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追問|智慧中國科技,跑哪兒?

中國智慧智力科技,跑哪兒?凝結勞動人民智慧中國科技,為何只剩廉價勞力者?毋庸置疑,目前中國技術能力,在世界上沒太強競爭力。但書中又常讚美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建國後突飛猛進的科技水平。為何產生這種矛盾?怎麼出現這樣落差?曾掌握較高技術學習能力的中國工人,如今怎麼就變成了被人嗤之以鼻廉價勞動力?

中國何時喪失技術學習能力?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從蘇東國家引進技術,學會並消化吸收。六十年代,赫魯曉夫撕毀合同撤退專家,中國把眼光轉向西方,五年(1963-1968年)引進了約3億美元共84個項目裝備。七十年代初期(1972年)開始「四三方案」引進項目,也學會並消化吸收。到了洋躍進階段,出現消化不良。再到全面改開搞時期,所引進技術學不會也不想學。開放前時代引進技術主體不是企業而是工業部,而且技術消化吸收沒有任何奧秘,就是讓國內最具有學習能力的人群去引進和實施技術項目引進。開放後時代,市場換技術口號震天價響,而且高度神秘化秘密化!

業主制招標制排斥性問題嚴重性與影響。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喪失技術學習能力?大體從出現信託公司時,如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成立後,引進儀征化纖項目,從此就不學技術更不別說創造技術。核心放在如何引進好技術好產品快速佔領國內市場,獲得較優越市場地位獲取最優厚利潤,時間就是金錢!吳敬璉教授至今還在鼓噪自主技術要不得,很危險!

七十年代末,地方投資饑渴機會主義情緒被激發,鳥籠經濟主張被邊緣化,地方政府公司化態勢逐漸形成,計劃經濟宏觀配置效率機制被破壞殆盡。地方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行為模式近似於市場企業家,並由價格引導決策,追逐投資最大化市場佔有率最高,以實現財稅收入同步猛增,充分彰顯馬克思生產無限擴張趨勢。

真正讓中國徹底喪失自主技術能力罪魁禍首是「撥改貸」政策,無條件要求技術開發機構企業化,並且沒有任何過渡期就完全自負盈虧,否則喪失生存資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成了技術研究機構下海整體化過程,原技術研究機構多數轉型淪為外國產品中方代理,工程師化身為小買辦,比較醒目即中科院計算機所催生孵化的聯想買辦集團。

如果只是聯想,可以說是某些人所為,當所有研究機構都選擇這類轉型模式,那就是制度機制與目標偏離問題。從此,中國技術研發成了一個永遠無法實現自負盈虧的行當。政府財政兜底,是唯一活路。倘若一個企業來研發新技術,就相當於要求「自帶乾糧」去挑戰挑釁全球壟斷跨國公司優勢。賭咒發誓說要破除對外技術依附性,大力發展自主技術!誰來落實呢?政府還是企業?目前技術創新是一個標準的公共產品,技術創新計劃需要財政兜底新技術研發機制!研發新技術有哪些前提或者限制條件,又有那些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需要總結。(徐鮮梅摘載,詳見老田:《凝結勞動人民智慧的中國科技,如今為何只剩廉價?》)

推薦閱讀:

有哪些聽起來很普通的東西實際上很高大上?
我們究竟能否穿越到過去?
由中國建造的馬來西亞最高建築,有何奇特之處?
阿里巴巴在全球7地成立研究中心「達摩院」|平方財經
蘋果iMacPro正式開賣,10核版最高售價8.7萬元|平方財經

TAG: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