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試解《楞伽經》(1)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地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照例,佛經開篇闡明佛陀講法的原因,一共兩位菩薩。

一個叫大慧菩薩,一個叫摩地菩薩。實際上這個名字為什麼這麼取?因為,佛教有戒定慧一說,大慧菩薩指慧,摩地菩薩指定。

講的內容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這裡談一下,啥叫五法?五法,分別為相、名、妄想、正智、如如。

相,指的是物質世界一切形態。名,指的是精神世界一切形態。妄想:由相,名生起的不正確的想法。正智,指的是當你去除了這些不對的認識。如如,指的是真理,真如,無為法,表示通達一切的真理。

其中,前四個是有為法,最後一個是無為法。

有為法,指有造作,有生滅的現象。

2、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凈無相 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凈

這個頌子,開門見山,闡明佛教最重要的概念,即空。

《金剛經》和《心經》一正一反闡明空性,心經為正,金剛為反。《金剛經》闡明空性,完全是旁敲側擊,不是正面直接闡明。

世間離生滅 猶如虛空華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世界上實際上壓根沒有生滅,不生亦不滅。正如同他是虛空一樣。因此智者不會執著有無之見,興起了大悲之心啊。

這一句話,已經把般若經的精要完全闡述清楚。什麼意思呢?

表示,在聖者看來,他明白了世界的真相。是什麼呢?

就是,凡夫所見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壓根不存在的。因此聖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不會有,有見和無見。

有見,表示事物一直存在。

無見,表示事物存在以後滅了。

因為,聖者明白了這個道理,他看到眾生為一個虛妄的事物而執著,實在是不忍心,因而生起大悲心。

就如同,你看電視,看到演員演戲演得太好了,太感人了,於是就流淚一樣。凡人尚且如此,何況聖者乎?

一切法如幻 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聖者明白了,五蘊皆空,三界唯心的道理以後,他就沒有「有」見,「無」見。興起了大悲心。意思和前面一樣。

遠離於斷常 世間恆如夢 智不得有無 而興大悲心

因此,智者遠離了斷見和常見啊,他明白了凡夫看到的世界,實際上就是無始以來做的一場夢,實際上壓根不存在啊。興起了大悲心。

常見,就是有見,表示事物一直存在。

斷見,就是無見,表示事物存在然後滅了。千萬注意一點,斷見的核心,不在於後面斷了以後有沒有事物。而在於,這個事物壓根不應該有,然後斷了。這是佛教界誤解很深的一個概念。

知人法無我 煩惱及爾焰 常清凈無相 而興大悲心

佛陀已經明白了,人法俱空的道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連不存在都不存在。因此知道壓根就沒有凡夫以為的煩惱啊。他一直就是不存在的,因此常住於清凈無相的境界,因而看到眾生輪迴,生起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佛陀知道,實際上哪裡有涅槃?因為眾生以為的涅槃是說,有苦,然後苦滅了,這叫涅槃。佛陀說,愚痴啊,連苦都不存在了,還跟我說涅槃?因此,佛壓根沒有涅槃,本來寂靜,本來清凈,本來涅槃。遠離了能覺悟的心,和所覺悟的法。

也就是沒有所謂的佛法,這都是如來假施設的事物。

若有若無有 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 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 今世後世凈

因此智者要遠離,有見和無見,覺悟之人因此要遠離生滅,明白本來寂靜的道理。因此什麼都不要執著,三世清凈,這就是佛法啊。

這裡要明白,這仍然是佛陀假施設,三世諸佛壓根沒有。在離言層面,連時間都不存在,哪裡有三世諸佛呢?

這個頌子,就是闡明了一個主張,壓根不存在。甚至整個佛法的核心就是這一個字,佛陀講經,就是車軲轆話來回說。


推薦閱讀:

TAG:楞伽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