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攝大乘論總摽綱要分第一

1、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由此所說諸佛世尊契經諸句。顯於大乘真是佛語

《攝大乘論》顧名思義,統攝大乘的論,可想而知這部論的重要之處。第一卷,是作為整本論的綱要,用簡要的語言,說明一下,這部論講些什麼。

阿毗達磨大乘經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為顯大乘體大故說。謂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攝大乘論》出自《阿毗達磨大乘經》的《攝大乘品》,這部經沒有漢譯本,但是從這部經的名字可以看出,這其實是一部論。

佛陀前面,已經善入大乘的菩薩,為了顯示大乘的甚深,於是說十相殊勝殊勝語。

為什麼說十相殊勝殊勝語?其中有兩個殊勝。

第一個殊勝,表示義理殊勝,非常甚深。

第二個殊勝,表示言辭殊勝,用非常精當的語言表述出來。

一者所知依殊勝殊勝語。

所知依指的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為什麼呢?所知,就是眾生所能感知的一切對象。

而所知依,就是所知的所依,就是誰派生了一切對象。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派生了一切。

二者所知相殊勝殊勝語。

所知相,指的是真實境界。為什麼呢?相,實際上通性、體。比如什麼叫空性?就是真實境界。

所謂所知相,就是眾生感知的對象,到底他的真實樣貌是怎麼樣的。這就是所知相。

三者入所知相殊勝殊勝語。

入所知相,就是怎麼進入真實境界。前面實際上是從兩個維度看真實境界,第一個是離言層面,第二個是言說層面。入所知相,就是說能夠實證到一切皆空的道理。

四者,彼入因果殊勝殊勝語。

彼入因果,就是為什麼能夠進入真實境界。為什麼往往和怎麼做聯繫在一起,從來都是思想指導行動,只要知道了思想,才能指導修行。

五者,彼因果修差別殊勝殊勝語。

彼因果修差別,就是真正的因果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假因果,實際上不存在的。緣起道理絕不是,看到某個事物,然後分析這個事物是怎麼產生的。實際上壓根不存在這個事物,怎麼能分析呢?

這裡,就是告訴你,真正的修行是什麼樣的。就是修行的階段是怎麼一步步地產生。

以凡夫而論,實際能做的,就是通達一切佛理。真正的修行是和自己的心較量。

六者,即於如是修差別中增上戒殊勝殊勝語。

增上戒,是真正的戒,他是見到真實境界所修的戒。

七者,即於此中增上心殊勝殊勝語。

增上心,即修心。他比定的概念大,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處於定的狀態。

八者即於此中增上慧殊勝殊勝語。

增上慧,指的是般若智慧,能夠實證到般若智慧。

九者彼果斷殊勝殊勝語。十者彼果智殊勝殊勝語。

最後能得到什麼呢?兩個果

第一個果,斷煩惱。這點對應我執。

第二個果,斷所知障,能夠見到真實境界。這點對應法執。

於是說,這十點,可知大乘是佛所說。

可以知道,這個綱要,實際上完全圍繞著離言層面的真實境界來修行,而不是以假象為標準。

2、

 複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又顯最勝世尊但為菩薩宣說。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複次云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此中二頌

複次,云何能顯?由此所說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而且,為什麼聲聞乘的經典沒有這些內容。而在大乘中到處都有?

謂阿賴耶識說名所知依體。

阿賴耶識為所知依,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

三自性為所知相,就是真實境界實際上以三性來劃分的。

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

唯識性是能夠進入真實境界的原因。

六波羅蜜多說名彼入因果體。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是能夠進入真實境界的因,進入真實境界是果。

菩薩十地說名彼因果修差別體。

真正的因果,是證入初地以後,能夠實證到真實境界,這時看到的因果,才是真正的因果。

菩薩律儀說名此中增上戒體。

見到真實境界以後,所要奉行的戒,才是增上戒。

首楞伽摩、虛空藏等諸三摩地說名此中增上心體。

趨向正法,趨向真實,那時所修之心,才叫增上心。就是無時無刻都處於定中。

無分別智說名此中增上慧體。

真正的智慧,是般若智慧。就是認識到無分別智。

無住涅槃說名彼果斷體。

無住涅槃,實際上指的是進入真實境界。

三種佛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說名彼果智體。

自性身:就是真如,眾生的自性由於被染污不能趨向真實,所以不能見真實。而佛的自性身,是完全面向真實。自性身實際上代表的是正法的集合。

受用身:就是證入初地以後,那些菩薩能夠感知的佛身。

變化身:就是初地之前的所有眾生,能夠感知的佛身。

由此所說十處,顯於大乘異聲聞乘。

這些和聲聞乘的教法不同。

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

  三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余、見、不見,」

「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3、

複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凈故。次後清凈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複次云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為什麼非要這個順序來排列呢?

謂諸菩薩於諸法因要先善已。方於緣起應得善巧。

因為,諸菩薩對於這套佛理,不僅要深入理解,還要靈活運用。

次後於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

如果能真正找到真實的因果,就能遠離增益(認為凡夫看到世界是存在的),損益(認為離言層面是不存在)。

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

這樣善修的菩薩,能夠真正明白實相無相,然後解脫諸障。

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

能夠通達所知相,也就是真實的本質。怎麼做呢?先加行位,然後六度。

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凈故。次後清凈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於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

原來的六度是用分別心修的,一直到證入初地以後,用無分別來修,最後證得圓滿。

謂要經三無數大劫。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

如此修行,從發心,一直到成佛,經歷三大劫。

第一劫,從凡夫證得初地

第二劫,從初地證得七地

第三劫,從八地證得佛

次後,於三菩薩所學應令圓滿

菩薩應該修行戒定慧,但是此時的戒定慧,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他是真實境界所奉行的。

既圓滿已彼果涅槃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

於是最後證得涅槃和無上正等正覺。涅槃是針對斷煩惱的。無上正等正覺是針對斷所知。為什麼呢?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信息我都知道,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所以,這個順序是不能改的。因為這時一個步驟,

首先、要知道真實境界是怎麼樣的,言說世界是怎麼樣的。

其次,告訴你怎麼修行

最後,你的目標是什麼。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這十句話,已經把大乘佛教徹底講明白了。


推薦閱讀:

修行?凈土?
不知足的人最可怕
比丘記事: 祖廟傳奇
誰在輪迴-彌蘭王問經
每天勞碌奔波是為了什麼

TAG:佛學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