能固定的了。國債代表著國家的承諾,幾乎無風險,高過它的收益均是風險投資了.

  現在實體經濟不景氣,實體經濟是金融產業的載體,這個載體動蕩了,還追求過高的理財收益是不現實的。像國外都負利率了。所以我們每年能有5個點的回報就相當不錯了。因此投資者的心理預期千萬不可過高,畢竟收益是與風險成正比的。正如巴菲特的名言:保住本金,保住本金,還是保住本金。(後期筆者將詳細的剖析每個理財產品,敬請期待)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前海大時代DSD0755。前海大時代-互聯網+金融服務第一品牌。金融業的5某同城。360dsd.com

推薦閱讀:

TAG:理財 | 股票 | 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