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壇經邏輯線索探尋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句話,是《壇經》的主線,讀懂這句話,就是讀懂了《壇經》。

而讀懂《壇經》就是讀懂了禪宗,甚至是大乘佛教體系。

1、自性

自性是佛教很重要的概念,那麼什麼是自性呢?

自性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概念的內涵不斷豐富。

自性這個概念,最早出自部派佛教時期,

說一切有部認為三世恆有。在《大毘婆沙論》中說

又散等言,不顯諸行自性滅壞,但顯諸行由無常滅無復作用,謂有為法自性恆有,由生相

故有作用起,由滅相故無復作用,名為散壞破沒亡退。

這裡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自性,一個是作用。

說一切有部認為,世界是有自性的,是不生不滅。但是很明顯這個理論和我們的感知完全不一樣。怎麼辦呢?

他們提出,我們看到的生滅,是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可以變化的。因此他們說

三世諸法因性果性,隨其所應次第安立,體實恆有無增無減,但依作用說有說無

那麼自性這個詞什麼意思呢?

自性被定義為,矛盾的歸屬的主體。他必須屬於存在的實體。此主體不依賴其他實體,是無條件的。

正是因為這樣,說一切有部的人認為,一個事物是有自性,他是不能變化。但是他是不是變化,首先這個事物必須首先存在。

如果類似兔角和龜毛,壓根不存在,還有必要探討他是運動,還是靜止嗎?

所以通過自性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出兩個解釋

1、本體論:自性是事物存在的憑證,某物有自性,必然存在。

2、認識論:自性是真理的憑證,說自性,表示把握了真理。

公元一世紀左右,龍樹出世,他通過部派佛教的研究。

提出無自性的概念。那麼通過自性概念的理解,我們就可以理解無自性是什麼意思呢?

換言之,無自性,就是事物壓根不存在。在《中論》有明顯體現

離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這句話即使不翻譯,也能看到,如果事物是有自性,這個事物才能存在。如果沒有自性,哪來的事物呢?

若法實有性  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如果事物是有自性和無自性都不能變化。論證在上文。

《大般若經》中也有類似的描述

菩薩摩訶薩,不應以緣起之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善現,緣起之法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

在《楞伽經》中,也有同樣的描述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如虛空兔角,  及與石女兒

  無而有言說,  妄計法如是

  因緣和合中,  愚夫妄謂生

  不能如實解,  流轉於三有

這裡用兔角,石女兒來比喻凡夫的妄想執著出來的一切。而石女兒和兔角,壓根就不存在。

這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點,但是非常容易誤解。

其一、對於自性的理解程度不夠。

其二、對於龍樹探討的範圍不知道,龍樹探討的範圍屬於唯識中的遍計所執。

這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對此有明確的說法

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

而遍計所執就是上文《楞伽經》中的妄計法。所以把空理解為事物是變化的,是錯誤的。這就是如同承認石女兒是存在的,只不過他的存在形態是變化一樣荒唐。

其三、《中論》通過因緣的生滅來達成空,而研讀之人,把工具當成了目的。

到了公元5世紀左右,無著創立唯識學說,綜合龍樹的空觀,納入唯識的理論中。提出所言自性和離言自性分立的狀態。

離言自性是佛內證的智境。龍樹的空觀不破離言自性的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如玄奘所說)。

但是中觀派不這麼認為,於是空有之爭成為大乘佛教的主流。

而印度大乘佛教另一個流派,宣揚如來藏思想。如來藏在早期是通過不生不滅的實體展現的,並且極力批評宣揚法空之人。

而後期和唯識和中觀匯合,達成三派合流。主要著作就是《楞伽經》。在此經甚至明確提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2、佛性

佛性是大乘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一般理解為宣揚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但是這個說法,瑜伽行派不認同,他們認為有些人是不能成佛的。如一闡提。

而大乘佛教傳入中國,這個問題也有一番探討。

當時魏晉南北朝的竺道生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受到當時佛教界嘲笑。

後來《涅槃經》傳入中國,其中明確提出一闡提也能成佛。

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結束,因為至少瑜伽行派不是這麼認為的。

匯通這個思想的是《楞伽經》,《楞伽經》提出一闡提是分種類的。

也就是大悲一闡提和舍善根一闡提。

總之中國佛教,接納了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3、壇經的概念辨析

1、自性

此處的自性,指的是心識,因為心識是離言的,代表佛內證境界。在《壇經》中明確記錄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那麼既然是心識,何以他要用自性這個詞呢?

雖然唯識中,以阿賴耶識為中心。提出阿賴耶識緣起理論,而阿賴耶識緣起理論,也有一個名字,叫分別自性緣起。在《瑜伽師地論 真實義品》

云何如是八種分別能生三事?謂若自性分別,若差別分別,若總執分別,此三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分別戲論所緣事。謂色等想事為依緣故,名想言說所攝,名想言說所顯分別戲論,即於此事分別計度,非一眾多品類差別;若我分別若我所分別,此二分別能生一切余見根本,及慢根本薩迦耶見,及能生一切余慢根本所有我慢;若愛分別,若非愛分別,若彼俱相違分別,如其所應能生貪慾嗔恚愚痴,是名八種分別能生如是三事。謂分別戲論所依緣事,見我慢事,貪嗔痴事,當知此中分別戲論所依緣事為所依止,生薩迦耶見及以我慢,薩迦耶見我慢為依生貪嗔痴,由此三事普能顯現一切世間流轉品法。

而分別戲論所依就是阿賴耶識。分別戲論所緣就是遍計所執自性。

所以此處的自性就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和清凈心什麼區別呢?了無區別。

為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所緣之物本不存在,既然並不存在就沒有染污一說。

既然如此,自然本來清凈,自然本不動搖。並且他不可能生出妄想,自然不生不滅妄想。

但是《壇經》明確說這麼一段話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很明顯,此處的自性,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本體,而是生滅不斷的載體。

所以從根源看,自性本來清凈,但是眾生不知道,所以阿賴耶識有生有滅。而從本質看,他又是不生不滅妄念的。

在《瑜伽師地論》也有相似的描述

謂諸菩薩觀一切行言說自性於一切時常無所有,如是諸行常不可得,故名無常。又即觀彼

離言說事,由不了知彼真實故,無知為因生滅可得,如是諸行離言自性有生有滅,故名無常。

2、真如

指真相,真實。真如和自性是密不可分的。

真如是其性,自性是其用。

換言之,真如是導致自性本來清凈的原因,而通過悟入自性,來達成真如。

真如是唯識宗的圓成實自性。如此,自性和真如往往合稱為真如自性。

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楞伽經》)

什麼是圓成實自性?叫做離開一切分別,佛自證的境界。大慧!這就是圓成實自性如來藏心。

此處就把如來藏和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能夠統和一來了。

如來藏包括依他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

如來藏形容心識不生妄念,分別。不滅妄想,分別。本來清凈。論證見上文。通過依他起自性來悟入圓成實自性。二自性不離,如此就可以正確理解如來藏。

在《楞伽經》中,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本來也是清凈的。所以說阿賴耶識生起萬法,也就是說如來藏生起萬法。但是如來藏不能直接生起萬法,需要無始以來熏習如來藏(清凈心),導致生起妄念,分別。

而清凈心本來是不生不滅妄想的。

按照佛教理論,生起任何事物都需要因緣的,而必須具足六根,六塵。但是本來無六塵,也沒有六根,何來六識的分別呢?所以說不生不滅。

特別是《壇經》說過,轉識成智,是滅掉阿賴耶識的名字,而不是滅掉阿賴耶識的體性。

因為阿賴耶識的體性是眾生無始以來熏習的記憶,而佛的本體也無非是一堆記憶,只不過他是清凈的。

而眾生的記憶和佛的記憶本來無分別。

3、佛性

指的是眾生皆能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從本質看,一切眾生的心識都是清凈的。既然是清凈的,為什麼會有人不能成佛呢?

心識和心識本來了無分別,既然如此,何有分別呢?

這裡的佛性,直接可以等同於自性,也就是菩提自性。

在《維摩詰經》有言,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一切眾生其實皆不存在,只有心識存在。所以萬物都是真相,都是真如。所以佛和眾生皆無分別。

通過這三個概念的辨析,我們讀懂《壇經》、《楞伽經》等著作就不難了。


推薦閱讀:

大乘佛經中出現過疑似機器人的描述嗎?
如果說空性是宇宙、世界、社會,以及所有人、事、物的本質屬性,那麼空性是怎麼一個樣子?
明朝冊封的西藏三大法王——大慈法王、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分別還有傳承嗎?
第八識種子有形態嗎?

TAG: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