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注重學習,眼裡就會看不到孩子
文/叢綠
一
朋友談到自己認識的一個中學生,非常喜歡街舞,很想去學一學。但是他的學習成績比較一般,家長希望的是怎樣可以把成績提上去。
「有沒有可能讓他爸媽和他聊,如果這學期的成績能提高到某一標準,可以允許他暑假去學?對於一個初三的孩子還有時間去做這個嗎?」
我想起女兒小時候,為了應對她的一些行為,我採取了「順水推舟」的方法。我發現,如果不讓她做什麼事,她往往偏偏要做;假如順水推舟,使勁鼓勵她去做,並且還誘以金錢、物質或外在獎勵,她往往就會很快放棄。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簡單道理:被給予外在的獎勵,往往會使一個人很快失去興趣,所做的事就成為苦役。
這就是為什麼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濫用金錢、物質或其他外在獎勵的緣故,因為這些獎勵會毀掉本質的興趣,使事情變得索然無味,只像一種交換行為。
而我們對孩子的支持,應該是出於愛,而非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因此,我對朋友說的是:
獎賞和懲罰是一個道理,不應該作為交換手段。如果讓這個孩子去學舞蹈,和他談的也應該是:「爸爸媽媽都愛你,我們希望你過得開心,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可以支持你暑假學一下。但是這個階段課程學習對你也很重要,所以你自己平時也要用功。」
我們尊重和理解孩子,孩子慢慢也同樣尊重與理解他人,並且找到自己的方向。當然這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
做人是第一位的,否則就像這次北大弒母的學生,即便學習成績很好,考上了北大,結局也不過如此可嘆。這是家庭教育出現嚴重缺失造成的,不光是這個學生自身的問題。
二
自2007年開始,在日常工作、學習之外,我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向了兒童和青少年教育領域。所以在讀心理學研究生時,我最初選的專業是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這方面的書讀了多少,也沒有仔細統計過,只知道近些年很多開支,都花在了這個領域的購書上。由此也熟知了國外因教育理念不同而形成的各大門派,恰如高手林立的武林:
比如基於魯道夫·德萊克斯和阿爾弗萊德·阿德勒理論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S.T.E.P.父母效能培訓」、「正面養育」、「積極養育」這一門派;
比如基於行為矯正法原理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正面養育課程」、「回應性養育課程」;
比如沒有特定理論基礎但奉《聖經》為權威的教育理念,以詹姆斯·道布森「敢於管教」書籍和視頻為代表的教育理念;
比如海姆·吉諾特博士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會說」;
比如基於托馬斯·戈登博士理論的教育理念,發展而成的父母效能訓練(P.E.T);
基於不同的理論,還出現了「正面管教」導師、PET國際認證講師等養育課程的「資格證書」。
目前流行於我國的教育理念,如「愛和自由」、「正面管教」、「無條件養育」、華德福教育等,多是從國際上的各大門派衍生而來的,其核心就是要將愛、理解和尊重貫穿於整個教育的過程中。
這樣的理念說起來容易,真正實踐起來困難重重。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教育理念中,自上對下的愛、理解和尊重是比較缺乏的。人們重視的是服從、聽話、有出息和光宗耀祖,他們的父母以前就是這樣養育他們的,如果沒有自覺主動的反思和探索,一個人將難以打破生命傳承的怪圈。因為,誰都無法給出自己從來不知道、更不具備的東西。
三
這些年我回答過很多很多教育方面的諮詢。大多數父母,尤其是家有中學生的,最關心的問題,往往都是孩子的學習和成績。
這種情況也無可厚非,因為在現行相對單一的考試選拔制度下,很少有人能夠不被吸進這個漩渦;而且在目前的中國,考試和成績還算是相對比較公平的評價方式,至少使普通人的後代也能有改善命運的機會。
即便在其他教育先進的西方國家,考試也是重要的選拔方式,學生們也承擔著相當繁重的學習和課業壓力。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孩子們承受的學習壓力,而在於父母的情感和態度——父母究竟是把學習成績,還是把孩子本身放在第一位?對孩子有沒有給予足夠的愛和支持?
太多的傷害與挫敗並非來自於學習本身,而是源於父母自身難以紓解的焦慮、虎視眈眈的催逼和看到成績不如意時的激怒。
近日北大弒母案嫌犯吳謝宇,被警方懸賞追逃。警方描述:他以異常縝密的手段殺死了自己的母親。他將屍體用塑料包裹了數十層,並在每一層縫隙中,放入了活性炭吸臭;他在房間內安裝了監控,並且連接電腦,能用手機監控現場情況;他帶著母親的手機,以便及時回復他人簡訊。其母謝天琴遇害,是在2015年7月11日,但在7個月後的2016年2月14日才被發現!
在吳謝宇的同學、朋友與老師的回憶中,他是一個成績異常優異、有著清晰人生規劃的瘦高個男生。網路上有關他的痕迹,幾乎均與表彰有關。他熱心幫助同學,被稱為籃球界的「籃板大師」,開朗而自律。
幾乎所有忍心下手弒殺父母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極度的精神虐殺。我們不知道這個優秀的男孩身上曾經發生過什麼,但與他來自同一地域、同在北大讀本科的校友在「知乎」寫道,自己從上高中起就想好了,以後離老家能多遠就多遠,以便遠離自己的母親,因為母親曾百般逼迫他的學習,「讀書時候,我一般都挺早睡的;後來我媽聽說了什麼別人家的小孩12點才睡,於是怒了,說我以前偷懶,要趕緊補上,連續不讓我晚上睡覺。我家裡我書桌是和我的床在一起的,她就在我床上睡,我在書桌上通宵。第二天還要去上課」。
最後,他還說到:如果吳謝宇真的是兇手,能讓某些中年婦女少壓榨一些孩子,也算是這個恐怖事件帶來的一些益處了。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在發生了此次人倫慘劇的今天,這句話尤為振聾發聵。
這也是我後來將自己的研究生專業,調整為婚姻家庭與親子教育心理學的重要原因。
沒有健全的家庭關係和親子教育,就很難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將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規律和心理過程研究再透徹,又如何能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況下,使孩子們得到良好的教育與發展呢?
四
我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微信上一個字一個字,陸陸續續輸入了上萬字的內容,試圖幫助一個陷於學習焦慮的母親。
是的,焦慮的首先不是孩子,而是母親。
母親一直對孩子的學習管得很嚴,孩子也很爭氣,學習成績讓她很滿意。但是,到了初三,壓力總爆發,孩子抗議自己成為母親的工具,僅僅只是一個「學習工具」,所以以輟學甚至自殺作為威脅。
儘管我不認識這對母子,但他媽媽只說了幾句他的情況,我就明白他是一個非常早慧、懂事的孩子,他只需要從母親那裡得到理解和愛,自己就能夠做得很好。但是,母親由於自身缺乏安全感,非常焦慮,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績過於重視,反而忽略了真正的愛的表示。
們之間,無條件的愛是非常困難的,很少有人能夠得到,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因愛缺失而帶來的情感創傷。
我對這位焦慮的母親說了很多很多,不過概括起來也無非這麼幾點:
一、孩子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他出現的過激言語與行為,是由於多年積累的壓力導致的崩潰。他可以面對學校的壓力,但無法忍受最親的人給予的情感逼迫。對一個孩子來說,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父母看重的並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學習成績或其他外在表現。
一棵小樹的成長,需要土壤、空氣、雨露和陽光,但真正的成長,來自於這棵小樹內在的本質,假如沒有外界的干擾,這棵小樹就會自我成長為大樹,這是它的內在力量。生命的本質就是成長和行動,心理學的實驗也已經證明,沒有哪個被試能夠忍受三天時間躺在床上無所事事。
有情感做支撐,每個人都會煥發出巨大的動力和能力。
二、真正有問題的反而是母親,她現在要做的就是處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從內心裡調整心態,盡量真正接納孩子。母親對學習和成績看得太重,反而看不到孩子,她需要有耐心地給孩子愛和關懷,真正能夠支持他。
當我們使勁抓著手裡的沙子時,它滑得很快,留不下多少;但是當我們鬆手,平放,沙子反而會躺在手上。
放手,給孩子支持,他自己就會學好。學習對他從來不是問題,母親的態度才是關鍵,只要給孩子愛、理解和支持,對於他來說就有足夠的力量來面對外界。
三、從MBTI的性格類型來理解,母親和孩子類型非常不同。
就我簡單的判斷,在溝通方式上,母親更偏重於S型(感覺),而孩子更偏重於N型(直覺)。一般來說,S的人喜歡具體、實在的內容,而N的人更喜歡探討一些抽象而富有想像力的話題,所以S的人會覺得N的人不切實際,想得太多;而N的人會覺得S的人缺乏雞毛蒜皮,不夠深刻。
這種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果不能相互理解與尊重接納,本來就容易產生矛盾,而孩子本身又比較早慧,所以往往需要承擔更多,有的時候會承擔母親的很多情緒。
這麼敏感懂事的小孩並不常見,所以我對他充滿了深深的關心和憐惜,我知道他如能順利度過這段時間,就會發展很好,他長大以後也會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我在給他的短箋里寫道:
「母親破壞了你們之間本應存在的信任和親密關係,這個責任不在你。我想說的是:理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來自於情感和心靈方面達到同樣的高度和共振,所以我們不能期望很多人理解自己,但隨著成長,我們可以試著去更多地理解別人。我一點也不認為你有心理問題,你需要的是愛、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所謂的解決心理問題。好孩子,拿出你的勇氣來,面對這個世界,它不夠美好,但如果我們不能使別人美好,那就盡量使自己美好和強大!」
母親同樣是個富有成長性的媽媽,她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給我的微信中,她寫到:「我的教育是捨本逐末的。孩子目前的狀況是青春期,與我的親子關係差,是缺乏愛,但我想更重要的價值觀。我給孩子灌輸的是成功,是好大學好工作掙錢。孩子只能把自己當成實現這些的機器,但得到這些又能怎樣?孩子這樣問過我!我昨晚與孩子一起看電視,我在一邊看書,讀幾句書中描述現在傳統教育的生搬硬套,孩子共鳴。我很享受這種時光。而原來孩子整晚將自己關在房間趕作業,三小時後開門讓我簽字。」
母親不斷地反思自己,「在那些把原本優秀的孩子折磨成病態的家長中,我看到了我的影子。急功近利,只為成績名次,孩子淪為學習機器,出現各種偏差行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情懷和愛。向善,良知,寬容,同情心,這是孩子成為一個人必須的,也是感知幸福的源泉。」
我相信,作為一個能夠及時反省的人,她一定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母親。
五
前段時間,我接受衢州二中周旭榮老師的邀請,去那裡為幾百位高二家長做了一次報告。
儘管我談的主要是孩子們未來面臨的職業發展趨勢,以及未來人才發展需要的幾項重要能力,但我還是將題目定為《我們今天如何支持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我用了一定的時間,談到從家長的角度如何引導孩子的學習,使自己能夠在孩子的成長中提供有效的支持。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給孩子提供最安全、踏實的心理支持。
我認為,不管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面臨學習的問題,孩子們的壓力都很大,這種壓力來自整體的社會環境,如果再不能在父母這裡得到安全和保障,那他們的確是壓力巨大。
不要說那些拚命催逼孩子,甚至考得不好就威脅、責罵的孩子的父母了,即便那些接受了鼓勵和表揚做法的很多父母,也往往並不清楚怎樣才是正確的鼓勵和表揚。比如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兒子,你很棒,媽媽知道你非常優秀,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夠做到!」或者類似這樣的話。
可是孩子聽了會產生怎樣的心理?他的壓力會更大!因為他承載了家長對他更大的期望。優秀,很棒,肯定能做到,但是萬一做不到呢?有期望就會有條件,就需要這個人千方百計滿足這些條件,這就會產生畏懼失敗的感受和心理壓力。而一個人之所以會失去創造力,老實平庸,就是因為他在成長中積壓了太多的畏懼感。
作為一個有很多缺陷的母親,我自己就親身經歷了女兒學習導致的問題。
女兒現在才上二年級,可是已經感受到了學習的壓力。有一天晚上寫作業時,她忽然哭起來。問她為什麼,她說明天要語文考試,而覺得自己默寫不好。
我們平時在學習上並沒有給她太多壓力,除了完成作業,沒有任何額外的學習任務,想的是等她大一些了再抓一抓學習。不過我們還是對她有要求的,希望她能考到班級前五名,因為覺得這樣會提高她的自信心。
現在孩子出現了這樣的情緒,我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整天和別人討論教育的問題,而自己卻沒有很好地顧及到孩子的情緒,所以我覺得非常慚愧。
我安撫女兒:「你這次考個30分怎麼樣?媽媽對你的最高期望是30分,考過30分回家就打一頓好不好?媽媽可是你堅強的後盾。」
女兒說:「我才不要考30分,太丟人了!最低的同學也能考50分。」不過她的心情明顯就好起來了。
此後每次她考試,我都會重複這樣的話對她,我們會笑笑鬧鬧地說一陣,然後她開心地去考試。要是偶爾哪一次考不好,她就會拿出測試卷,說:「看,如你的願了,考了70分。」而過去,有幾次她甚至隱瞞自己考得不好的成績,恐怕回家之後被批評。
我想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做他們最堅固的後盾,讓他們在心理上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地去成長、發展。
我們降低期望和要求,盡量無條件地接納他們,並不意味著他們就不上進了。事實上就我女兒來說,她的成績反而比以前更穩定,因為她非常安心,不恐懼,所以就很放得開,反而學得會更好。
每個人都需要來自父母的支持,這是最強大的力量,讓一個人可以沒有任何畏懼地放飛自己,打開一切的可能性,從而去創造和嘗試更多。
所以,我想我們對孩子的鼓勵應該是這樣的:「孩子,你只要努力了就行了,至於成績,相比較付出的努力不是最重要的,不管你學習成績怎麼樣,我們都是最愛你的,會是你堅固的後盾,你只需要放心做你自己該做的事就行了。」
不必強調他優秀,因為他放心了,舒展了,安全了,自然就會展現自己的優秀。
魯迅先生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寫道:「只能先從覺醒的人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今天,這句話依然令我們動容。
也許,教育的本質意義就是,能夠幫助一個孩子,解放心靈,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叢綠心靈教育,作者系國家生涯規劃師,中國職業規劃師,職業規劃與生涯教育培訓師,職場心理、生涯諮詢與青少年教育專欄撰稿人。致力於個體的自我探索、心靈成長與生涯規劃,從而達致自由和諧的生活。
微信號:conglv2
推薦閱讀:
※生涯規劃,為什麼說這事這麼有意義
※演算法工程師能力素質模型,看看還有哪些是你該努力的地方?
※收到一筆遠超期望值的獎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0天準備速成的輔導員,1年的工作心得
※金融職業生涯從養成這幾個好習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