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思維盲區和知覺空隙訓練自己的高級認知能力

上一篇文章《影響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中,我提到,通過轉變對事物的看法,可以改變社會服務、實現廣告營銷和進行自我調節。但,大多數的看法的轉變都是被動的。

本文要討論的是:如何主動轉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如何轉變對事物的認知,從而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完成自我調節(如走出失戀陰影、面對家庭不幸、應對各種困難與深坑),二是看清事物本質,以免被欺騙或利用(廣告、雞湯、爾虞我詐)。

進入正題,如何利用思維盲區和知覺空隙,訓練自己的高級認知能力?


(一)什麼是「知覺空隙」?

剛剛洗了車以後,你會不會覺得自己的車開起來更加順暢?

其實一切都沒有變化,這毋庸置疑,但我們會以為事物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很少去主動思考這種問題。這就是思維盲區,也可以說是知覺空隙。

如果這些知覺空隙被人察覺到並加以利用,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我已經聚過很多例子了——高鐵上增設無線網路,讓你感覺不到旅途的漫長;地鐵站增加倒計時顯示器,讓你以為時間可控而不會等得不耐煩;鑽石賦予情感意義,讓你覺得不買鑽戒就是對愛情的不忠貞……

如果這些知覺空隙你自己能夠察覺到,你就能意識以上的效果,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或者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成熟精進(當然你還是可以買鑽戒的,我不是讓你減少這種損失,請多多舉一反三)。當你察覺到知覺空隙和思維盲區的存在,你可以在這些盲區中找到平時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內容。比如,它可能像一個開關,在你脾氣暴躁準備與人大打出手之時讓你意識到,打架不能解決問題,從而放棄與人爭執。

(二)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思維盲區或知覺空隙?

科學家認為,人能夠從自我意識中跳脫出來,從其他角度審視自己。人可以做到,但動物做不到。類似於一種靈魂出竅的感覺。你可以試想一下,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狀態下,靈魂出竅,看到自己、看到周圍的人和物。

正是這種狀態!科學家們喜歡用猩猩照鏡子的理論來說明問題,我更喜歡一些科幻電影或武俠小說當中的情景。

比如一個武林高手到了一定境界之時,在與人比武之前,可以在腦海里將整個過程預演一遍,從而知道自己與他人的出招、行步、破綻,甚至他可以將想像中的旁觀者的表情、聲音,周圍的風聲、氣場等等想像得萬分透徹,更牛X的是,他可以從第三者角度,在自己的想像中,看到自己與人比武。

其實,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擁有這樣的能力。從自我意識中跳脫出來,從其他角度審視自己和周圍。這裡的角度包括了時間、空間。而這樣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可以稱為「元認知」。再簡單一點解釋,便是,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

在我們的大腦當中,幾乎99%的元認知過程都是無意識的,因為這部分的大腦加工速度為11000000次/秒;剩餘1%的元認知過程便是有意識的,這部分的加工速度為40次/秒。因此,高級的元認知往往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一閃而過,造成我們似乎已經深思熟慮的錯覺。而事實上,你可能距離深思熟慮還差得遠!套用一句俗話,你以為的你以為就是你以為了嗎?

這部分的無意識狀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覺空隙」,「思維盲區」。要達到高級認知能力,就要學會在這些「知覺空隙」和「思維盲區」當中,訓練自己的元認知。

(三)進入知覺空隙和思維盲區的大門。

既然意識到知覺空隙和思維盲區的存在,我們該如何察覺它?並進入它?

學生時代寫作文,我們常常用到一個句子,「他腦海中有個聲音」、「他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有沒有想過,他腦海里有什麼聲音?誰讓他閃過一個念頭的?我甚至更喜歡一些電影中另一種充滿喜感的表達,比如一個小屌絲坐在單人床上,他的頭頂冒出兩個自己,一個對他說,「你一定要這樣做!」,另一個對他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做!」

這種現象不是戲劇化效果,它是真實存在的。當我們面臨選擇之時,當我們對一些人或物進行思考和評判之時,常常會出現這樣的局面。這已經屬於元認知的範疇,我們暫且稱為元認知第一步。當你意識到第一步,你就算找到了思維盲區的門;

第二步是什麼呢?插入「意識楔」。「楔」在現實當中是一種三角形的木頭,舊時放在地上,可以抵住木門讓它不被關掉。既然我們要進入思維盲區,我們就需要這種意識楔抵住思維盲區的大門,讓思想保持開放。也就是當我知道我在做什麼的時候,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為什麼這樣想?」、「我還可以怎樣?」。

(四)元認知不等於多思考,也不等於三思而後行。

很多人簡單理解元認知就是讓我們多停下來思考思考。並非如此。它是對思考的思考。

當我們遇到與人發生衝突的情況,當然可以三思而後行,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當我們遇到買車買房結婚生子等情況,當然可能也需要三思後行;可如果你因為要買一個小東西,不停逛商場、逛淘寶,想了好幾天都沒有決定下來,之後浪費了時間,後來東西也並沒有便宜多少,你覺得值得嗎?

以上過程就是對思考的思考。

插入「意識楔」,是讓你的思想暫時停下來,保持開放,接下來如何去做,需要你自己真正的考量:

在團隊協作中遇到衝突時,問自己,「接下來我可能要做的任何行動,有沒有利於事情更快、更好、更優地解決?」因為團隊協作最大的目的就在於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有時候你就會發現,團隊中的人會突然冒出一句,「你什麼意思?你這是人身攻擊!」、「你的方法可以,我的不也可以么?!憑什麼選你的就不選我的?!」

當遇到爭強好勝者時,對方常常在簡單的聊天中佔上風,在道理上把你說服、在閱歷上讓你佩服、在口才上讓你信服。如果此人與你並無瓜葛,甚至不是一個理論層次。任何的爭執,你都是輸家。爭執失敗,你時輸家;爭執成功,你失去寶貴的時間。

這些理論用在失戀、家庭不和睦等等地方也都一樣。

(五)一些訓練元認知能力的方法。

科學家和實驗者提供了一些目前來說較為可靠的方法來訓練認知能力,而這些方法已經被很多人在各種範疇運用。比如,為自己寫遺書、打坐冥想、掐斷思維、習慣養成等等。

關於寫遺書,其實是以一種極端的形式,以一種記錄的方式,形容出一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或可稱為彼岸。而你目前的狀態便是此岸。由此岸去彼岸所選擇和捨棄的一切,都是你思考的結果;

關於打坐冥想,我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在長久進化里演化成為了聽覺反射區,聲音便成為我們接受很多信息的途徑。這裡的聲音包括來自外界和大腦的聲音。很多人不受外界影響,更能保持內心寧靜。而另一部分人,也是可以通過對自己的訓練,來完成的。你不一定要神叨叨地冥想打坐。也許只需要在一個安靜的空間中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即可。冥想的內容,便是進入自己的平常的知覺空隙和思維盲區,對自己的認知、行為、選擇等等進行思考, 甚至放空思考內容。

關於掐斷思維,屬於一種比較暴力的方式。當你的思維朝著某方面想的時候,突然覺醒過來,告訴自己說,「別這麼想。」甚至有時候這種想法還會不斷在你腦海中循環,那你可以找點其他事情做(比如你喜歡找五指姑娘,醫生通常會告訴你,想的時候就去沖個澡或者跑個步。)。

關於習慣養成,很多教材、文章已經說得很多了。一旦習慣養成,便是在大腦中形成習慣性的迴路。培養你認為的好習慣,也可以培養你認為的好的思維。久而久之,你就擁有了深度思維,或者說,你就利用起了自己的元認知。

一旦你培養了高級認知能力,便能對一些人或事物擁有全新的認識,或者說,你就能對整個世界擁有全新的眼光。比如長久以來,我們常常聽人說,你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你要有完整的邏輯框架。下一篇文章,我們就利用元認知說明一個問題:擁有成熟的體系框架並不一定是好事。

關於思維的內容,我的功力還不能深入淺出。如果看到這裡,謝謝你的閱讀,但盼你有些「若得」之思,在現實生活中過得更加明朗清晰。


推薦閱讀:

EEGLAB安裝
你的直覺可能是錯覺?
扭曲思想的心理解析
夢的研究
Win10 1709 安裝及使用E-Prime 2.0 筆記(各種避坑)

TAG:行為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