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吹面不寒楊柳風
今天這一段作者說「雨後看柳,覺塵襟俱滌」。已經是陽春三月,可是上個周末北方多地都有降雪。這應該是最後一場雪了,馬上就要迎來春雨的降臨。
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雨。我個人很愛下雨天,尤其是春雨,細密溫潤,清新美好,完全不用打傘,可以盡情感受大自然絲絲甘霖的滋潤。
寫雨的詩很多,我尤愛描寫細雨的詩歌。最早在語文課本上讀到志南和尚的《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後面兩句寫的細膩貼切。絲絲細雨伴隨著淡粉的杏花瓣飄落在衣襟,柔柔的春風拂動楊柳枝條,靈動又春意盎然。讀著詩句,彷彿已經置身於春雨溫柔濕潤的氣息中。
另外一位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則描寫了神仙般的世外桃源生活: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張志和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疊翠的青山前白鷺飛過,桃花樹下,落花飄入流水,和水中的魚兒相映成趣。這樣的怡人仙境,再加上淡淡的細雨,誰會捨得離開呢?如果以後自己隱居,希望也能找到一處這樣的勝境。
唐代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也別有情趣:
人人盡說江南好,
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作者描寫的是水上的春色。春水與天空連成一片,清澈的水更碧於天。雨絲落入湖中,作者在水上的畫船中枕著雨聲安然入眠。這種天人合一的心境和享受自然的情趣,在現代都市真是難尋。
古代文人寫雨的很多,我偏愛的是意境優美、情緒清新的一類,多愁善感詩的不是很喜歡。但秦觀這首《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對雨的描寫確實細膩婉轉,有如煙似夢的朦朧美:
漠漠輕寒上小樓,
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
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閑掛小銀鉤。
其中最愛的兩句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把隨風飄飛的花瓣比作朦朧絢爛的夢境,絲絲細雨比作女子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那種柔美的憂傷耐人回味。
描寫雨的詩歌也不總是小橋流水人家這類的,比如蘇軾的這首詞就很大氣脫俗: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果然是豪放派的代表,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我行我素、自由不羈、坦蕩無畏的豪情。大雨穿林打葉,來勢兇猛。可那又怎麼樣?作者依然長歌徐行,怡然自得,無所畏懼,任你來去。無論當時如何蕭瑟,回看時一切都無足掛齒、風輕雲淡。這是一種大胸懷、大氣度、大風範,讀起來讓人心胸開闊、精神爽朗。
都市生活節奏太快,快到我們都沒時間靜下來讀讀古詩詞。那些學生時代最熟悉的詩文,如今卻只能想起一兩句,完整的詩還要去百度搜索。真的應該多抽出時間重溫一下經典詩文,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文學滋養、增加一些人文情趣,讓我們心中的世界永遠美好。
《幽夢影》O二八 月下看美人
【原文】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原評】
江允凝曰:黃山看雲,更佳。
倪永清曰:做官時看進士,分金處看文人。
畢右萬曰:予每於雨後看柳,覺塵襟俱滌。
尤謹庸曰:山上看雪,雪中看花,花中看美人,亦可。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