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21
一代權臣傾朝野——噶爾家族之賢者祿東贊
公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其子貢松貢贊早亡,未能繼承大統,其孫芒松芒贊繼位,因其年幼無力主持朝政,以噶爾·東贊域松(漢史稱之為祿東贊)為大相,掌控吐蕃所有軍政大權,自此吐蕃歷史上第一權臣家族噶爾家族正式走上歷史舞台。其後五十年,噶爾家族內控君王,政令皆出於一門;外拓疆土,使諸羌俯於階下,一時之間噶爾家族權傾朝野,獨控吐蕃。
松贊干布時期的吐蕃雖然強盛,但是廣大的疆域內各種勢力依舊是暗流涌動,各個部族之間時有摩擦,導致他不得不在吐蕃境內時時巡視,以他的威望和權勢彈壓各地氏族,這也導致文成公主入藏十年間和松贊干布生活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三年。現在松贊干布去世,吐蕃需要另一個強權人物來掌控全局,這個重任就落在了祿東贊肩上。
公元652年,後藏及阿里地區「洛沃」和「藏爾夏」部落反叛,祿東贊帶兵將其平滅。初步穩定住政局後,祿東贊開始整頓吐蕃稅務,制訂了「牛腿稅」,對吐蕃治下的蓄牧地區加強控制和稅務徵集。祿東贊又於公元654年建立了吐蕃盟會制度,以定期盟會的方式召集各部首領議事,並以此方式平衡各部落的利益訴求。同年又組織了吐蕃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戶冊制度,明確治下民眾數量,以便於調控稅收與勞役。其後三年,祿東贊巡視各地,強力推行他頒布的稅收和律令,彈壓反對勢力,終於將因松贊干布去世而引起的反覆消弭於無形。
雖然初步解決了吐蕃的內政風波,但祿東贊深知吐蕃國內各派勢力的裂痕遠遠沒有彌合,只有不斷的對外擴張,才能將所有勢力都綁在吐蕃這架戰車上,不使之離心離德。
吐蕃王朝對外征戰的規則與漢地不同,征伐所得土地疆域歸贊普所有,贊普有權將其封賞給有功之臣,征伐所得浮財(金、銀、牲畜)歸將士(領兵貴族)所有,所以對外擴張符合吐蕃所有貴族的利益,這也正是吐蕃王朝屢屢對外用兵的原動力。
祿東贊在國內推行他政令的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帶領吐蕃擴張版圖。在征服了象雄之後,吐蕃版圖除了南方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為天竺、泥婆羅外,其他三個方向均為唐朝的疆域,而喜馬拉雅山南炎熱潮濕的氣候是吐蕃士兵難以適應的,所以吐蕃向南用兵從來都是淺嘗輒止。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應的分別是唐朝的四川盆地及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和安西四鎮,其中前去東方的道路山川阻隔,且直奔漢中腹地,除非是吐蕃想滅亡唐朝,否則難以討得便宜,所以出兵東進斷不可為;吐蕃向西毗鄰唐朝安西四鎮(于闐、碎葉、疏勒、龜茲),安西四鎮地處大唐與中亞各國交通要衝,控制了安西四鎮無異於就等於控制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上流動的物資將會變成令人吐蕃貴族瘋狂的財富,但西域同樣也是唐朝的心腹之地,斷不會拱手讓與吐蕃,如果兩國在西域交兵,那麼誰佔領吐蕃北部的青海地區將擁有巨大的戰略優勢。佔據了青海地區向北可以擠壓唐朝在河西、隴右的勢力範圍,進而威脅河西走廊,打斷唐朝對安息四鎮的支援;向東可直接威脅關中平原,動搖唐朝的根基,並且佔領了青海湖周邊的牧場可以為吐蕃軍隊就地解決後勤補給,使吐蕃在和唐朝的作戰中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於是一個龐大的計劃在祿東贊心中漸漸成型,欲取西域必先拿下青海湖周邊的牧場,而生活在這片地域上的吐谷渾、白蘭諸羌各國將是他刀鋒下的第一批羔羊。
推薦閱讀:
※【政治|第2期】從國家監察機構的設立回看孫中山五權憲法中的監察思想
※向劉邦投降的子嬰到底是誰?
※【民國人物小記之一】 與城共亡劉茂恩
※為什麼劉邦和朱元璋能成為布衣天子?
※「八年抗戰」為何要改為「十四年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