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必看:混聲的訓練技巧全解析

針對歌唱者在聲音上下過渡中出現「打架」的問題,結合了一些演唱和教學的經驗,總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對大家在進行聲樂教學或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幫助。

(一)建立正確的混聲歌唱概念

通常在聲樂教學中我們習慣用「真聲」(胸聲)和「假聲」(頭聲)這兩個概念來劃分聲音的狀態,實際上,正確的歌唱狀態是將這兩種聲音融合為一種固定的聲音模式即「混聲」歌唱。在混聲的訓練過程中,要做到整個聲區的連貫統一,就需要以中低聲區為基礎,然後在胸聲中混入頭聲,高音中帶些胸腔共鳴,低聲區保持高位置歌唱,即「低音高唱」,這樣既能使高音聽起來不虛,低音聽起來不白,從而使整個聲區保有統一連貫的音色。

但對於大多數初學聲樂的歌唱者而言,要做到上下聲區連貫沒有「坎兒」是需要長時間歷練的。初學者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歌唱時聲音不統一、換聲區「打架」,甚至出現在特定的那幾個音上突然暗淡無光,聲帶搭不上勁兒,變得虛空無力,聲帶與氣息顯得失去控制的情況。

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聲音位置和喉頭位置安放問題,以及口咽腔打開的狀態、聲帶運動的比例等因素造成的。混聲訓練的目的就是在聲區機能轉換的時候,平穩而不露痕迹地將這些「坎」過度掉。

此外,教師還應當注意自己的教學用語,對於初學者,不建議刻意用一些術語來暗示學生換聲點的存在,更不能以個人經驗給學生談換聲區應注意的那幾個音,因為每個歌唱者的嗓音條件和聲帶機能構造都不盡相同,教師切記不要提前暗示學生某種問題的存在,最好是等學生在歷練的過程中自己暴露問題,教師只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便是,否則,有可能本來不存在的問題反而被先入為主地引導出來了,這樣容易對受教者造成心理壓力。

(二)採用「低音高唱」的訓練方法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聲音高位置的訓練方法 , 換成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唱低音時也保持住唱高音時的位置,即聲音的「高位置」安放 , 這一點對於中低聲區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高位置」安放,中低聲區的聲音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在跟高音區銜接的時候就不能夠獲得連貫統一的聲音。聲區之間就會脫節,這樣聲音就很容易出現打架的現象。在訓練的過程中,頭腔共鳴起到了融合真假聲的作用。要做到真聲不完全真、假聲不完全假,還必須做到胸腔共鳴、口咽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合理運用。在整個發聲練習中,需根據音高的變化不斷調整這三個共鳴腔體的使用比例。

女高音要特別注意「a1、a1、bb1、b1這四個音,因為對於絕大部分女高音來說,安放好這四個音的位置是獲得連貫統一聲音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採取了從 f1開始逐漸混入假聲的訓練方法。

「低音高唱」就是保持聲音高位置的訓練方法 , 換成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在唱低音時也保持住唱高音時的位置,即聲音的「高位置」安放 , 這一點對於中低聲區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高位置」安放,中低聲區的聲音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在跟高音區銜接的時候就不能夠獲得連貫統一的聲音。聲區之間就會脫節,這樣聲音就很容易出現打架的現象。在訓練的過程中,頭腔共鳴起到了融合真假聲的作用。要做到真聲不完全真、假聲不完全假,還必須做到胸腔共鳴、口咽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合理運用。

在整個發聲練習中,需根據音高的變化不斷調整這三個共鳴腔體的使用比例。女高音要特別注意「a1、a1、bb1、b1這四個音,因為對於絕大部分女高音來說,安放好這四個音的位置是獲得連貫統一聲音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採取了從 f1開始逐漸混入假聲的訓練方法。

(三)採用「哼鳴」的訓練方法

「哼鳴」是歌唱教學中較為常用的訓練方法,在初學聲樂時,為了避免學生刻意去唱響、唱亮而過度用力或猛烈地衝擊聲門而發出緊張刺耳的聲音,國內外許多聲樂教育家都主張用「哼鳴」來做引導訓練。「哼鳴」分為閉口哼鳴和開口哼鳴。在義大利有個說法是:你能哼到哪裡就能唱到哪裡。

很多歌唱家,拿來曲子先哼鳴一遍,然後再唱,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整個聲音置於面罩共鳴之中,將聲音統一起來。由於哼唱聲帶用力較小,聲音徘徊在聲鼻腔和鼻咽之間,聲音較易集中。因此很容易體會到面罩的共鳴,有助於音色的統一。

須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做開口哼鳴還是閉口哼鳴,喉頭都一定要穩定,胸部要放鬆,氣息自然地沉落下去。一旦找到面罩的共鳴感,就逐漸將這種感覺慢慢地延伸到 A、E、I、0、U 這幾個母音上去。切記,哼鳴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哼鳴同歌唱發聲一樣,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是一種保護嗓音的、便於集中共鳴位置的良好途徑。

掌握好哼鳴的要領,能有效地幫助歌唱者獲得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和協調統一的聲音位置,避免歌唱者在沒有正確發聲方法下過度用嗓帶來的嗓音危害問題等。教師要不斷地給學生做示範練習,引導學生反覆體會,努力幫助學生找到「哼鳴點」的位置,這樣,便有助於聲音的統一,從而達到無換聲區歌唱。

(四)混聲訓練中的喉嚨打開與氣息支持

作為聲樂教師,我們常常對學生說「打開」。究竟什麼是「打開」呢?對於初學者來說,「打開」這個詞是相當抽象的。若從發聲的機能原理上給學生講,學生難免會覺得艱澀難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體驗「打哈欠」的感覺。

「打哈欠」實際上就是一种放松的感覺,學生可以從這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中體會到歌唱時喉部的基本狀態,此後,教師只要提到「打哈欠」,學生便能迅速找到這种放松的狀態,這對歌唱者來說非常重要,但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告訴學生橫膈膜的作用原理以及怎麼樣在氣息的支撐下「打哈欠」,如果學生能正確領悟「打哈欠」、橫膈膜的作用和氣息的支持這三者之間的關係,那麼,作為聲樂教師給學生說「打開」才有意義。

在整個混聲訓練的過程中,氣息的支撐是至關重要的。聲樂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講到:「如果你把呼吸做好了,就沒有換聲點的問題,練聲就是要練得去掉換聲點。如果你卡著喉嚨唱,該有幾個『坎兒』都暴露出來了。」由此可見,氣息支持對於歌唱的重要性。一般來說,在換聲時更需要喉嚨的打開和良好的氣息支撐,更需要喉嚨周圍放鬆,去掉不必要的阻力,這樣才能獲得正確的混聲。所以打開喉嚨和氣息支持密不可分,是混聲訓練的重要保證。

你的每次轉發,都能為教程君的宵夜加個雞腿!

學習更多音樂知識,歡迎加教程君微信:734327475

公眾號/微博:音樂教程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陳升的唱功?
唱民謠需要唱功嗎?
陳奕迅的咬字技巧?
如何評價B站新秀高音哥「吳強」的演唱水準?

TAG:唱歌 | 唱歌技巧 | 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