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重所有真誠的自媒體
又要有一波自媒體人跳出來跟「自媒體」劃清界限了。
原因是,keso老師在近日的推送文章《內容創業這把虛火》里,將作為個人寫作者的自媒體,向著斷頭台的方向推了一把。他認為,「自媒體很可能就是不負責做深度調查,但可以發軟文的媒體,不負責平衡,但可以收費誇收費咬的媒體,自媒體就是底線更低的媒體。」
其實,在過去的兩年里,自媒體的底線並沒有抬高多少,唱衰自媒體也依然是一種政治正確。
為什麼兩年過去了,keso口中的這類自媒體依然沒有死掉?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互信系統。所有的變現方式,都是一種信任,而他們跟廣告商達成了互信。
在他們眼裡,訂閱用戶只是一個數字,數字越大換來的收入越可觀。就像一方蓄水池,路轉粉是流入,粉轉黑是流出,池底太高只會限制最大容量。
而且,作為個人寫作者,自媒體這頂帽子可以讓他們不羞於賺錢,做一個像羅胖一樣的自媒體,沒太多限制,也少了顧慮和抗拒,收入自然也是衡量他們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
如果他們討厭郭敬明,卻又喜歡羅胖,我沒什麼好奇怪的。他們不是在給信任定價,而是在透支信任。
真正優質的自媒體——他們並不將自己稱作自媒體——是和訂閱用戶達成信任。這種信任當前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讚賞」。得益於小額支付和移動支付的便利,用戶樂於「讚賞」他們支持的內容生產者。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內容生產者」,而非「內容」。
陳序在《主編死了》一書中曾寫道,
「偏好選擇和議程設置仍然是傳播過程中的核心機制,仍然需要代理,只是代理方式不再是購買工業化媒體的服務,代理人不再是主編。」
這種代理關係,在陳序看來就是由用戶「賦能」而形成的一種「信託關係」。
作為去中心化的產物,自媒體這類「內容生產者」其實扮演了信息聯結的「中繼器」。而跟廣告商達成的互信系統,顯然沒有與用戶達成的互信系統更堅固。
套用keso老師的一句話,我尊重所有真誠的自媒體,他們值得信任。
作者i小築,關注影視流媒體,微信公眾號xiaozhu-shuo。
推薦閱讀:
※好的自媒體文章排版,需要注意哪幾個方面?這幾個點要協調好!
※頭條訓練營:視頻標籤隱藏的含義?
※新浪微博自媒體怎麼認證
※內容變現的付費閱讀模式
※如何看待自媒體讀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