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開始就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你的運動表現越往後就會越出色| Garmin佳明獨家
知乎的一個熱門問題:你所在的行業有什麼常識是希望其他人知道的?
很多人的運動或健身之路都經過這樣一條彎路:在一開始瘋狂的愛上運動,並全傾全力,而後在運動一段時間後遇到傷病或者瓶頸,才去了解存在的誤區和當下的錯誤動作,再非常痛苦的轉型改跑姿改泳姿改呼吸方式…
結果卻發現身體和大腦都不怎麼「聽話」,一旦養成錯誤的習慣,改過來非常吃力。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的,在剛開始運動時,就需要掌握正確的動作要領,好好學習運動需要的技術,哪怕只是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動作——因為我們的肌肉和大腦一樣具有記憶,一旦動作定型,想再改過來就會是非常漫長且痛苦的過程。並且相比出成果,很可能運動損傷會先找上門來。
目前的運動手錶(以及可穿戴設備、智能手錶、手機等)可以記錄大量詳實的運動數據。比如划水數/划水率/泳姿識別(游泳)、步頻/步幅/垂直振幅/垂直步幅比/左右平衡/觸地時間(跑步)、踏頻/功率(自行車)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運動中每個動作細節產生的數據,很客觀的反應了運動狀態——不要想騙過它。
而當你運動了一段時間,自覺玩的不錯,想有所進步時,再查看數據/請高人指點時發現,自己的動作一開始就存在問題……這是很令人絕望的。
以跑步為例,「觸地時間」這一項指跑步時腳底接觸地面再抬起的過程用時。觸地時間通常非常短,因此以毫秒為單位進行測量(1秒=1000毫秒)。事實上,精英跑者的觸地時間通常特別短,大多短於200毫秒,跑步動態感測器(或心率帶)就會監測到這極端的時間。
一般來講跑者的觸地時間低於300毫秒是比較科學的。過長的觸底很可能說明了一點,跑步時存在過度跨步的錯誤姿勢。過度跨步是指一種嚴重錯誤,腳的著落點在身體前方的過遠處,導致腳部衝擊地面產生制動力和對膝關節的剪切力,同時使觸地時間變得較長。
更嚴重的,過度跨步對膝蓋帶來的衝擊是極大的。
然而讓一個用錯誤姿勢跑了很久的跑步愛好者再改跑姿是艱難且痛苦的過程,在改進的過程他會有段不適期,可能不由自主想換回舊的姿勢,身體感覺怎麼都不協調,甚至會有體力不足和成績明顯下降的情形。
這種狀態會持續很久,直到肌肉開始忘記錯誤的動作,並「記住」正確的姿勢,肌肉的收縮和放鬆也相匹配(平衡狀態),同時大腦和肌肉之間也建立回聯繫(不再覺得新的跑姿動作怪異不協調),這樣才算是改了回來。運動數據上也會呈現出好的一面。
——而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花時間好好學動作,顯然就避開了「大腦/肌肉行程記憶-動作錯誤/數據顯示異常-改正-肌肉/大腦「刪除並重建」記憶-動作正確/數據正常」這一過程。大腦、肌肉、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的所有其它部分會像經過一個程序化,然後真正正確的在運動中各司其職。
游泳愛好者的認知往往更深刻。很多人的泳姿都存在問題,例如頭部偏向一側、雙臂動作不對稱……而想改過來真的非常困難。Garmin佳明的用戶中有很多鐵人三項參與者,他們公認的一點,相比騎行和跑步,游泳才是最難的那一項,姿勢標準的泳者實在太少了,想從頭學泳姿又實在太難。
所以,目前用在運動手錶/可穿戴設備上的各種「黑科技」會將我們的各種運動細節紀錄,並客觀呈現出來,我們從中發現問題並驅使自己做出改變——過程猶如破繭重生,煎熬但很有必要。
也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和那些準備新入門的運動「菜鳥」們,與其急急忙忙的加量運動,務必在一開始就好好掌握動作要領,讓大腦和肌肉儘快形成正確的記憶。
知乎專欄:Garmin佳明獨家
知乎機構號:Garmin佳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