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探測與偽裝

廣義上的模因是指一切可以被傳遞的信息,反應文化情況的(狹義的)模因僅僅是廣義的模因的一個子集。人們會通過一個人、一個組織外在的模因判斷他們的可能的潛意識中的思考和認知模式等,甚至可能通過這些模因得到這個人或群體的短期的意圖。因此,在必要的條件下如何探知別人、偽裝自己,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不可不察也。

首先要提到的是模因的探測。這就是通過一個人或群體的所能夠向外傳遞的細節信息所表現的一些特徵,推測這個人/群體的內在的東西。對於個人的模因探測的一個例子就是遍佈於美國的各種徵信體系。負責收集那些個人的信用情況的人,他們要考慮的遠不僅僅是某個人是否有拖欠的貸款,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事項:這個人的網購的商品類型,這個人的社會關係,這個人在網路平台上的言論情況等等。也就是說,即使某人在facebook上無心地說了一句並不是什麼很刺耳的話,也可能被模因收集者注意到,然後打上一些莫須有的標籤(例如「娘炮」「沒有團隊意識」等),接著就是推測此人不誠信。很顯然,一旦被下了這個結論,這個人將會在美國社會寸步難行。例如在找工作和申請貸款的時候,這個人就會因為隨機的一個模因而被視作二等公民。更使人不可接受的是,這些徵信機構的判定標準通常是保密的。我相信,這些模因探測者在未來幾乎一定會將某人的幼兒園中的表現和此人的信用記錄掛鉤起來的,考慮到大數據和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最近發生在飛機上的事情。link一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在飛機上演算數學方程時,被鄰座視為恐怖分子,最終導致飛機返航並使自己被「帶走調查」。考慮到DHS的哲學—— If you see something, say someting ——這會使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成為模因探測者,並會導致那些僅僅是看著不太像正常人的人會被當做潛在的威脅,更多的人會被「查水表」,僅僅由於別人對你的模因的懷疑。同時要知道,美國的司法體系絕不僅是記錄了每個人的被定罪的事實,還有你的被逮捕的記錄(即使沒有被定罪)。這使得人們又有了一個通過模因而貼標籤的工具。通過這兩個明顯的例子,可以推斷美國可能在未來變為一個道路以目的國家,即使名義上還有一個三權分立的體制。

對於模因,有矛就有盾,有探測也就有相應的偽裝。戰略欺騙就是典型的大規模的模因偽裝。在諾曼底登陸前夕,盟軍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故意在多佛爾(Dover)設立一支編製齊全的假部隊,並使得這些人擁有和真實情況幾乎一樣的基礎設施和裝備——假機場、假飛機、假坦克、假大炮,甚至包括坦克留下的履帶印,所有你能想到的應有盡有。而且,盟軍還設立了不斷進行無線電通信的假司令部,德軍根據這些無線電信號就可能信以為真。由於多佛爾距離法國的加來(Calais)是最近的,這使得德軍誤認為盟軍的登陸地點在加來而不是諾曼底(Normandie)。這一舉動使得登陸部隊的壓力大大減輕,直接導致了戰役勝利。在這個例子中,盟軍給德軍看到的一切信息都是廣義上的模因,考慮到信息客觀上發生了傳遞。要想給自己在文化上和認知上偽裝自己,就需要知道:1.探測者所關注的各種模因的類型 2.探測者對於模因的認知模式,也就是什麼樣的模因會與什麼樣的推測結果聯繫起來。

舉個例子:

在飛機上的經濟學家這個例子中,應該意識到,在普通人的認知里,演算數學方程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一件「正常」的事,若需偽裝,則應極力避免這樣的演算。若必須這樣做,則最好把數學符號偽裝在一些大眾雜誌當中進行演算——在多數人眼裡,看這些雜誌才是飛機上的「正事」。

大數據時代,情報戰就在每個人身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中怕死的美軍能夠擊敗不怕死的日軍?
試圖暗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一)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1
#6.Day of Infamy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六)奔騰小馬山之戰 01

TAG:美國 | 恐怖主義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