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快刀何:讀2001年定位引進中國之初小冊子的思考(筆記425)

拿到一本2001年刊發的定位小冊子,名叫《定位——中國實踐版》。這本小冊子原名《不同於奧美的觀點》,作者是鄧德隆先生、陳奇峰先生、耿一誠先生等四位。小冊子只有區區9篇文章,共59頁;但是無論是從定位理論自身發展來看,還是從對中國企業營銷的影響來看,其體量都跟能量成反比。這本小冊子堪稱小冊子里的原子彈。

該冊子源自《贏周刊》連載《不同於奧美的觀點》,因在廣告業界及企業界引發強烈反響,進而結集成冊。

小冊子一共有9篇文章,這9篇文章為:

1、《廣告業:不同於奧美的觀點》;

2、《先有定位,再做廣告》;

3、《讓品牌廣告直接見效》;

4、《在常規傳播中建立品牌》;

5、《廣告新時代的遊戲規則》;

6、《向奧美學習什麼》;

7、《給奧美的三個建議》;

8、《答廣州奧美董事總經理梁榮志先生》;

9、《廣告的反思》。

這9篇文章中,前5篇是定位理論初進中國時的系統介紹;後4篇是和奧美的互動篇章。

本篇筆記解讀其代表作、旗幟文章,第一篇:《廣告業:不同於奧美的觀點》。

(一)《廣告業:不同於奧美的觀點》的主要內容

第一篇《廣告業:不同於奧美的觀點》,是開篇之作,也是定位學派向傳統廣告陣營打響的第一槍。

這篇文章採用對立定位的方式,把當時還不被國內營銷界熟悉的定位理論,置於當時最熱門的、最具勢能的領導品牌——奧美廣告及其營銷理論「品牌形象論」的對立面。這篇文章發布之初,即引發了廣泛關注,推動了定位理論的崛起。

縱觀《不同於奧美的觀點》一文,包括8節:

1、廣告到底是什麼??2、企業的新需求

3、國際4A做不到

4、品牌管理為何行不通?

5、定位真的是屁嗎?

6、國際4A廣告公司的角色錯位

7、奧美需要創新

8、回到中國特色

這8節內容里,整體思路是先破後立,先講企業的需求與困難,國際4A公司品牌管理思路的失敗,然後探求其為何失敗,再指出應該現有品牌戰略,後有品牌管理。最後用營銷理論三個階段收尾,結束於引用毛澤東實踐論,強調營銷理論應基於中國本土營銷實踐的論點上。

下面分節抄錄全文,並註解之。

(二)《廣告業:不同於奧美的觀點》8節內容解析

第1節、廣告到底是什麼? 產品好不好,由消費者說了算;「廣告是什麼」,自然該由企業來回答。 那企業究竟是如何看待廣告的呢?

快刀何:

開篇點題,直切定義。直切定義是高手的思維方式。不繞彎,一句話到本質。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先生有3句話內部相傳,其中第三句是:一眼看到底。什麼是看到底?就是看到本質。

之前有篇讀《窮查理寶典》的筆記,提到查理·芒格的兩大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和跨學科思維。逆向思維是反過來,總是反過來想;跨學科思維指得是,很少有實際問題會落在某一專門學科範圍內,所以要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解釋某一事。當時老何增補了一條:定義思維。定位思維,通過持續尋求事物的定義,來不斷深化對它的理解。

本文開篇,鄧德隆先生他們就問到:廣告到底是什麼?

廣告到底是什麼,你怎麼看?

回到1979年,國內的廣告剛剛開始恢復,廠家做廣告的目的,是告知產品的存在。由於社會供給的缺乏,「廣告一播,等著要貨」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80年代,隨著眾多廠家的興起,產品逐漸出現競爭,廠家廣告的做法,也發生了改變——光告知產品已經不行了,需要強調自己的品質、優點,以及廠家的實力。廣告成為了宣傳商標與企業的好方法,用以增強人們對自己產品的識別和購買信心。

90年代前後,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已成長到一定規模,並有了「知名」商標,這時企業對廣告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於是標誌設計、CI導入、良好的廣告片製作成為熱潮。企業期望通過「優美、上檔次」的廣告包裝,來體現自己是一個正規的企業,有一個「大氣」的品牌,以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信賴。

——可以看到,廣告一直是企業為吸引消費者購買、促進銷售所採用的一種不斷改進的宣傳方法。在不同的階段,這種方法的技巧與操作重點在不斷地改進和轉化。

快刀何:

這四段話是在闡述品類歷史。通過「歷史3段論」式的描述,概括中國廣告的演變過程;進而提出廣告的定義:企業為吸引消費者購買、促進銷售所採用的宣傳方法;且該方法在不斷改進之中。

本段對中國廣告發展歷程的回顧,其實代表著國內營銷思想發展的主要脈絡之一。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從跑馬圈地到創新驅動,中國經濟在不到40年的歷程里,走完了西方市場經濟300年的道路。

中國經濟的超高速發展和區域不平衡,造成的現象是不同階段的營銷理論都有市場,都有土壤。還有一些領域處於工廠時代,有些領域是渠道時代,還有一些領域則是心智時代。經濟領域的多種營銷思想及實踐並存,猶如鐵道交通領域,高鐵、動車、直達快車、綠皮火車乃至蒸汽機車都一起賓士。這是中國特色。

但我們要看到整體趨勢。在大部分領域,甚至絕大部分的開放競爭市場中,走向心智時代是必然,是大勢所趨。以此為前提,產品創新更多要圍繞心智機會進行。

(1)一方面要看到,能和對手拉開代際差距,實現10倍優勢的創新畢竟太少太少。而正如彼得·蒂爾所言,有了10倍的改進,才能實現顛覆。

(2)另一方面,所有不能進入心智,不能轉化為認知優勢的產品優勢,都是白白浪費的成本。企業無法承受這樣巨大的浪費。從這種意義上講,什麼是產品優勢?產品優勢是物化認知優勢的載體而已。

(3)更進一步說,優秀的產品經理,不是多花一倍的成本,做出更好的產品,而是用同等甚至更少的成本,做出有「認知優勢」的產品。比如說某手機品牌的認知優勢是「柔光也清晰,照亮你的美」。其產品原理是什麼呢?不是增加成本的做法,而是降低手機自帶閃光燈的亮度,這是節省成本的舉措。節省成本和增加成本一樣,都可能創造認知優勢。不同的是,後者是所有人都本能會追求的,前者則只有高手才能為之。

最大的變化,來自最近10年國外企業與廣告公司帶來的觀念衝擊。國外企業的廣告,更多地不在於宣傳產品與企業,而在於塑造起一個有獨特價值的品牌,通過品牌的特點與特性來影響人們的購買。90年代初紛紛湧入大陸的國際4A廣告公司,則鼓吹「品牌資產」與整合傳播,為廣告操作帶來全新的觀念、理念與方法。

作為國際廣告業的意見領袖之一,奧美的觀點最富代表性。奧美自50年代以來,一直倡導「品牌形象」理論,推崇「每一則廣告都是建立品牌形象長期投資的一部分」。90年代,跟隨全球化的「品牌資產」熱,奧美則提出「品牌管家」的操作體系,並進一步聲稱「我們的工作……不為客戶,是為品牌」。接著,整合營銷傳播(IMC)觀念風行,奧美隨之提出更為完善的「360度品牌管家」概念,強調在「品牌與消費者的每一個接觸點」上實行傳播管理。

奧美們給企業的提示是:當今的廣告,是通過建立「品牌」來帶動銷售的;企業需通過「品牌管理」來規範所有的宣傳推廣,以增進遠期的「品牌資產」,從而建立品牌。

快刀何:

360度品牌管家,和馮衛東先生所提的界面級配稱有共同之處——凡是顧客能夠直接看見的地方,都是界面級配稱,需要投入重點經歷去抓;界面級配稱必須是獨有的,不能為不同品牌所共用。非界面級配稱可以共用。建立品牌,需要有專屬配稱,才能形成門檻和防禦。

談品牌和銷售,品牌和銷售什麼關係?

銷售是達成交易,把東西賣出去,把錢收回來;

品牌呢?是品類或特性的代表;建立品牌可以理解為在消費者大腦中讓品牌和品類關聯起來。

那品牌和銷售是什麼關係呢?

第一種關係,二者重疊。這時,品牌是明天的銷售,銷售是今天的品牌。比如,立頓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在五星級酒店銷售;這個銷售動作,既是銷售,也是品牌;因為在達成每一筆交易的同時,都在塑造品牌,都在培養明天的顧客。

第二種關係,二者不重疊。品牌覆蓋一部分人,銷售賣給了另一部分人。絕大部分無效的廣告、公關是這種情況。廣告對著一部分說,銷售顧問對著另一部分人賣。這種情況相當普遍。

第三種關係,二者衝突。銷售在損害品牌,品牌傳播反過來也可能損害當下的銷售。這種情況也相當普遍。比如,做一鎚子買賣,騙一個是一個的「欺騙營銷」,就是做有今天沒明天的事情。再比如,所有搞錯了顧客群體,把產品賣給不適合人群,進而做爛了口碑的品牌,也是如此。

基於這三種品牌和銷售的情況,企業會出現三種增長模式:肌肉型增長、肥肉型增長和腫瘤型增長。品牌和銷售重疊、協同是肌肉,越長越強大;品牌和銷售不重疊(也不衝突)是肥肉,長大了,但是不強;品牌和銷售相互衝突,則是腫瘤型增長,長得越大越麻煩。

如何判斷這三者是否重疊呢?

(1)首先,如果營銷傳播到位後,嘗試率很高,證明基本找對人、說對話了;可以排除二者不重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產品本身過硬,容易轉化為重疊的肌肉型增長。

(2)如果嘗試率之後的復購率很低,則很危險。一則可能產品本身有問題,二則可能找到了錯誤的人群,三則可能銷售團隊、渠道在推廣的時候使用了「催化劑」,用了「激素」,催肥出了肥肉甚至腫瘤。

接下來看看各節的內容安排。

縱觀第一節,先開宗明義提出問題;然後描述歷史,再給出廣告的定義,最後把奧美的觀點當做靶子樹立好了。下一階段,要打靶了,說明這個靶子為什麼不行。先破後立。

接下來的第2-4小節:企業的新需求、國際4A做不到、品牌管理為何行不通,都是「打靶」的過程;打完靶子後,第5節立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國際廣告業一路「品牌管理」與「創意」的高歌中,中國企業最務實的口號,應該是:定位!定位!定位!

第6、7節,前者對奧美的作業模式進行批判,後者將營銷立論劃分為三個階段:USP階段、品牌形象論階段,以及定位階段。

第8節,再點題,用奧美的矛攻奧美們的盾,借毛澤東《實踐論》的心智資源,強調「實踐」。

第2節:企業的新需求

既然國外的品牌可以做得那麼大、那麼好,而且大型的國際廣告公司又說得很有道理,那中國的企業們,似乎也該開始好好地「塑造品牌」了。

從90年代中期以來,「品牌管理」的觀念深深地吸引住了中國企業。很多大中型企業,紛紛與國際4A廣告公司合作,嘗試著打造經典品牌。

企業已經不滿足於設計、製作與促銷為主的廣告服務了,大家要將廣告作為最重要的傳播工具,科學、嚴謹、規範地去建立起「富有價值」、長盛不衰的品牌。

快刀何:

本節講中國企業廣告需求的變化:從促銷到建立品牌。

銷售和建立品牌本身是矛盾統一的關係,最理想的狀態是二者相互促進;但現實中也可能相互上海。

企業從做銷售到做品牌,是企業本身的進化和升級。只做銷售的企業沒有前途,只有把護城河修到消費者心智中,企業才能夠安全。

第三節、國際4A做不到

然而優秀企業與國際4A的「強強合作」,卻並沒有結出太多的好成果。近幾年常見的現象,倒是企業與廣告公司的分分合合,或是企業對廣告公司「土洋兼用」,甚至乾脆將國際4A置之高閣。

在中國企業看來,「建立品牌」的提法很好,但國際4A們的服務卻並不貼心。

一來廣告操作「好看」強過「中用」,不夠切實;

二來相互的了解又確有差異,溝通難以對接;

三者,「品牌管理」的效果也並不明確到頭來很難弄清品牌究竟形成了什麼「價值」,積累了何種「資產」。

有些依賴型的企業,則將自己對廣告的寄望,完全交付於國際4A公司操縱。最終的結果,常常是豪賭一場,元氣大傷。

事實表明,國際4A廣告公司的專業操作,有很多地方並不能很好得切合中國的營銷實情,以致「先進」卻不夠「實用」。

快刀何:

本節先說本土企業和國際4A合作的結果不佳,然後闡釋有結果不佳的3種體現,最後給予結論,國際4A廣告公司不實用。

這段話談到國際4A公司作業的3個問題,分別是三個層次:

第一層問題,是作業質量的問題。作業好看。但是不好用。不好用的廣告是什麼?是浪費錢。廣告不是藝術,是企業在殘酷競爭中的武器彈藥。戰爭不是搞晚會,不能把火箭炮當禮花放。

第二層問題,是溝通協作的問題。雙方價值觀、話語體系、作業方式不兼容,溝通低效、無效甚至負效。溝通問題是雙向的。諮詢方要主動了解品牌方內部的運作方式,術語體系,有效方法,前期探索,溝通規則;品牌方要引入諮詢方的概念體系、思考方法、作業工具。如果諮詢方自信過頭,不腳踩泥土去了解企業;企業方慣性為上,我行我素,不接入品牌方的方法論系統,則溝通、協同必然低效。諮詢方和品牌方的合作,不是手拉手,而是腦連腦,大腦和大腦要聯網,不僅要聯網,還要打開高速USB介面。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優化溝通效率,達到聯合作戰的需求。

第三層問題,是效果評估的問題。品牌資產難以量化,自然難以評估。事實上,由於現代營銷的體系化趨勢,對於大型組織而言,重大營銷決策和動作常常是延時反饋的。比如對於汽車業而言,一款車型開發需要2-3年,一個戰略決策從形成到落地產生效果,往往也需要3年左右。對於這麼長的延時反饋,如何設計效果評估方法?如果一切只有一個整體指標,就好比拿體重來衡量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考核所有保健醫生、體育教練、瑜伽老師的工作一樣,如何能實現?

效果評估最難的部分有2:第一,準確歸因;如何確認這個結果是這個動作帶來的?為什麼不是別的因素?是不是只有這個因素?第二,保持善意;一旦用單一績效標準進行考核,是不是所有動作都圍繞這個標準來?如何保持著對標準之外、但是真正導向成果的動作的熱情和持續投入?越是創新的領域,考核標準越是延遲於實際實踐,KPI就越是不適用。

當年奧美面臨的問題,今天所有的營銷服務公司也都面臨。當然,行業不同、領域不同會有所差異。總體來說,是線上評估比線下容易,執行端評估比戰略端容易。正如里斯中國總經理張雲先生所說,戰略得失要用10年來評判。

第四節、品牌管理為何行不通?

為什麼「品牌管理」的廣告操作,可以協助眾多的國外品牌變得更為強大,卻不容易令中國品牌取得成效呢?(快刀何註:提出關鍵問題。)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看看。象海飛絲洗髮水,它的品牌管理一直圍繞著「去頭屑」展開,各種廣告宣傳、公關活動,都強調海飛絲是去頭屑的洗髮水,這是品牌長期的戰略。最終的結果是,「海飛絲」品牌很清晰地突顯了自己「去頭屑」的品牌個性與價值,買洗髮水的人想到頭皮屑時,往往會更多地去考慮選擇它!類似地潘婷品牌管理的戰略點是「營養頭髮」,潤妍是「黑髮」……而國內層出不窮的洗髮水產品,卻難得一見有明確品牌戰略的,品牌管理根本無本可依,宣傳效果自然收效甚微。

彩電市場的例子同樣明顯。松下(畫王)的宣傳,多年來一直強調自己「畫質清晰」,而東芝(火箭炮)則專心宣揚「音響強勁」,都是品牌的長期戰略使然。反觀同樣受國際4A「品牌管理」的TCL、康佳,它們與長虹、創維等國內彩電相比,除了知名度的強弱之外,人們很難知道它們有哪些獨特的品牌價值。

由此看到,品牌管理可以容易地為成熟品牌(有確定的戰略)錦上添花,但對戰略未定的品牌,則難以為力——換種說法是:品牌管理的前提,必須要制定品牌戰略!

這就像美國五、六十年代的商業情形。那時的美國企業,經過二戰後的高速增長,也逐步面臨著更多得競爭,需要通過廣告去塑造起與眾不同的品牌,這促成了很多品牌戰略的確定,隨之才帶來有效的品牌推廣與掛曆。例如:萬寶路作為濾咀香煙,最初與其他主要面向女性的濾咀香煙差異並不大,是李奧·貝納廣告公司於1954年協助它制定了「男性(濾咀煙)」的戰略,再通過牛仔形象的廣告推廣和管理,才令它成為頭號香煙品牌。同樣,百事可樂也是在60年代確立了「年青一代選擇」的戰略,才掀起了最有效的廣告推廣運動,直逼可口可樂,延續至今日。七喜汽水,則於64年定為為「非可樂」,從此一躍成為飲料業第三品牌,開始騰達……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歐美髮達國家的商業進程,那些國際型的4A公司,都逐漸地退化了品牌戰略方面的服務操作。一方面,是它們服務的企業與品牌大都比較成熟,根本毋需戰略方面的服務,使得它們50年代培植起來的制定品牌戰略的能力,逐步蛻化;另一方面,在較為成熟的商業社會,營銷服務業分工細化,協助企業制定品牌戰略的服務,已更多地歸屬於營銷(戰略)諮詢行業,廣告公司已主動地將之拒斥在外在外,並認為應由企業自己去組織解決。

但是作為廣告公司的代表——國際4A,面對今日的中國,品牌普遍缺乏清晰、確定的品牌戰略,奧美等國際4A公司的「品牌管理」操作,顯然需要完善。中國企業如果要建立長遠的品牌,避免那種「一年換一副面孔」的品牌推廣,必須先著重品牌戰略的制定,然後才是品牌管理。

快刀何:

本節講品牌管理為何行不通,有3個模塊;先從正反面舉例論證,品牌管理的前提是品牌戰略;繼而,用美國50、60年代案例證明之;最後闡釋國際4A公司品牌戰略能力退化的2個原因。

最後一段,再點題,要先有品牌戰略,再做品牌管理。

第5節、定位真的是屁嗎?

用廣告行業中「說什麼」與「怎麼說」的比喻,可以很形象地說明「戰略」與「管理」的關係。

廣告業的操作,離不開兩個範疇。一個是「說什麼」,象百事可樂品牌說「年青人的」,高露潔(牙膏)品牌是或「防蛀」,富豪(汽車)品牌說「安全」……指的都是品牌戰略;一個是「怎麼說」,象百事可樂為了說明自己是年青一代的選擇,一直使用流行巨星為形象代言人的廣告,舉行各類音樂、體育活動,到青少年場所(如學校)公關與宣傳……指的是品牌(傳播)管理。

很顯然,一個品牌必須先解決「說什麼」,才能進行「怎麼說」,但由於國外的企業,一般都有自己明確的品牌戰略,它們對廣告公司的要求往往在於「怎麼說」,如何「說」得精彩。因此國際4A公司的運作,基本上都在強調「品牌管理」,著力於傳播的差異度、震撼性、衝擊力,在廣告上崇尚「創意」。

今日國際廣告界叫得最響的口號,是「創意!創意!創意!」註明的廣告創意人喬治·路易斯更放出「定位(戰略)是屁」的言論,說「定位就象上廁所前要拉開拉鏈般必然平常」——大家認為,做任何廣告之前,自然是有戰略的,要麼是品牌早已成熟,要麼是企業一早給出;廣告公司全力去做得,應該是創意,傑出的創意!

現在的中國企業,已被「教育」成以「創意」來衡量廣告公司的工作了。大家看重的,是作品是否有衝擊力、獨特、令人難忘,卻忘了去思想一下,這些東西到底是為了說什麼?品牌戰略何在?(「年青」的可樂?「防蛀」的牙膏?「安全」的汽車?)

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早在1980年為《定位》一書撰寫前言時,即申明了「定位」的異議——它是存在於營銷管理4P要素之前的環節,影響著所有的後續步驟(包括促銷、傳播、廣告)。這提示著我們的企業,在檢查廣告公司的工作時,一定要先問問它所支持的「品牌戰略」,並要求其廣告運動(包括每一個作品)能有效地協助品牌建立起一個定位(如「去頭屑」的洗髮水。)

所以,在國際廣告業一路「品牌管理」與「創意」的高歌聲中,中國企業最務實的口號,應該是:定位!定位!定位!

快刀何:

本節立意,欲揚先抑,欲立先破。先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攻擊,讓別人無法攻擊。

至於定位是不是屁,喬治·路易斯說了不算,廣大企業的實踐說了算。沒有清晰的品牌戰略,就沒有有效的品牌管理。手段服務目的,形式服務內容,廣告服務品牌戰略。

定位真的象上廁所前拉開拉鏈般必然平常嗎?你看看有多少人上廁所不拉拉鏈?可是又有多少品牌沒有定位在裸奔?

本節引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話,來打臉喬治·路易斯。

讀到這裡,老何的個人感覺是:先有品牌戰略(定位),後有品牌管理,這是一個常識啊!這麼巨大的、顯著的常識,還需要定位理論實踐者用這麼大的精力來普及嗎?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無法理解接受常識的「常識悖論」呢?

導致「常識悖論」,可能有3個主要原因:

(1)在常識被發現之前,並不像被發現之後那麼顯而易見;

(2)常識在被證明之前,往往因為主流觀點的盛行,反而被普遍反對;

(3)從邏輯上理解常識可能容易,但用(大眾能接受的)實踐證明常識並不容易。

比如「日心說」吧,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位於銀河系第4懸臂上,)看起來是常識吧?但是在布魯諾證明之前,地球中心論看起來反而更符合我們的感官體驗。反地心說當然受到了當時持主流觀點者的反對,反對如此激烈,以至於他們把布魯諾燒死了。雖然燒死了,但是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證明日心說呢?(當然,太陽也不是中心,認知在不斷深化。)

再比如「地球是圓的」。常識。但地球是圓的顯而易見嗎?不。地球是圓的,為什麼人們不會掉下去呢?為什麼你看不見圓弧呢?好,我同意它可能是圓的,你走一圈看看。各位,要用環球航行來證明地球是圓的,得有多艱難才能實現。

正所謂,心智抗拒改變。新知識、新觀念進入心智如此困難,以至於新知識、新觀念大多數時候不是通過改變心智的方式得以傳播,而是通過持有舊觀點的人們逐漸去世,新生代不斷接受新觀點而傳播的。

定位理論的傳播、推廣也是如此。這個誕生於1969年的營銷理論,時至今日也仍然沒有被大多數人接受並實踐(或許倒是被大多數人聽說和誤讀)。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實踐定位理論,並證明其有效性。趨勢不可逆轉。老何認為,定位理論的核心思想「以建立品牌為中心,以心智和競爭為基本點」,未來也將是常識,至少是營銷工作者必知的常識。

正因為定位在成為常識的過程之中,所以泛泛的定位知識,未來將不構成競爭力。因此,我們需要深化、發展定位理論:

(1)一則把定位和具體實踐領域相結合,產生新知識,比如餐飲定位、醫藥定位;

(2)二則需要把更多、更新的學科引入定位,產生新知識,比如定位公關、定位投資;

(3)三則把定位和其他並行知識模塊結合,如商業模式、精益創業、德魯克管理學等等;

(4)四則把定位和科技結合,用新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來加速定位實踐,發展定位理論。這第四條,是1月23日鄧德隆先生在紀念傑克·特勞特先生演講中,談到的「PAT」概念。用定位為思想核心,以AT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為工具。

第6節、國際4A公司的角色錯位

鑒於國際先進的廣告操作,確實超越於中國現階段的商業發展,4A公司的廣告理論與中國企業現有的經驗、認知頗有距離,為了與本土客戶建立良好的溝通,奧美等公司非常樂於採用專業推廣的方式,培訓企業,以期在某些觀念上取得共識——就象有人戲言,是為企業「洗腦」。

培訓的結果,是企業對4A公司的專業度高度認同,在合作過程中更多依賴於廣告公司的決斷和操作。

然而從客觀上來看,這並非好事。這是因為,國際4A公司的廣告操作,源自它們在西方市場的經驗積累與理論總結,它可以很切合西方的營銷實際,但卻不一定適合現階段的中國。本土企業過多地仰賴4A公司,通常會失去很多更切實的操作(如某些常規性的促銷、區域性公關及機會性宣傳等),使龐大的推廣運動,落不到實處,浪費太多資源

與國際4A公司合作不甚成功,客戶雖然對服務效果不滿意,但仍然推崇4A公司的專業,檢討合作不佳的原因,更多的是反省企業自身的稚嫩或不夠完善,而少去考慮是否4A公司應適應本土市場進行改進。

但是換一種角度看,如果因為客戶稚嫩或不夠專業,會造成廣告公司服務效果不佳,因而廣告操作中不斷地培訓企業,那麼由於國際化的廣告操作與中國國情並不十分吻合,是不是也因此要去培訓客戶的競爭對手,培訓整個行業、營銷環境與中國消費者?!

回到根本,廣告是服務性的行業。真正的「專業」是放棄一切成規流程,從客戶的實際出發,根據現實的環境因地制宜,制定出實效的解決方案。

「好將軍和壞將軍的區別在哪裡?前一個依據實際來制定計劃,而後一個卻試圖改變實際以適應計劃」(巴頓將軍語)。如果企業在檢視廣告方案時,發現新操作遠離日常哪些熟知有效的形式,那一定要度量它施行效果的肯定性,考慮推廣效應如何去「落地」,以及防範新方案操作由於執行不力造成的中途夭折。

快刀何:

這一節講廣告公司角色錯位,錯在哪裡?錯在應該讓廣告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廣告。廣告公司通過培訓客戶來改變環境,但是能改變客戶的對手、行業和消費者嗎?改變不了。所以,廣告公司要改變自己,「放棄一切成規流程,因地制宜制定出實效的解決方案。」

這節有極具啟發性的戰術點:

本土企業過多地仰賴4A公司,通常會失去很多更切實的操作(如某些常規性的促銷、區域性公關及機會性宣傳等),使龐大的推廣運動,落不到實處,浪費太多資源。

如查理·芒格逆向思維所強調的,高空廣告作業所不足的,正是定位公關戰術體系要發展的。這裡括弧里的內容,正好是定位公關所探索的:

(1)常規性的促銷;

(2)區域性公關;

(3)機會性宣傳。

專業營銷服務公司進入企業,第一步並不是要高喊著要做這、做那;而是要首先了解和分析企業已經在進行的營銷舉措,找出其有效、低效和無效乃至負效的部分。第二步,則是去掉無效和負效動作。第三步,則是提升其低效部分,發揚、擴大其有效部分。

這三步對企業帶來的幫助是必然的。一切營銷都需要用ROI來衡量,而定位公關要把更難以衡量的公關策略和創意舉措,量化評估,從而幫助品牌方不斷改進績效。

我們把這部分定位公關要深入研究的內容,稱之為「毛細血管里的戰術方法」。

在目前定位公關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正在發掘越來越多的「毛細血管戰術」。

(1)品牌在全中國怎麼打,很多人已經清楚了。到縣市呢?到鄉鎮呢?到具體某一個裝修工人人群呢?而這正是「區域性公關」的典型打法。

在2017年的定位公關實踐中,我們和品牌方針對縣鄉鎮探索方法,針對特定人群探索方法。比如年前做裝修工人顧客群體,怎麼做?找誰?怎麼找到?做什麼活動?怎麼植入產品?怎麼收集活動參與者信息?怎麼促進成交?等等,越來越多的有效戰術動作被發掘出來。

(2)品牌花一個億怎麼打,很多人已經清楚了,花100萬,10萬,1萬呢?甚至沒有預算呢?有效的戰術和花錢的戰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花錢並不必然有效。甚至花錢,是在驗證有效之後的放大方式:用錢放大規模,用錢節省時間。

對於弱勢品牌,在定位公關實踐中,要把不花錢、少花錢的小戰鬥放在重要位置。要通過時間和創意的槓桿,放大資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在縣市市場,你自己去派單,是不是要花錢?但是和誰合作,能夠實現免費派單?比如,在鄉鎮市場,做大篷車是不是比較花錢?如果不做大篷車,有什麼方式能夠集客,但是成本更低?甚至低到原來的1/5到1/10?

(3)策劃一個新動作大家很熟悉,如何改進既有的促銷動作呢?春節前旺季促銷、春節後的淡季促銷怎麼走才會更有效?平時的外出派單如何才會更有效?

2017年,在某汽車品牌的常規促銷動作——外出派單上,我們進行了更新。外出派單的銷售顧問不再是身著西裝,而是身著「戲裝」,扮演成唐僧師徒的模樣,走上街頭。這個改進投入多少呢?湖南說一套衣服200,重慶說4套衣服700。但是只要在集市、在車展的人流密集場合,這種方法聚攏人流十分有效,而且能夠形成拍照傳播

(4)制定好計劃,按照計劃來執行大家很熟悉,但是突發事件的傳播機遇如何抓住呢?事實上,要抓住突然的傳播機遇十分困難,這個難度不僅是思想上、技術上的,更是組織上的。沒有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和有效的保障體系,你想24小時把兵力投送到遠方基本是不可能的。

正因如此,快刀何團隊2016年底提出了「8小時上線制」,即要求我們和品牌方的協同團隊,把協同能力逐步提升到「8小時上線」的機動水平,從發現傳播窗口,產生想法,到項目上線,控制在8小時之內。

2017年,我們用這套機制發起了「紀念特勞特燭光讀書會」,項目從下午2點討論產生想法,到晚上8點全國各地建立微信群,落實計劃,前後經歷了6小時。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優化「8小時上線制」的具體操作辦法,讓更多協同團隊能夠掌握這一方法。

問題越具體,答案就越有趣。在具體戰鬥中找到有效戰術,把有複製潛力的有效戰術放大,就成為大戰術,用公司全部的資源、運營支撐這一大戰術,這就是戰略。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看待本文提到的「常規性促銷、區域性公關、機會性宣傳」:

傳統模式難以觸及的地方,不僅應該成為定位公關的創新著力點,而且很有可能會誕生具備戰略意義的「戰術突破點」。

困難就是機會。

傳統傳播的困難,就是定位公關的機會。

第7節、奧美需要創新

再回過頭來看看「廣告是什麼」——它是以促銷為目的,一種不斷改進中的宣傳方法。

在不同時期,由於營銷環境的變化,廣告會以不同的方式與技術來展開宣傳,而這些方法與技術,可以歸結成不同的理論。在營銷傳播史上,廣告傳播(創意策略)理論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盛行於美國50年代的廣告傳播理論,是達彼思廣告公司提出的「獨特銷售主張(USP)」理論,它認為應該通過「說」一個產品的賣點,來區別於競爭產品,吸引消費者的購買。如Dove香皂,最初是通過訴求「含1/4潤膚乳」,來促進銷售的。

60年代風靡廣告界的,則是奧美倡導的「品牌形象」理論。它倡導廣告應該通過塑造起品牌形象,增加感性利益,從而吸引消費者購買。例如力士香皂,它可以通過展現上流明星們的廣泛使用,為力士增加形象魅力,帶動品牌的風行。

營銷進入70年代,隨著傑克·特勞特和艾·里斯「定位」學說你的逐漸被認同,人們對品牌的本質認識更為深入,意識到廣告應該這有助於品牌建立一個定位,才能長久地營銷消費者的購買。如舒膚佳意志強調「殺菌香皂」的定位,強生在堅持「嬰兒香皂」的定位。

有鑒於此,菲利普·科特勒在他的開山之作《營銷管理》一書中,特彆強調了定位的戰略地位:

解決定位問題的好處在於,它能幫助公司解決營銷組合問題——營銷組合(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是執行定位策略的戰術細節的基本手段。

在這三個階段廣告理論的演進中,風光無限的「奧美理論」在「定位時代」經受了考驗。新的定位理論表明,人們購買品牌更多地是關係它的核心價值(如「殺菌」、「嬰兒食用」),而其次才是考慮品牌形象帶來的附加價值(如明星使用的高級感)。幸運的是,當時歐美的企業與營銷(戰略)諮詢業都比較成熟,它們會為品牌確立好定位,界定品牌的核心價值,廣告公司只要忠實地進行「品牌管理」,就可確保廣告的成效了;廣告公司真正可以著力發揮更大貢獻的,倒正好是通過品牌形象塑造,為品牌附加更多的感性利益。

事實上,奧美的廣告操作改進,從「品牌形象」到「品牌管家」,再到「360度品牌管家」,其理論的核心——增加品牌產品功能外的感性利益——一直不曾改變。

奧美可以在國際廣告業順利發展下來,是因為它的操作切合營銷的發展需要——但在中國,它碰到了意外!由於中國企業大多沒有明確的品牌定位(戰略),而品牌戰略的制定在奧美的操作中只是一道象徵性的流程,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奧美傾向於為品牌塑造附加感性利益的做法,即使能將品牌變得很高雅、很親切或很體貼,它始終解決不了品牌核心價值的問題;而消費者現在最需要的,顯然是「殺菌」、「去頭屑」或「安全」……

中國企業的要求,應該是國際4A公司們理論突破或操作創新的契機!

快刀何:

本節是本文精華,提出營銷理論發展的三個階段,今天,這一提法已經成為定位領域的入門常識之一。但是請注意:

(1)所有常識都人發現的、人提出的,並非生來就有的;

(2)所有的概括都是有捨棄的,而真實的歷史是綿延、混沌的;

比如,對於USP來說,USP提出者——羅瑟·瑞夫斯原著《實效的廣告》中,已經涉及到了「心智」和「競爭」的概念,瑞夫斯提出,如果一個品牌不做廣告,但是對手做,這個品牌的銷量會下降,原因為是因為「顧客大腦的箱子滿了」,競爭品牌的傳播會把既有品牌擠出去;

再比如說大衛·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奧格威再三強調,他並非品牌形象論的發明者,早在他之前,克勞德·霍普金斯已經明確提到了「廣告要為品牌塑造不同的形象」,這樣能夠促進銷售;霍普金斯還進一步強調,可以通過「人格化的形象」(接近於今天的IP),來進一步提升傳播效果。

(3)既要用概括來簡化認知時,也要用回到「具象」來深化認知。二者是左右腿,不可偏廢。

繼續說本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先回顧廣告定位,強調了廣告的不斷改進,然後一一舉例說明三個時代,USP時代的Dove香皂,品牌形象論時代的力士香皂,定位時代的舒膚佳殺菌香皂、強生嬰兒香皂。

隨後,繼續用菲利普·科特勒引言,闡明定位的戰略異議。

最後,解析清楚奧美「品牌形象論」的價值所在,及其發揮作用,需要以皮牌核心價值為前提,只有有了核心價值,才能附加感性價值。

第8節、回到中國特色

本文的結尾為:

中國企業,是本土市場的主人。這意味著國際4A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必須以中國客戶為核心,體認企業所處的營銷實情,時間發展出真正適合本土的理論和操作,才有可能真正切實服務好中國企業,使自己在中國市場獲至最終的成功。

現任奧美集團(中國董事長)宋軼銘先生,早在91年就倡導,進入大陸的同行應該必讀毛澤東的《實踐論》。其間蘊寓的精神,閃爍至今。

快刀何:

綜上所述,《不同於奧美的觀點》是本小冊子最重要的一篇文章,這其實不是一篇文章,這是定位理論登陸中國的一聲炮響。

縱觀整篇文章,不僅開宗明義點名了什麼是廣告,中國廣告的進化歷史,4A公司傳統辦法解決不了中國企業的問題,為什麼解決不了;並首次定義了營銷立論進化的三個階段,明確提出要發展真正適合中國本土的營銷理論。

在原書中,本文中唯一一段加粗強調的話則是引用菲利普·科特勒的話:

解決定位問題的好處在於,它能幫助公司解決營銷組合問題——營銷組合(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是執行定位策略的戰術細節的基本手段。

而這句話,正為日後定位從營銷理論上升為戰略理論埋下了伏筆。

快刀何

初稿於2018年2月10日12點37分;

二稿於16點02分於江西幕阜山中;

三稿於2月11日10點28分,江西柳湖。

####


推薦閱讀:

快刀何:心如明鏡,隨感而應(筆記447)
公關在甲方的位勢,是狗還是獅?|06
快刀何:定位公關修鍊成大神,看艾維·李的6個小故事
你對公關是怎麼理解的?
公關人如何和媒體打交道

TAG:公關營銷 |